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不端行為的危害性再怎么估計也不為過,學風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這是社會的最后一塊兒凈土和良知,如果成為敗壞社會空氣的污染源,那就是亡天下。”11月8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和高等研究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朱邦芬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技倫理研討會”上嚴詞指出。
朱邦芬用兩個“史無前例”描述了當前我國科研誠信的現狀,一是隨著社會整體大環境的急功近利傾向與道德水準滑坡,擁有各種學術頭銜帶來的利益與學術不端行為低風險之間的反差,導致我國科研不端行為的涉及面之廣及嚴重程度史無前例;二是由于國家科技投入大幅增加、互聯網自媒體傳播廣、速度快等特點,人們對科研誠信的關注史無前例。
每個國家都有科研誠信問題,而我國尤為嚴重。朱邦芬指出,這主要表現在,嚴重學術不端的重大典型案例調查很不徹底、懲處力度小;嚴重學術不端如黃禹錫之流在韓國刑滿釋放后在中國仍有市場;虛假同行評審業已危及學術期刊和學術評價的立身之本,然而至今尚未見到國內期刊對此的揭露;許多官員和學術界領袖存在學術誠信問題,國內一流高校炮制了大量真的“假學位”。
近年來,雖然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始重視學術誠信問題,但學術不端行為頻發仍未得到遏制,僅在2018年我國就發生多起“學術大地震”。如何遏制此類事件的頻發和蔓延?
朱邦芬認為,要對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真正做到“零容忍”,首先要區分學術不端行為和學術不當行為。
國際上通常將學術問題分為三類:負責任的科研行為、學術不當行為、學術不端行為。學術不端主要是在計劃、完成或評審科研項目,或是在報告科研成果時,有偽造、篡改、抄襲與剽竊行為,以及欺詐評審等若干新的變種。而學術不當行為則是介于負責任的科研行為與學術不端行為之間的“灰色地帶”,例如:無意的一稿多發、濫用同行評審特權、實施有悖倫理道德實驗等。
“我們國家的很多條例、處理辦法等規定中常把學術不誠信的問題都稱作學術不端,但我們有必要把學術不當與學術不端行為加以區分,否則打擊面太廣,有時反而無法嚴厲打擊真正需要懲處的嚴重學術不端者”,他說,對于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要真正做到“零容忍”,尤其是對有“頭銜”的人和影響大的典型案例,而對于學術不當行為,應以教育為主。
其次,應適當淡化名利與“帽子”之間的關聯。“我們現在名與利綁得太緊,一個科研人員拿到了’帽子’,各種好處待遇就接踵而來,有‘帽子’的和沒‘帽子’的待遇差別太大,實際上鼓勵一些人鋌而走險,犯下學術不端錯誤。”朱邦芬認為,目前各部門各種獎勵過多過濫,應合并“同類項”,改進評價體系,不要重復獎勵,讓學術榮譽與個人物質利益適當分離,讓研究人員精力回歸到科學研究。
再者,需要加強處理學術不端事件部門的建設,充實調查處理學術不端的隊伍,高校、研究單位和學術期刊都應有專人負責調查處理學術不端行為事件。朱邦芬說:“我們相關的管理部門和單位學術委員會,有各種條例、細則和規范,然而設有專門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機構卻很少,落實不到位,很多事件揭露出來后,沒有認真調查研究就推給下屬單位處理,這樣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能給出一個恰當的處理意見。”
最后,他還提到,研究人員,特別是青年學者和學生,要加強科研誠信和學術規范的學習和教育,減少由于不懂學術規范而引起的科研不當行為。
“千萬不要低估學術不端行為的嚴重危害性!守住社會道德倫理的最后底線。”朱邦芬強調。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實習生蘇曉“勉強畢業拿到博士學位”“發表過兩到三篇一般水平的論文”“畢業年齡超過32歲”“沒有勇氣再出國做博后”“很不容易找到一份編制內工作”“不咸不淡過完一生”……出身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試點開展“委-校協同”匯聚資助學術論文數據的通知國科金發傳〔2024〕172號各依托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建設的科學基金開放獲取倉儲平臺(......
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學者,在尋找終身職位和資金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一項研究指出,研究團隊不斷發展壯大,1970年平均每篇論文1.8位作者,2004年達到3.6位,翻了一番。根據近日發表于《自然-生物技術......
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快速普及,在學術寫作領域呈現爆炸式應用勢頭。使用基于大語言模型(LLM)的生成式AI工具能節省時間,減少語言障礙,讓論文更加明白通暢。但這些工具的應用也讓剽竊問題變得更復雜。......
今年5月,程偉(化名)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答辯。在此之前,他曾面臨人生道路的選擇——是留在自己畢業的這所“雙一流”高校工作,還是接收福建省某地選調生的“offer(錄用通知)”,開啟自己的公務員生涯。......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擔任主編,牽頭組織全國知名養殖、生態等領域專家撰寫的《生態養殖研究與展望》學術研究專著,已正式付梓出版。《生態養殖研究與展望》出版隨著經......
編譯|張晴丹53歲那年,意大利外科醫生PaoloMacchiarini迎來了事業的高光時刻。他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人工納米材料合成器官+干細胞移植手術,從此搖身一變被奉為再生醫學領域的先驅。此后3年......
時下,隨著2024年春季學期進入尾聲,一批年輕學子即將結束自己的求學生涯,進入科研崗位。同時,有更多年輕學子會在不久后開啟自己的研究生學業。在此過程中,他們是否知道自己更適合哪些科研領域、選擇何種科研......
時下,隨著2024年春季學期進入尾聲,一批年輕學子即將結束自己的求學生涯,進入科研崗位。同時,有更多年輕學子會在不久后開啟自己的研究生學業。在此過程中,他們是否知道自己更適合哪些科研領域、選擇何種科研......
時下,隨著2024年春季學期進入尾聲,一批年輕學子即將結束自己的求學生涯,進入科研崗位。同時,有更多年輕學子會在不久后開啟自己的研究生學業。在此過程中,他們是否知道自己更適合哪些科研領域、選擇何種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