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生物工程師們在最新研究中發現了癌癥進化中一個此前未被認識到的關鍵角色:基因組某些區域發生的簇狀突變。研究人員發現,“簇狀體細胞突變”在大約10%的人身上誘發了癌癥進展,了解它們可以預測患者的存活率。相關論文9日發表在《自然》網站上。
簇狀意味著它們在細胞基因組的特定區域聚集在一起,而體細胞意味著它們的遺傳信息不會傳遞給下一代。
該團隊在創建迄今最全面、最詳細的已知簇狀體細胞突變圖時做出了這一發現。他們首先繪制了2500多名癌癥患者的基因組中的所有突變(簇狀和非簇狀),這項工作總共涵蓋了30種不同的癌癥類型。研究人員使用了人工智能,通過算法來檢測每個患者體內的簇狀突變,并闡明導致此類事件的潛在突變過程。他們發現,在大約10%的人類癌癥中,簇狀體細胞突變有助于癌癥的進化。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一些癌癥誘發簇,特別是在已知癌癥誘發基因中發現的那些簇,可以用來預測患者的總體存活率。例如,BRAF基因(黑色素瘤中最廣泛觀察到的驅動基因)中簇狀突變的存在可提高患者的總體存活率。然而,EGFR基因(肺癌中最廣泛觀察到的驅動基因)中簇狀突變的存在導致患者存活率下降。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不同的存活率僅僅是在這些基因中檢測到簇狀突變,這在臨床上常用的現有平臺上是可以實現的。因此,這是一個簡單而精確的判斷患者存活率的生物標記物。
研究人員還確定了導致簇狀體細胞突變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包括紫外線輻射、飲酒、吸煙等。
此外,一組名為APOBEC3的抗病毒酶的活性可能會導致這種突變,加速癌癥發展。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種全新的致癌模式。這為新的治療方法奠定了基礎,臨床醫生可以考慮限制APOBEC3酶的活性和/或針對染色體外環狀DNA(ecDNA)來治療癌癥。
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中“潛伏”著無數病原體,而抗體是人體免疫系統對抗外界病原體入侵的“分子士兵”。這些“分子士兵”由B淋巴細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構成,當病原體入侵我們的免疫系統時,淋巴細胞通過基因突變等方......
4月24日,我們將迎來第8個中國航天日。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取得飛速發展和進步,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從“北斗”造福人類到“天宮”開門納客,中國航天用一項項科學技術創新突破著人類探索宇宙的邊界......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晚婚晚育的現象也日漸普遍。提到“生育年齡”,人們第一反應總聯想到女性,“高齡產婦”、“女性最佳生育年齡”是熱點話題。男性在生殖過程中擔任的角色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
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基因編輯技術TARDIS,可一舉測試數千種基因突變的影響,將以往需要耗時多年的工作壓縮到幾天內。生物學家可借此在動物身上開展新實驗,比較一種基因的多種突變,找出導致特定特征的突變......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及其團隊在《中華醫學雜志》上發表的《我國年輕乳腺癌診治的若干問題與思考》一文指出,我國年輕乳腺癌尚存在個性化治療方案選擇、患者尋求生育力保存、治療......
論文截圖研究人員在分析數據(受訪者供圖)近日,《自然-通訊》刊發了一項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王銘輝教授團隊聯合多家醫院及至本醫療針對亞洲癌癥人群基因組特征的研究成果。該成果從基因層面將中國人群與西方......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教授王紅艷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王陳繼團隊合作,發現神經元脂褐質沉積癥中KCTD7(一個染色體基因)失活,干擾溶酶體水解酶類的分選和轉運,進而導致溶酶體功能缺陷和疾病發......
早期發育的基因突變與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等幾種精神疾病有關,這些疾病的癥狀通常在兒童和成年早期表現出來。然而,突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遺傳的,另一種是自發發生的,在受精后由環境誘發的,可以持續一生的突變。......
科技日報記者金鳳人群中,有人溫文爾雅,有人暴虐無常。最新研究發現,那些有攻擊行為的人,體內可能發生了基因突變。記者16日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院石云教授團隊聯合中外學者研究發現,編碼大腦內谷氨酸受體......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生物工程師們在最新研究中發現了癌癥進化中一個此前未被認識到的關鍵角色:基因組某些區域發生的簇狀突變。研究人員發現,“簇狀體細胞突變”在大約10%的人身上誘發了癌癥進展,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