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7日,美國AOAC官方網站消息:2013年3月7日 (馬里蘭州蓋瑟斯堡市)國際分析化學家協會(AOAC INTERNATIONAL)將2014年度哈維·威利獎(Harvey W. Wiley Award)授予龐國芳研究員,以表彰他在分析化學領域作出的杰出貢獻。龐國芳研究員將在第128屆國際AOAC年會暨博覽會開幕式上接受該獎項-AOAC最高科學榮譽獎,并將在哈維·威利獎研討會上發表獲獎演講。第128屆國際AOAC年會暨博覽會將于2014年9月7日至10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博卡拉頓市舉辦。
龐國芳研究員現為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此次獲獎,不僅體現了國際AOAC對他所取得的突出學術成就的高度認可,同時也是對中國研究與應用AOAC方法所做貢獻的高度認可。自1985年起,他一直在農產品和食品檢驗領域工作,長達30年,特別關注農藥和獸藥殘留方面的研究。他帶頭研究建立了一套檢測體系幫助中國蜂蜜、雞肉和糙米進入全球市場。他還組織領導了國際AOAC協同研究,并建立兩項國際AOAC方法。最近,他正在開發一種一次樣品制備、同時檢測水果和蔬菜樣品中1138種農藥殘留物及其他污染物的氣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和液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的方法。
龐國芳研究員領先成就包括:
開發了國際AOAC方法——同時測定農產品中擬除蟲菊酯類多殘留氣相色譜法(Official MethodSM 998.01)。
開發了國際AOAC方法——監控雞肉中的氯羥吡啶獸藥殘留液相色譜法(Official MethodSM 2003.04)。
開發了中國蜂蜜中300多種農藥殘留測定方法,包括利用穩定碳同位素方法證明“中國”蜂蜜實際上來源于中國的花粉。
開發出中國第一個用于農產品中1000多種農藥殘留色譜-質譜聯用技術系列高通量方法。
組織11個國家和地區30個國際實驗室參與國際AOAC協同研究,開發了茶葉中653種農藥多殘留高通量分析技術。
此外,他有10部食品安全科技專著在國內外出版,發表論文100多篇。
龐國芳研究員2007年榮獲國際AOAC Fellow,1998年和2003年榮獲國際AOAC組織頒發的國際AOAC合作研究獎、國際AOAC副仲裁獎和國際AOAC研究導師獎,2013年度AOAC ERP評審專家獎。自1994年起,成為AOAC會員。
每年頒發的哈維·威利獎是國際AOAC最負盛名的科學榮譽獎,以表彰那些在推進分析方法技術方面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該獎項設立于1956年,用于紀念國際AOAC的創始人、被稱為“純正食品和藥品法之父”的Harvey W. Wiley(1844年10月30日-1930年6月30日)。龐國芳院士是設立此獎以來第58位獲獎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學者。
非凡的職業生涯始于勤奮刻苦的工作
龐國芳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中國農民的兒子。他成為村里第一個考上中學(等同于美國的高中)的學生,此前甚至連電燈都沒見過。50多年后,他主持研究了一系列檢測技術,從而使中國的蜂蜜、雞肉和糙米在國際市場獲得認可,同時,他成功組織了三次AOAC協同研究,三項技術研制成AOAC公定方法。最近又研發了氣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和液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方法,采用一次制備水果和蔬菜樣品,同時測定多達1138種農藥殘留和其他污染物。
龐國芳的人生之路并非坦途。他非凡的職業生涯始于勤奮刻苦的工作,始于母親的人生教導,還有他承認他也曾是年級成績最差的學生之一。
那年他11歲,剛剛讀完了小學四年級,當時在中國分成初小和高小學制。他通過翻譯說,在升高小時,由學校統一將全年級學生考試成績,從高分到低分張榜公布于墻報欄里,最后一名還要打上一個用毛筆畫的大紅鉤。他說:同學們戲稱是“扛紅榜”的。
那一年,張榜公布的那天,他發現自己竟然“扛紅榜”了。“我覺得臉漲得發燙,心怦怦跳,身上冒出了大汗,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害羞”。盡管分數墊底,但他還是被允許升入高小。他說:“我還是幸運者”。
升入高小后,一個叫高鳳興的老師開始給他授課。這位老師的教學風格注重實際應用,因此激發了這個11歲孩子的想象力。龐說:“從此我的學習成績和過去相比已判若兩人”。
同時,農村生活還是以農活為主。秋收時,學校放3個禮拜的假期,所有不同年齡的學生都到田地里幫助干活。當大人們收割莊稼時,龐的主要任務就是撿拾丟在田里的秸稈,用來生火做飯和燒熱“火炕”過冬御寒取暖。
最初,對龐國芳來說這只是一樁農活兒,但是到后來他起得愈來愈早,這樣才能給家里撿更多的秸稈。到假期結束時,也就是那個他有了新老師并且培養了日漸成熟職業道德的關鍵一年,他撿到了那么多的秸稈,足夠一冬燒飯還有富余。他的父母說:“咱這一冬享福了”。
他從母親那學到的另外一課是,保留好舊作業本,而不是像“狗熊掰棒子”一樣扔掉。他說這樣做,可以溫故知新,看到自己的進步。
他說中國古代有句名言:“以己為鏡,可以知功過”,這樣可以促進自己學業的進步。
1957年龐國芳考上了初中,成為全村第一個中學生。為了上中學,他來到了一個離家20公里的小鎮。在那里,他再一次顯示出性格剛強的一面。一個寒冷的冬天,他負責的一項任務是定期更換粉筆寫的黑板報。這項任務耗時冗長,他的手被凍得無法握住粉筆,只好和另一個同學輪流書寫。曾經有兩次他的手被凍傷,但是他像一個好記者一樣,從來沒有耽擱過。
與此同時,1961年初中畢業時,他的一篇作文被評選為9個畢業班(約500人)中最佳作文,他寫的一首詩歌還在當地雜志上刊登,他說:當時同學們送給我一個外號“小作家”,我也曾夢想有一天能成為一名記者。
但是1963年高中畢業時,比他年長十歲的哥哥(在一家化工廠做管理者)勸他重新考慮,是否學習理工科。當時,龐從來沒見過化工廠,也沒有多少機會做化學實驗,但最后還是接受了哥哥的規勸。他說:我在考大學申請志愿中填寫了“化學系”。
當時上大學絕非是一件易事。1963年,龐國芳的同年級畢業生共有4個班200人,只有16人考上了大學。當時學校的一名教導主任和一名體育老師,騎了20公里的自行車,親自將入取通知書送到他的家。龐說:“我們全家人高興得不得了”。他成了村里有史以來第二個大學生。
龐國芳考上的學校是河北大學,當時坐落在中國的第三大城市天津。去天津本身就是一次不平常的旅程:首先步行4公里,然后坐兩小時的公汽,最后第一次坐上了火車,駛往“充滿新奇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他多半個人生中的學術之家。
新奇的世界,一開始是去參觀一家合成纖維廠。這個初露頭角的化學家,觀看了從噴嘴中噴出的錦綸纖維絲(一種中國的合成纖維)。龐國芳說:“過去我僅知道,我們穿的衣服都是自家種的棉花,母親用棉花紡線織成布再做衣服穿。看到這樣新奇的化學織布原料……感到神奇無比。”這是他第一次親身體驗他選擇為自己發展方向的領域。
1964年,他還獲得了一次參觀當地進出口商品檢驗局的機會。帶他們去參觀的是一位化學分析方面的教授。有人告訴龐國芳,檢驗報告有他的手簽,國外客商都認可。他說:“我聽了心里立刻肅然起敬,并且感到我們學的化學太神圣了,用處太大了。”
龐國芳用19年實現了當年在進出口商品檢驗局感到的使命召喚。在此期間,他于文革的后期在鄉下待了兩年,然后調回大學執教有機化學,并且參與研制火車閘瓦和汽車剎閘片。他還自學了(書面)英語,并且開始將英文版《物理化學》譯成中文。
與此同時,隨著他開始為畢業學生設計創新科研任務,“教學相長”逐漸成為他的座右銘。他指導了幾屆畢業設計,但改變其一生的那個畢業設計是與食品衛生有關的。
1980年,經過多次的調研,他了解到一些中國農產品的出口,因一些衛生項目不合格,出口遇到了阻力。他說:“比如中國的大閘蟹,因砷超標被國外拒收”。所以,他決定把這個問題作為學生畢業論文選題。在給學生做課題設計時,他沒有選擇通用的原子吸收技術和紫外光譜技術,而是選擇了一種他主持開發的微庫侖滴定新技術,使學生的畢業論文實現了新的突破,也突出體現了龐對“教學相長”的個人理解。
龐國芳注意到,教師不可能預知學生們研究的最后結果,有的設計有時進展順利,而有時不順利。他說:“如果課題開展不順利,學生常常會對老師的課題設計提出一連串的疑問。這時,特別需要老師對設計的方案,有深厚的背景資料。要善于從學生的問題中,打開新思路,特別需要獨辟蹊徑”。他說,必須對學生的這些問題抱著開放的心態,而不是對原設計處處辯護,這樣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把課題研究引向深入,而不是被困難、被問題遮住雙眼從而束手無策”。
1982年,龐國芳離開學習和工作了20年的大學,被派遣到秦皇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工作。自1985年起(在經歷簡短的礦石檢驗后),龐國芳一直從事農產品和食品檢驗,特別是農藥和獸藥殘留檢測。一干就是近30年,其間,龐國芳主要成就如下所示:
研發了農產品中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多殘留AOAC官方檢測方法。
研發了肉雞中氯羥吡啶(獸藥)殘留AOAC官方檢測方法。
研發了多個檢測中國蜂蜜中300種潛在農藥殘留方法,包括一項穩定碳同位素方法,證明“中國蜂蜜真實的來源于中國的蜜源植物”。
研發了中國第一個高通量、一次制樣同時測定1000多種農藥殘留的方法。
組織有11個國家和地區30個國際實驗室參加的高通量檢測茶葉中653種農藥多殘留的AOAC協同研究。
同時,龐國芳研究員主編食品安全檢測技術中英文專著8部,發表論文100多篇。除了遵循AOAC模式之外,他還把自己今天的成就歸功于他的團隊和協作。他說:“一個人的腦子不夠,要擴大;一個人的手臂不夠,要加長。要組建團隊,既要有國內團隊,也要有國際團隊。”
1970年,龐國芳與學醫的大夫結婚,她既是妻子,也是龐國芳的保健醫生,他們一直過著一種安靜的生活。龐國芳研究員說:“今年我雖然已經70歲了,但仍然工作在第一線,妻子仍是最強有力的支持者”。
2014年9月,龐國芳研究員將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博卡拉頓市,召開的第128次AOAC年會暨展覽會上,發表哈維·威利獎獲獎演講。
據歐盟食品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RASFF)消息,2023年11月15日,歐盟通報我國出口水果和蔬菜不合格。具體通報內容如下:通報時間通報國通報產品編號通報原因銷售狀態/采取措施通報類型2023-11-......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原始創新,真正的原始創新來自基礎研究,而可靠的數據資源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重要支撐。誰掌握數據資源,誰就掌握了原始創新的主動權和科技創新的戰略先機。“誰能把握大數據、人工智能......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蔣長龍團隊在氨基甲酸酯農藥和有機磷農藥殘留分析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設計制備了兩種高效的比率熒光納米探針,并結合智能手機的顏色識別器,實現對食品......
導讀2023年1月,國家藥典委員會發布了4209《藥包材環氧乙烷測定法》公示稿,用于檢測經過環氧乙烷滅菌的預灌封注射器組合件、滴眼劑瓶等藥品包裝材料中環氧乙烷殘留量。國家藥典委員會公告截圖藥包材中為什......
為做好獸藥質量監管、畜禽及畜禽產品獸藥殘留監控和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監測工作,維護養殖業生產安全、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和生物安全,農業農村部組織制定了《2023年獸藥質量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計劃》......
首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控制的重點是農藥使用。一是品種控制,二是安全間隔期的控制。其次,無公害農產品標準中檢測的重點是農藥殘留(種植業產品)。一、農藥殘留檢測技術類別1. 農藥殘留的生物......
由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標準處(獸藥殘留專業委員會辦公室)組織起草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41種獸藥最大殘留限量》(GB31650.1-2022)和21項獸藥殘留檢測方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經農業農村部、......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檢驗檢測科學院首席科學家龐國芳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龐國芳在農藥等化學污染物殘留微量分析技術領域有許多開拓性、創新性的研究工作,特別是農藥殘留快速檢......
2021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農業農村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公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21)(以下稱2021版GB2763)。此次修訂的2021版GB2763新......
近日,由市場監管總局組織實施,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龐國芳院士團隊牽頭承擔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水果和蔬菜中農藥化學污染物殘留水平調查及數據庫建設”項目綜合績效評價會在京召開。龐國芳院士代表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