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鐘南山院士指出:增加對核酸檢測“假陰性”的補充,開展IgM/IgG抗體檢測。
核酸檢測雖然是目前新冠病毒肺炎的確診指標,但假陰性結果比較多檢出率僅30~50%,不少患者需進行多次檢測。
為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目前已經有100多家企業快速宣布研制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不少企業是上市公司產能可達100萬人份/天。
但截止今天仍然有不少疑似病例等待核酸檢測確診,為什么還不能滿足疫情的檢測需要呢?
?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核酸檢測的問題是質量而不是產能
一個三類注冊證病毒核酸檢測試劑正常需要3年左右時間準備才能上市,100多家企業大概只花了十幾天突擊開發的產品可想而知其質量很難把控,但為滿足疫情需要我們可以理解。
不少企業短期內能出產品得益于國家公布了病毒RNA序列,因此產品不少源自人工合成而不是病毒的自然呈現
目前的產品嚴格意義上稱為實驗室產品,缺少臨床驗證、標準化的生產和質控等最基本程序。一個檢測試劑盒性能的因素還是比較多的,比如說核酸提取試劑的堿性程度、擴增體系中的Mg2+濃度等等,如果沒有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積累,第一次做,還真有可能把控不好。
樣本來源很難標準化
樣本包括咽部、鼻咽部分泌物、痰液、支氣管、灌洗液、肺組織活檢、結膜、糞便等等。但我們知道病毒在個體和不同部位的拷貝數是不一樣的,很難標準化。
相對于靜脈血以上采樣過程繁雜,要求不一,容易造成不同人員操作結果不一樣。本次援鄂人員中檢驗人員數量不多,因此擔心其采樣規范操作。
檢測條件要求高
實驗室需要三級甲等醫院,P3級別防護,認證基因擴增實驗室。但我們知道除武漢以外,比如黃岡、天門等疫區條件是不足的,得送檢CDC這些都導至得不到及時檢測。
需要PCR認證人員操作,步驟繁瑣,期間需要多次離心,反復開蓋加樣等操作,全程需要5~8個小時。很難避免氣溶膠污染。
核酸樣本保存條件苛刻,RNA極易裂解,4℃僅可存放24h,但血清等進行抗體檢測的樣本可以存放72h。
結果難以判讀
如果是基因測序,雖然精度更高,但需要專業人員判讀,再考慮成本明顯這種方法不適合大面積篩查。
商業層面
國家特批的幾家企業產品目前需要緊急應對疫情走了特批通道,國家直接采購簡而言之是一票制,傳統渠道很難參與進來,未來商業價值有待觀察。
以上簡述了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基因檢測的一些問題,相信經過一定時間的摸索產品會逐步優化。但疫情不等待,筆者寫文章的今天疫情發展仍然沒有明確出現拐點,全國已經形成了以武漢,湖北為核心的散發態勢,全球都在重點防控新冠病毒。
我們發現特別是武漢周邊的一些城市,比如黃岡,孝感,溫州等地方疫情嚴重,但醫療診治條件是遠遠比不上武漢的。因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激勵企業科研創新措施,急需便攜和快速檢測的設備以滿足各種場景新冠病毒篩查防疫所需。
我們看到市場上已經出現了IgM/IgG抗體快速的檢測產品,目前抗體檢測方法包括以膠體金或免疫熒光層析為代表的POCT檢測法和化學發光法。
POCT的優點是:1)可滿足臨床科室及床旁檢測需求;2)可快速檢測,在15分鐘內出結果,且操作簡單方便,其快速方便檢測可顯著提高檢測效率;3)用單人份試劑條可避免樣本之間的交叉污染;4)使用血清檢測樣本可降低醫護人員暴露風險。
化學發光技術的優點是:1)早期快速檢測,30分鐘內出結果;2)高通量,每小時能檢測幾十個到幾百個樣本;3)可定量檢測,且具高靈敏度。對于抗體濃度呈弱陽性患者能檢出,可防止錯漏。
血清學IgM/IgG抗體檢測對發熱病人進行快速初篩,可提高疑似病例確診率。如針對無癥狀人群大規模篩查,通過檢測IgM、IgG,有利于早期檢出,可作為核酸檢測的一個互補。
臨床意義:新型冠狀病毒 IgM是初次體液免疫應答中最早出現的抗體,血清中IgM升高,提示新近發生感染,可用于新型冠狀病毒急性期感染的早期診斷。IgG抗體檢測是對病例的感染狀況進行確認。
總之,新冠病毒抗體檢測可作為熒光定量RT-PCR核酸檢測的一個互補,它們的聯合檢測將會顯著提高檢測的靈敏度,減少誤診率或漏診率。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出警告,新冠病毒感染正在全球范圍內激增,并且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很快得到改善。不僅如此,近期我國新冠病毒感染率也有所上升,中國疾控中心8月8日公布的7月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
“以為是空調吹多了或者上火了,沒想到是又一次新冠感染”;“大三伏天的居然又‘陽’了”;“除了沒有連續高燒,喉嚨痛、鼻塞、咳嗽等癥狀又經歷了一遍”。近期,社交媒體平臺上不少人表示自己“陽了”,出現發燒、......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熊曉犁團隊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國家實驗室等單位合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大力支持下,揭示了非典型VH1-2抗體耐受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突變的......
該所研究員賴仞團隊近期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彭小忠和廖國陽團隊以及四川大學趙旭東團隊,共同揭示了轉鐵蛋白受體是另一種通過直接與病毒刺突蛋白高親和力結合而介導新冠病毒進入的受體。《美國科學院......
2023年12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愿超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王健偉課題組及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周溪課題組合作在《MolecularCell》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quo......
近期,一種名為JN.1的新冠變異株正在全球快速蔓延,并已在12個國家被發現。據英國和美國衛生機構聲稱,該變異株是當前已知的增長最快的新冠變異株,預計可能引發新一輪新冠感染浪潮。傳播最快新冠變異株來襲當......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自爆發以來,已成為目前較為嚴重的流行病之一。血清蛋白質/代謝物是監測新冠-宿主間炎癥反應及免疫應答的靈敏靶標,但其在奧密克戎毒株輕癥感染人群中,尤其是在接種疫苗的患者體內特征性變化仍不......
部分民眾總感覺“陽康”后一直有不舒服的現象,在近期中國科學家發表的一項重磅研究中得到了分子層面的科學論證:新冠病毒會對部分感染者產生長期的不良影響,涉及肺、腎、腦、運動能力、血糖、疲勞、嗅/味覺異常、......
2020年7月,位于法國里昂的CroixRousse醫院宣布,他們正在使用一款新型的高靈敏度人體呼出氣體分析儀,該儀器有望在幾秒鐘內快速識別和檢測出新冠病毒。這款分析儀器的運作方式與傳統PCR測試不同......
XpresysLung作為IDH公司的診斷產品,給肺部結節患者帶來福音,該方案利用血液蛋白質組學技術針對組學水平下挖掘出來的潛在標志物進行進一步篩選,并利用算法在實際樣本中學習,最終挖掘出13個b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