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高度,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明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布局。“四個全面”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也是現階段各項事業改革發展的基本遵循。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入關鍵期。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必須以“四個全面”為統領,明確創新方向,找準發展路徑,深化體制改革,加快創新跨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從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的根本轉變,使創新成為國家繁榮、民族復興的強大引擎。
未來5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時間緊迫,任務艱巨。習近平同志近期在福建、江蘇和云南等地考察調研時反復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必然要求。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等突出問題。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方向,加快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最大限度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巨大潛能,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的創新活力與潛力,向科技要效益,向創新要動力。
我們要依靠創新加快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攻克高端裝備、智能制造、關鍵元器件、新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促進制造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機會;依靠創新搶占空天海洋、信息安全、能源資源等戰略必爭領域制高點,扭轉關鍵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大幅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依靠創新推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生物技術等開發與應用,加快培育新業態和新產業,創造新的市場需求,擴大就業和創業空間;尤其要依靠創新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更多的人過上幸福生活,享有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優美的生活環境。為此,應聚焦人口健康、資源環境、公共安全等民生重點領域,攻克大氣污染防治、土壤環境整治、水安全、醫療器械、重大疾病防控、食品安全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改善人居環境;推進先進適用技術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應用,使基本公共服務提供實現低成本、高質量、廣覆蓋。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一招。30多年來,改革為我國創新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我國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深化分配制度、用人制度、資源配置制度改革,激發了科研院所和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實施知識創新工程、985工程、國家技術創新工程,顯著增強創新主體的能力,構建了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推動建立技術市場、部分院所轉制、建立高新區等,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培育和發展了一大批科技型企業,形成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階段,院士制度、事業單位分類、事業單位人事制度、科技計劃管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科技評價激勵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一些長期束縛創新的繩索正在逐步解開。科技體制改革呈現全面播種、次第開花的生動景象,將進一步激發和釋放全社會的創新動力與活力,促進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改革沒有窮期,創新永無止境。黨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高度重視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破除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明確了科技體制改革的總方向。我們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認真做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圍繞影響和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重大問題,以科研院所分類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推進人才人事制度、科技評價制度和科技資源配置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進一步釋放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圍繞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實施最嚴格的知識產權制度,積極推進市場監管、要素價格、投資制度等重點體制改革,為創新創業開辟廣闊市場空間。加快建立規范化、常態化的督查制度,重點消除改革方案制定和落實過程中的“中梗阻”現象,確保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中央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吹響了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號角。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將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有利的法治環境。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有關科技創新的法治建設,修訂了科學技術進步法和ZL法,正在修訂科技成果轉化法和研究制定職務發明人條例,創新的法治環境不斷完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了創新立法重點,要求“完善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提高科技領域法治水平,必須緊緊圍繞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展開。要加快制定國家創新基本法,明確創新在政府管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定位,規定促進創新的綜合性、系統化政策要求和措施,保證財政對創新的投入。研究制定國家科研機構法,加快有關創新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完善,規范科學發現、技術開發、工程化、商業化應用與市場推廣等活動,逐步形成以保障和促進創新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活力,保障和促進全面創新。加強科研誠信制度和科學倫理、科研道德及學風建設,引導廣大科技人員樹立正確的科技價值觀,恪守誠信,遵紀守法。
黨興則民族興,黨強則國家強。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事業發展歷程,黨的領導是取得輝煌成就的有力保證。一大批優秀科學家把創新追求和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結合起來,用實實在在的創新行動和創新貢獻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他們理想信念堅定、工作作風踏實、善于攻堅克難,是我國創新事業的中堅骨干。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偉大征程中,有許多硬骨頭要啃、許多險灘要涉,他們依然是黨、國家和人民可依靠、可信賴的中堅力量。
全面從嚴治黨是科技事業健康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堅強保障。我們必須按照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加強科研院所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在創新中的政治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在黨員干部和科研骨干中大力弘揚追求真理、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科技價值觀;使黨員干部進一步增強使命意識、責任意識、危機意識,時刻銘記肩負的歷史責任和光榮使命,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身作則,敢于擔當,團結和帶領廣大科技人員攻堅克難、勇攀高峰,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偉大征程中建功立業。
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十年彈指一揮間,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共建共商共享中走深走實,各國不斷深化合作,通過科技創新這個關鍵抓手,解決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繪就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畫......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7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球共享發展行動論壇首屆高級別會議致賀信。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復蘇艱難,全球發展議程面臨挑戰。為凝聚合作共識、推進共同發展......
“研究敦煌、青藏高原、祁連山的學者,主要不是在西部,而是在北京。”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教授王鑒指出,我國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一些西部高校......
隨著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量子計算等數字技術加速創新,數字技術已經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廣泛應用,擁抱數字技術,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
青海油田坐落在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茫茫戈壁大漠中。有民謠說:“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中石油青海油田公司職工一代接著一代干,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交出了一份......
4月1日~2日,瑪麗·居里學者華人學會首屆年會暨中歐科技人才論壇在德國慕尼黑以“全球直播+線下”的形式成功舉辦。該年會由瑪麗·居里學者華人學會和瑪麗·居里學者全球校友會聯合主辦,本屆主題定為“卓越、研......
4月1日~2日,中國藥科大學“共話中國生物醫藥未來”校友論壇在該校舉行。近千名中國藥科大學各行業杰出校友、百余位專家教授以及藥大友人齊聚一堂,直面生物醫藥領域核心基礎科學難題和卡脖子技術瓶頸,共同探討......
3月22日,恰逢第31屆“世界水日”。由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主辦的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智慧水利高峰論壇在京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10位院士齊聚中國農......
3月19日,“中國新能源汽車大數據2023年產業大會”在沈陽市舉辦。大會由沈陽市人民政府和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共同主辦。遼寧省副省長姜有為、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等共同......
“黨的二十大工作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統籌謀劃和一體部署,凸顯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根本定位。”在近日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