<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3-05 15:40 原文鏈接: 新冠病毒已突變

    1.jpg

      新冠病毒是否已經發生突變?如何突變?這是目前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中國科研團隊最新發現顯示:新冠病毒已于近期產生了149個突變點,并演化出了兩個亞型,分別是L亞型和S亞型。研究發現,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這兩個亞型表現出了很大測差異。其中S型是相對更古老的版本,而L亞型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對不同亞型的深入了解,將有助于新冠肺炎的差異化的治療和防控。

      以上研究來自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于3月3日發表的論文《關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

      論文通訊作者為陸劍研究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信息中心)、崔杰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論文通過對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103個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分子進化分析,發現病毒株已發生了149個突變點,而且多數是近期產生的。該研究揭示:新冠病毒已經演化出L和S兩個亞型。其中101個屬于這兩個亞型。從占比上看,L亞型更為普遍達到70%,S亞型占30%。

      論文作者認為,根據新型冠狀病毒的演變方式推測,L亞型和S亞型的傳播能力、致病嚴重程度或許存在較大區別。

      論文稱,兩個亞型的區別在于病毒RNA基因組的第28144位點,L亞型是T堿基(對應亮氨酸,Leu),S亞型是C堿基(對應絲氨酸,Ser)。通過與其他冠狀病毒比較,作者發現S型新冠病毒與蝙蝠來源的冠狀病毒在進化樹上更接近,從而得出S型相對更古老的結論。

      L亞型在武漢爆發的早期階段更為普遍,而L亞型的發生頻率在2020年1月初后有所下降。作者認為,人為干預可能對L亞型施加了更大的選擇性壓力,如果沒有這些干預,L亞型可能更具侵略性和擴散得更快速。另一方面,由于選擇壓力相對較弱,在進化上較老且攻擊性較小的S型可能在相對頻率上有所增加。這些發現意味著,目前迫切需要結合基因組數據、流行病學數據和2019年冠狀病毒病患者臨床癥狀圖表記錄,進行進一步的全面研究。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103個樣本顯示,大部分患者只感染了L亞型或S亞型中的一個。但其中一位近期有過武漢旅行史的美國患者分離出的病毒株,這兩個位點卻均呈現了C和T的混合現象,也就是說,很有可能這位患者同時感染了L型和S型新冠病毒。不過,作者表示目前還無法排除新突變型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

    Cell子刊:我國學者研究發現,在懷孕早期感染新冠病毒,增加胎兒內臟反位風險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出警告,新冠病毒感染正在全球范圍內激增,并且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很快得到改善。不僅如此,近期我國新冠病毒感染率也有所上升,中國疾控中心8月8日公布的7月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

    廣東新增2萬例新冠患者,夏季疫情為何反撲?

    “以為是空調吹多了或者上火了,沒想到是又一次新冠感染”;“大三伏天的居然又‘陽’了”;“除了沒有連續高燒,喉嚨痛、鼻塞、咳嗽等癥狀又經歷了一遍”。近期,社交媒體平臺上不少人表示自己“陽了”,出現發燒、......

    安醫大助力線粒體新突變位點媽媽獲健康寶寶

    7月8日早上八時,在湖北省十堰市一家醫院誕生了一名意義非凡的女嬰,標志著安徽醫科大學教授曹云霞、副教授紀冬梅的線粒體研究團隊利用胚胎植入前線粒體遺傳學檢測(PGT-MT)技術首次幫助線粒體DNA144......

    VH12抗體耐受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突變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熊曉犁團隊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國家實驗室等單位合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大力支持下,揭示了非典型VH1-2抗體耐受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突變的......

    國際著名期刊《ACSNano》發表結直腸癌KRAS突變檢測研究成果

    檢驗醫學院謝國明教授與附屬第一醫院分子檢測中心王力博士合作,在ACSNano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目為“ModifiedUnit-MediatedStrandDisplacementReactionsfor......

    研究提出適用中國人群腫瘤突變負荷檢測技術

    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信息管理與數字健康研究團隊與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提出了一種基于推薦思想的數據特征與檢測策略動態適配的腫瘤突變檢測方法。該方法基于元學習框架,根據測......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受體

    該所研究員賴仞團隊近期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彭小忠和廖國陽團隊以及四川大學趙旭東團隊,共同揭示了轉鐵蛋白受體是另一種通過直接與病毒刺突蛋白高親和力結合而介導新冠病毒進入的受體。《美國科學院......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誘發炎癥風暴的分子機制

    2023年12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愿超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王健偉課題組及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周溪課題組合作在《MolecularCell》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quo......

    最強新冠變異株快速蔓延全球12國元旦前后或臨感染高峰

    近期,一種名為JN.1的新冠變異株正在全球快速蔓延,并已在12個國家被發現。據英國和美國衛生機構聲稱,該變異株是當前已知的增長最快的新冠變異株,預計可能引發新一輪新冠感染浪潮。傳播最快新冠變異株來襲當......

    最新研究進展!復旦中山團隊揭示血清蛋白質與代謝組的奧秘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自爆發以來,已成為目前較為嚴重的流行病之一。血清蛋白質/代謝物是監測新冠-宿主間炎癥反應及免疫應答的靈敏靶標,但其在奧密克戎毒株輕癥感染人群中,尤其是在接種疫苗的患者體內特征性變化仍不......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