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首例特許準入釔90樹脂微球治療肝癌手術以及結直腸肝轉移手術在位于海南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的博鰲超級醫院成功實施,標志著我國肝臟惡性腫瘤精準治療新方法和新方案時代的到來,將為更多晚期肝癌及肝轉移患者帶來新的希望。由此,核素治療再次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釔90微球選擇性內放射治療作為局部微創靶向治療手段,經動脈將放射性物質釔90選擇性地送達腫瘤組織并滯留其中,使放射性物質發出短距離的射線殺傷腫瘤組織,但很少損傷正常組織,從而實現靶向內照射精準治療。
這種治療方式已經被歐洲肝臟研究學會(EASL)、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等機構發布的指南推薦為原發性肝癌及結直腸癌等肝轉移瘤的治療方法之一。
除了釔90,還有哪些核素在臨床上有所應用?“十四五”期間,立足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規劃,我國核醫學發展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呢?
核醫學診療具有重要價值
目前,全球共有100多種放射性核素(同位素)應用于醫學領域,其中30余種醫用同位素(放射性核素)用于疾病的精準診斷與治療。常用于臨床診斷及治療的放射性核素包括99mTc、125I、131I、14C、68Ga、177Lu、18F、90Y、89Sr等,在腫瘤、心血管和神經等疾病的診療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利用這些放射性核素及其標記的化合物,全球大約每年有5000多萬患者得到早期、精準的診斷或治療,從而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或提高了其生活質量。
我國的放射性核素臨床治療工作開始于1958 年。臨床應用表明,核素治療具有靶向性強、治療效果好、安全性高等特點,已成為甲狀腺、腫瘤等疾病的重要治療手段。比如,131I治療甲狀腺疾病(甲亢、分化型甲狀腺癌)已在臨床普及應用。
此外,還有多種放射性核素在相關腫瘤治療上顯示出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如177Lu、223Ra等。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我國核素治療依然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相關法律法規、監管體系和社會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尚不完善。核醫學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學科,放射性核素對患者而言是獲益的。有報道顯示,普通人接觸少量射線甚至也有很多益處,但某些放射性核素如果用量超過一定限度,短時間內對密切接觸的人確實有一定的輻射,所以需要對核醫學工作場所進行科學的規劃和防護。
但一些地方管理部門卻因此對核醫學工作場所防護提出了過高要求,造成了核醫學科建設成本居高不下、防護材料過度使用等問題。同時,對已行核醫學診療且其體內放射性已達安全標準(對周圍人群無危害)的患者實行過高標準的監管,也造成了醫務人員和公眾“談核色變”。
此外,放射性核素的檢查或治療的收費也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核素心肌灌注顯像對冠心病精準診療和節約衛生資源具有重要作用,但遺憾的是,核素心肌灌注顯像所用放射性顯像劑(99mTc-MIBI)卻不在醫保藥品目錄中。上述這些問題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核醫學健康發展。
其次,相比其他藥物,放射性藥物審批的周期更為漫長,往往需要5~10年,而審批相關流程和環節也過于繁瑣,這直接導致對相關疾病有重要診療價值的放射性藥物不能及時用于臨床、造福患者。
最后,我國放射性藥物研發、生產和供應滯后,難以滿足臨床需求。目前,我國自主生產核素較少、產量有限。比如,臨床最常用的99mTc,100%需要進口,現有自主生產的131I僅滿足國內20%的臨床需求,177Lu僅滿足國內5%的臨床需求等等。一旦國際市場出現供給局面緊張,國內將面臨“缺核少藥”,嚴重影響臨床正常的診療工作和人民生命健康。
專業人才嚴重緊缺
除了核素診療應用問題,我國在核醫學人才培養方面也存在嚴重緊缺的局面。
在我國,醫療機構開展核素治療工作需要按照國家相關部門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取得《放射性工作診療許可證》《放射性藥物使用許可證》和《輻射安全許可證》,相關工作人員要取得專業資質、執業許可并通過從事核醫學工作的相關培訓才能上崗。
截至2019年,我國共有12500人從事核醫學相關工作,其中醫生5400人、技師3700人、護士2600人,而放射化學人員僅210人,核醫學專業人員嚴重不足。全國能夠開展核醫學診療工作的科室為1148個,擁有核素治療病房的醫院約340個,開展核素治療工作的醫院736個,遠遠不能滿足患者的醫療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國家原子能機構牽頭聯合7個部委發布了《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旨在推動醫用同位素技術研發、產業發展和核醫學診療的普及推廣。這是我國針對核技術應用領域發布的首個專項規劃,對醫用同位素的研制生產、放射性藥品研發、醫保政策、產業布局等諸多方面作出部署,對推動我國核醫療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建設健康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按照《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核醫學科將覆蓋全國全部三級醫院,也就是說,5年內全國至少增加1500個核醫學科;到2035年,實現“一縣一科”,全國2800個縣市區,將至少增加2500個核醫學科。如果按每個科室至少配備6人計算,2025年需要增加9000名專業人員,2035年則需要增加15000名專業人員,核醫學專業人員面臨巨大缺口。
加大創新步伐滿足健康需求
如何緩解核醫學人才短缺局面,是我國核醫學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
為此,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倡議已開展核醫學診療工作的三級醫院核醫學科,積極接收或遠程培訓新開展或計劃開展核醫學診療工作的單位或科室的進修人員,并在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建立區域核醫學遠程診療中心,通過核醫學專業人才的資源共享,促進區域核醫學健康發展。
同時,積極加強核醫學的宣傳工作和營造科學、正確的輿論導向。當前,社會上既存在“談核色變”,也存在對核醫學診療價值宣傳普及力度不夠、公眾知之甚少的問題。因此,急需加大對核醫學的宣傳和科普工作,特別要強調核醫學作為核技術和平利用造福人類的重要價值和安全性,擴大核醫學的知曉率和影響力,改善核醫學發展的外部環境。
立足實際,面向未來,我國核醫學應繼續加大科技創新,使更多放射性核素治療新藥物、新技術應用于臨床,造福人民;努力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復合型核醫學人才;逐步建立穩定自主的醫用同位素(放射性核素)供應保障體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為健康中國戰略實施作出更大貢獻。
會上,朝陽醫院核醫學科主任楊敏福對參與此次會議的專家、協助舉辦此次會議的各方人士以及各位與會者表達了誠摯的謝意與真誠的祝福。隨后,北京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委徐白萱及候任主委楊志分別致辭,并預祝本次會議圓......
最近,國內首例特許準入釔90樹脂微球治療肝癌手術以及結直腸肝轉移手術在位于海南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的博鰲超級醫院成功實施,標志著我國肝臟惡性腫瘤精準治療新方法和新方案時代的到來,將為更多晚期肝癌及肝......
最近,國內首例特許準入釔90樹脂微球治療肝癌手術以及結直腸肝轉移手術在位于海南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的博鰲超級醫院成功實施,標志著我國肝臟惡性腫瘤精準治療新方法和新方案時代的到來,將為更多晚期肝癌及肝......
幾個月前,從比利時進口的錸188(一種放射性核素)發生器抵達上海,幫助上海東方醫院完成了一例肺癌患者的納米槍治療。國產醫用核素獲得難,幾乎依賴進口。類似的經歷湘雅醫院核醫學科教授胡碩也深有感觸,“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