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作為一種新型污染物在大氣中多以懸浮性細顆粒物的形式存在,可隨著呼吸進入人體,與呼吸道黏膜和肺細胞產生接觸,并影響其生理功能。微塑料因其粒徑小,并具有一定組織親和性,更易于吸附在細胞表面,破壞膜結構,尤其更容易被細胞以多種機制內吞并在胞內累積,從而造成細胞基因表達和調控的異常,引發炎癥反應,甚至引起癌變。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生態組、污染生態過程組在該領域開展聯合研究,以不同粒徑的聚苯乙烯納米微球模擬納米微塑料顆粒,以人類肺泡Ⅱ型上皮細胞系(A549)作為呼吸道上皮細胞的體外模型,研究微塑料顆粒在肺上皮細胞的內化規律及對細胞產生的毒性作用。
研究發現,小粒徑的納米微塑料更容易內化進入A549細胞中并持續存在,并產生顯著的細胞毒性作用。納米微塑料的細胞毒性呈現顯著的粒徑相關性和一定程度的濃度相關性。納米微塑料顆粒可使A549細胞周期發生明顯的S期阻滯,并誘導細胞凋亡現象,且具有時間依賴性。進一步的蛋白和基因分析結果顯示,納米微塑料可誘導促炎癥細胞因子IL-6、IL-8、NF-κB和TNF-α轉錄水平的顯著上調,并且誘導促凋亡蛋白DR5、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和Cytochrome C的表達水平的顯著上升,同時增強了活性氧自由基ROS的水平。研究表明,納米級的聚苯乙烯微塑料顆粒可通過多途徑和多靶點對人肺泡上皮細胞產生明顯毒性作用,且暴露時間、粒徑大小和暴露濃度是影響毒性作用的關鍵因素。該研究提示,對于微塑料相關的空氣污染和環境風險及其對人類和陸地哺乳動物的毒理效應問題,應該給予更多關注和研究。
相關成果以Internalization and toxicity: A preliminary study of effects of nanoplasticparticles on human lung epithelial cell 為題發表在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 期刊上。研究員徐明愷為第一作者,研究員張倩茹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
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孫杰(JieSun)、臧充之(ChongzhiZang)聯合Cedars-Sinai醫療中心PeterChen在Natur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Anaberrantimmune-epit......
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納米抗體作為新一代抗體,因獨特性能在體外檢測、靶向治療領域備受關注。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蛋白質材料研究組圍繞納米抗體,建立了完善的抗體篩選技術平臺,在利用納米抗體進行......
10月30日,深圳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專家團隊完成了一項“聚苯乙烯微塑料暴露對血管的毒性影響”研究課題,首次證實微塑料能引發機體慢性炎癥反應,并由此導致血管鈣化的發生發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整體環境科學......
伴隨病毒變異不斷涌現,新冠疫情仍在持續。其中,新冠病毒奧密克戎(Omicron)BA.1、BA.2和BA.5作為主要的變異毒株在全球范圍造成廣泛的感染,因此引起了科學界和公眾的高度關注。這些先后出現的......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能調節肺泡上皮細胞發育所必需的細胞信號,其中肺泡上皮細胞是交換氧氣和二氧化碳以避免呼吸衰竭的關鍵細胞。相關研究結果于2023年8月9日在線發表在N......
慢性腎臟病(CKD)是腎功能下降到一定閾值以下后的進展性和不可逆轉的疾病,目前還沒有決定性的治療方法。進行性腎小管間質纖維化是CKD導致終末期腎病(ESRD)的共同特征。急性腎損傷(AKI)是一種以腎......
除了免疫監視系統外,最近有研究報告顯示,人類機體還有一種非免疫上皮細胞所運行的防御性機制;上皮細胞是一種生長在機體大多數表面上的特殊細胞,其能幫助識別并將鄰近的癌前細胞從上皮組織中擠出去,這種擠出過程......
納米塑料作為一種新型環境污染物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尚無有效的檢測和消除手段。納米塑料易隨飲食和呼吸途徑進入人和動物體內,并影響生理功能。免疫細胞作為機體抵御外來抗原的重要防線,易受到納米塑料的攻擊,當......
我們的胃腸道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與外界保持著不斷的聯系,可以從環境中獲取營養、維持生命能源。但同時,它也是威脅生命的病原體和毒素的窗口。因此,胃腸道需要應對復雜和不斷變化的環境,平衡其養分吸收和宿主......
缺氧誘導氣道干細胞直接分化為神經內分泌細胞神經內分泌細胞(Neuroendocrine,NE)是具有神經元特征的上皮細胞,包括分泌性小泡產生和感知環境刺激的能力。氣道NE細胞可以分泌血清素和降鈣素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