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貼壁培養具有高光效、高產率、易采收和高效節水的巨大優勢,是突破微藻生產效率和成本瓶頸的變革性培養技術之一,近十年來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不同于傳統的微藻開放池和光反應器懸浮培養,人們對微藻生物膜的光碳傳輸和生長機制一直不清楚。光和溶解性無機碳在微藻生物膜內如何傳輸?如何衰減?能穿透多深?光合作用在哪里發生?生物膜如何增厚?環境因子如何控制生物膜生長?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劉天中帶領的微藻生物技術研究組等利用自動元胞機模擬技術結合實驗研究,系統解析了不同培養條件與CO2補碳模式下微藻生物膜內的光和溶解碳的傳遞過程,揭示了生物膜內光碳分布特征、表面形貌形成和生物膜增長機制。研究結果為微藻生物膜貼壁培養反應器的優化設計和培養過程強化奠定了理論基礎。相關成果于近日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微藻懸浮培養下,藻細胞可以借助液體循環流動實現營養物質的混合及在明暗區穿梭,但在生物膜內微藻細胞位置固定,光只能通過細胞透射和胞間折射傳輸,碳則主要通過胞間滲流擴散實現傳輸。研究表現,微藻生物膜有很強的光傳輸阻力,光最大穿透深度只有30-70 um, 因此透光深度是制約微藻生物膜生長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培養基滲流作用,碳的傳遞阻力不大,碳分布較為充分。微藻生物膜可分為“光合生長區”和“休眠區”,光合作用只發生在生物膜上部的40-70 um厚的“光合生長區”內,細胞不斷分裂—插入—成熟長大—再分裂,整個過程不斷抬升“光合生長區”并使生物膜增厚。生物膜厚度增大最終會導致膜表面附近碳濃度降低而限制繼續生長。研究提出了提高光強、增加培養基碳濃度、及時采收,以及雙向補碳的微藻生物膜培養強化策略。
微藻生物技術研究組長期致力于微藻高效培養技術的研究,自2013年提出微藻生物膜培養的方法和原理以來, 陸續在該技術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系統揭示了微藻生物膜培養碳氮調控油脂合成機制、光自適應機制、粘附成膜機制,建立了基于光稀釋的多表面反應器設計新原理、工業貼壁介質構造和CO2高效補碳技術,在青島平度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建立了螺旋藻貼壁培養固定CO2中試系統。上述研究為利用微藻生物膜貼壁培養技術實現高效固碳與生物質高效生產提供了重要工藝理論與技術支撐。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孔凡濤副教授受邀在《生物技術的當前觀點》發表綜述文章,介紹了微藻脂質代謝機制及其提高油脂含量的研究進展。微藻的光合作用效率高、能合成富含能量的儲存脂質(即油脂)、具有大規模種植、不與......
近日,南昌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特聘教授熊威聯合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文章,首次提出了“Microalgae-MaterialHybrid”(MMH)的概念,系統梳理了微藻—材料復......
近日,南昌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特聘教授熊威聯合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文章,首次提出了“Microalgae-MaterialHybrid”(MMH)的概念,系統梳理了微藻—材料復......
生物膜貼壁培養具有高光效、高產率、易采收和高效節水的巨大優勢,是突破微藻生產效率和成本瓶頸的變革性培養技術之一,近十年來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不同于傳統的微藻開放池和光反應器懸浮培養,人們對微藻生物膜的......
生物膜貼壁培養具有高光效、高產率、易采收和高效節水的巨大優勢,是突破微藻生產效率和成本瓶頸的變革性培養技術之一,近十年來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不同于傳統的微藻開放池和光反應器懸浮培養,人們對微藻生物膜的......
生物膜貼壁培養具有高光效、高產率、易采收和高效節水的巨大優勢,是突破微藻生產效率和成本瓶頸的變革性培養技術之一,近十年來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不同于傳統的微藻開放池和光反應器懸浮培養,人們對微藻生物膜的......
利用微藻處理廢水是一種生態可持續的技術方法,其可通過發揮藻菌的協同作用,吸收并降解廢水中的污染物,整個處理過程不僅能耗低,又能促進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循環利用,同時達到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鄒華江......
來自法國普羅旺斯艾克斯組的蜘蛛化石。圖片來自AlisonOlcott一項研究發現,法國南部出土的2250萬年前的蜘蛛化石之所以保存得異常完好,或許要得益于硅藻這種微藻的分泌物。化石記錄中很......
中新網北京4月22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專業學術期刊《通訊-地球與環境》最新發表一篇關于“微藻幫助保存蜘蛛化石”的古生物學論文稱,法國南部出土的2250萬年前的蜘蛛化石之所以保存......
一項近日發表于《細胞》的研究發現,細菌生物膜包含了被人們認為是植物和動物所獨有的結構組織。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生物膜——像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形成的黏糊塊狀物——在生物學上很簡單,只有一種原始的結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