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4-12 13:53 原文鏈接: 日媒:假如發生糧食危機,人類還能吃什么?

      《日本經濟新聞》4月12日報道稱,據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比現在增加3成,達到98億人。伴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蛋白質不足和環境問題引發擔憂,作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而受到期待的是,源自植物的人造肉和食用昆蟲等替代性食品。以美國硅谷等為中心,相關領域的新創企業正在不斷誕生。

      “如果不說的話,可能不會注意到(不是真的肉)”,不使用肉的漢堡“Impossible Burger”在美國引起了熱議。它的外表是普通的高級漢堡,咬上去會慢慢滲出肉汁。該漢堡在知名廚師David Chang開辦的紐約曼哈頓的餐廳“Momofuku Nishi”出售,價格為18美元起。

    使用Impossible Foods人工肉的漢堡

      這種漢堡的開發者是硅谷新創企業Impossible Foods。該公司于2011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名譽教授Patrick Brown創建。他探究“肉味從何而來”,發現其決定因素是含有鐵成分“Haem(血紅素)”的分子,并通過基因重組從大豆的根部提取該分子。

      從2016年的Momofuku Nishi開始,Impossible Foods目前向全美國900多家餐廳提供漢堡肉餅。該公司截至目前籌集到2.75億美元以上資金,投資者包括比爾·蓋茨等名人。2017年9月,肉餅月產能約達50萬公斤的工廠投入運行,發展速度迅猛。

      該公司公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計劃拓展亞洲市場”。或許不久之后就能在日本吃到這種漢堡了。

      在美國,2009年創建的Beyond Meat也向“Safeway”等大型超市提供植物原料的漢堡和雞肉等。這家公司除了蓋茨之外,還有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等人出資,產品擺在肉類柜臺上出售,引發了話題。以至于畜產業界團體2018年2月向美國農業部請愿,對于將這些人造肉標為“牛肉”、“肉”等提出了異議。

      人造肉如此受關注的背后是環境問題。據稱,飼養食用家畜和栽培飼料需要地球上45%的陸地、20%以上的水資源,環境負擔很大。在歐美,素食主義者眾多,這也是原因之一。據Impossible Foods表示,生產該公司的人造肉所需的土地面積和水僅為生產牛肉的1/20和1/4,符合既憂心環境又希望享受肉味的消費者的偏好。

      聯合國2017年修訂的推算顯示,現在僅為76億的世界人口到2050年或將增至98億人,到2100年達到112億人。隨著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長,對肉類等高蛋白食品的需求也將增加。這正是人造肉新創企業被看好、獲得資金的原因。

      其實,除了人造肉之外,在我們身邊還有其他受到期待的蛋白源。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13年發布了《可食用昆蟲:食物和飼料保障的未來前景》報告,稱“有可能成為應對糧食問題的有潛力食材”。生產1公斤牛肉的需要8公斤飼料,而昆蟲肉則只需2公斤飼料,降至1/4。此外,據悉生產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僅為牛肉的1/10甚至1/100,所需的土地也明顯更少。

      昆蟲的營養價值高于肉和魚,富含優質蛋白質、纖維、鐵和鎂等微量元素。在歐美,吃昆蟲并非大眾飲食文化,不少人存在抵觸心里,但近年來,昆蟲逐漸以適合食用的形式實現產品化。

      例如使用蟋蟀粉制成的“薯片”。2013年,美國哈佛大學一個寢室的幾名女生創立了Six Foods公司,意思是“不吃4條腿(家畜),要吃6條腿(昆蟲)”。她們成立公司的契機是到非洲和亞洲留學、旅行,發現當地人有食用昆蟲和蝎子的習慣,之后又看到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

      該公司的產品看起來與美國的大眾零食玉米脆片一模一樣。口味為咸味、烤肉味、車達奶酪味等大家所熟悉的味道,不過平均每片含有大約1只蟋蟀。她們通過視頻來介紹自己的創意,眾籌到了7萬美元,并成功實現了產品化。

      2014年成立的食用昆蟲公司美國EXO也在開發和銷售使用蟋蟀的蟋蟀能量棒(cricket flour protein bars)和營養食品。該公司還獲得了電通旗下的風投基金出資。在北美和歐洲,蟋蟀的養殖正在擴大。

      此外,還出現政府放寬限制推動相關企業發展的行動。歐盟從2018年開始在成員國中統一了昆蟲等“新奇”食品的審批手續。歐洲的NPO“國際昆蟲食品和飼料平臺”(IPIFF)發表聲明對此表示歡迎。從2017年7月開始,還允許使用來自昆蟲的蛋白質來生產魚飼料。

      此類新創企業開發的昆蟲食品是發源于“西方”的熱潮,不過亞洲從很早之前開始就盛行食用昆蟲。日本長野縣的伊那市創造館舉辦“大昆蟲食博會”(持續至5月),展示了當地的水生昆蟲、蜂蛹,以及老撾、柬埔寨和泰國等國的昆蟲飲食文化。據說泰國還有直接油炸昆蟲的小吃。

    日本大昆蟲食博會(長野縣伊那市)

       大昆蟲食博會上還提議,在人類在火星設立研究基地的將來,將昆蟲作為不污染當地環境、可簡單培育出的食物。曾經,昆蟲在日本也被廣泛食用。昆蟲作為“未來食物”而復興的日子或許不遠了。


    相關文章

    假說獲新證:昆蟲揭示熱帶生物多樣性之謎

    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為何如此豐富?長期以來,這個趣味十足的謎題吸引了全世界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廣泛關注。圖為中國西南部的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供圖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

    科學家找到抑制抗藥性進化新思路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獲悉,近日,中國農科院張友軍研究員團隊在Cell旗下國際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創新》(TheInnovation,IF=33.2)發表......

    王桂榮團隊破解昆蟲氣味受體離子通道門控機制

    蚜蟲 視覺中國資料圖昆蟲是如何感知氣味的?又是如何做出行為反應的?是研究昆蟲化學生態學的重要課題。北京時間2024年6月14日凌晨2時,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

    臭氧污染或導致全球昆蟲數量下降

    隨著夏季的到來,天氣晴朗的日子漸增。然而,藍天白云下,看似潔凈的空氣中卻隱藏著一位“隱形殺手”——臭氧污染。它不僅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還可能影響昆蟲尋找合適的配偶。近日,一項發表于《自然·通訊》的研究......

    昆蟲表皮蛋白自組裝機制取得新突破

    昆蟲表皮作為自然界中最復雜的自組裝系統之一,含有數以百計的表皮蛋白,這為篩選具有自組裝潛能的昆蟲表皮蛋白肽(ICP)提供了無限可能。近日,大連理工大學劉田教授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楊青教授、清華大學高華健教......

    昆蟲表皮蛋白自組裝機制取得新突破

    昆蟲表皮作為自然界中最復雜的自組裝系統之一,含有數以百計的表皮蛋白,這為篩選具有自組裝潛能的昆蟲表皮蛋白肽(ICP)提供了無限可能。近日,大連理工大學劉田教授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楊青教授、清華大學高華健教......

    國際古昆蟲、節肢動物和琥珀大會在西安舉行

    4月21-26日,第九屆國際古昆蟲、節肢動物和琥珀大會在西安舉行,來自20多個國家,近200位古昆蟲、節肢動物和琥珀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此次大會,本次大會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

    昆蟲翅膀鉸鏈之謎首次揭開

    昆蟲是唯一一類從非四肢部位演化出飛行能力的動物,其翅膀是通過一種獨特的復雜鉸鏈與身體連接的。然而,翅膀鉸鏈的力學機制一直是個謎。《自然》雜志1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團隊結合成像技術、機......

    昆蟲翅膀鉸鏈之謎首次揭開

    昆蟲是唯一一類從非四肢部位演化出飛行能力的動物,其翅膀是通過一種獨特的復雜鉸鏈與身體連接的。然而,翅膀鉸鏈的力學機制一直是個謎。《自然》雜志1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團隊結合成像技術、機......

    科學家在家蠶抗病毒免疫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記者4月8日獲悉,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家蠶病毒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下,在家蠶抗病毒免疫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相繼發表于《昆蟲生物化學與分子......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