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二連盆地伊爾丁曼哈地區地層出露。(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二連豨冠面、頰側面及舌側面。(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始新世初期不同類型的原始偶蹄類幾乎同時出現在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大陸,這使得偶蹄類的起源顯得撲朔迷離、至今尚未有一致的認識。始新世之后、尤其是中新世以來,偶蹄類獲得了演化上的巨大成功,如今,它們是現生陸地哺乳動物中多樣性最高的有蹄類類群,數量眾多、與人類的生活關系密切。
通過早期偶蹄類化石材料的研究,可以不斷完善對這一類群的認識、對理解其具體的演化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日,《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茜等人論文,報道了發現于我國內蒙古二連盆地中始新世地層中的一類原始偶蹄類化石。
新發現的材料其牙齒結構非常的簡單、是典型的丘形齒,連接主尖之間的棱脊弱發育。
通過詳細的形態學研究,新材料與偶蹄類中已知的各個屬種都不盡相同,牙齒結構和一些頭骨特征上顯示出與緬甸和泰國中、晚始新世地層中發現的一些偶蹄類更為接近、但明顯比它們有更多原始的特征,因此建立新屬——二連豨(Erlianhyus);根據最簡約原則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二連豨在早期偶蹄類中位于較為基干的位置。
根據二連豨完全丘型齒的特點推斷這一類動物很可能以較嫩的植物為食,以避開與動物群中占主導地位的奇蹄類之間的食物競爭。
內蒙古二連盆地伊爾丁曼哈組已發現并報道了大量的奇蹄類、嚙齒類及兔形類等化石材料,整個動物群的面貌已形成。偶蹄類在整個動物群中所占比例很小,本次研究不僅豐富了該動物群的組成,也為認識早期偶蹄類在亞洲的演化、探討早期偶蹄類不同門類之間的系統發育關系提供了新的線索。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項目和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的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0/08912963.2021.1989679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在中國青藏高原發現的夏河丹尼索瓦古老型人類(夏河人)研究再獲重大突破:通過對白石崖溶洞遺址發掘出土的2500余件動物骨骼進行傳統動物考古學和古蛋白組學分析,特別對其中......
中新網北京6月23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6月23日透露,他領銜的研究團隊最近在江蘇和安徽交界的距今約2.49億年灰巖結核地層中,研究發現一種新的裂齒魚類,將其......
近日,研究人員在云南省祿豐市恐龍山鎮梨園村發現數量眾多的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化石。現場測定地層年齡顯示,恐龍足跡所在巖石層距今雖然已經超過1.2億年,但現場很多足跡保存卻依然十分清晰。這些恐龍足跡化石最......
中新網武漢5月16日電(王俊芳)中外科研人員通過對已滅絕諾氏駝的化石材料開展古基因組研究,破解了諾氏駝基因之謎,并發現歐亞大陸雙峰駱駝不同物種在地質歷史時期存在廣泛的基因流動,其演化歷史比學界已有認知......
近日,在位于山西省陽泉市城區水泉溝村及郊區蔭營鎮一帶的3.1億年前木化石群發掘現場,科考人員發現大量鱗木類化石,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經過觀察、分析和研究,確定這是目前我國古生物化石發......
柳江人是我國考古工作者于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市通天巖洞發現的早期現代人化石。但關于其生存年代,卻一直模糊不清——6.7萬年前?13.9萬至11.1萬年前?或更久遠的15萬年前?由我國科學家領......
近日,一項恐龍蛋研究最新成果被刊發。通過對山東萊陽出土恐龍蛋化石的深入研究,古生物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新蛋種,并將其命名為“變形蛋”。研究人員從“變形蛋”的徑切面觀察,發現其內部發育大量的錐形蛋殼單元組......
細菌化石是指保存在巖石中的細菌遺體或其活動留下的痕跡。4月12日,記者從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研究團隊獲悉,該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科學家合作,在5.18億年前的寒武......
2017年,一塊來自內蒙古的化石被送到毛方園手里,請她做進一步研究鑒定。受限于當初的CT掃描技術,這塊化石很快就“無功而返”。4年后,毛方園又重新接觸到這塊標本和另一塊屬于同一類的標本,這次她有了意外......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帶領的地球-生命系統早期演化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上,報道了在華北燕山地區16.3億年前地層發現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