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其結構,我們可以得出細胞核的功能:控制細胞的遺傳,生長和發育。德國藻類學哈姆林的傘藻嫁接試驗驗證了細胞核是遺傳物質攜帶者。
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一般說真核細胞失去細胞核后,很快就會死亡,但紅細胞失去核后還能生活120天;植物篩管細胞,失去核后,能活好幾年。
1.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從細胞核的結構可以看出,細胞核中最重要的結構是染色質,染色質的組成成分是蛋白質分子和DNA分子,而DNA分子又是主要遺傳物質。當遺傳物質向后代傳遞時,必須在核中進行復制。所以,細胞核是遺傳物儲存和復制的場所。
2.細胞遺傳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遺傳物質能經復制后傳給子代,同時遺傳物質還必須將其控制的生物性狀特征表現出來,這些遺傳物質絕大部分都存在于細胞核中。所以,細胞核又是細胞遺傳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例如,英國的克隆綿羊“多莉”就是將一只母羊卵細胞的細胞核除去,然后,在這個去核的卵細胞中,移植進另一個母羊乳腺細胞的細胞核,最后由這個卵細胞發育而成的。“多莉”的遺傳性狀與提供細胞核的母羊一樣。這一實例充分說明了細胞核在控制細胞的遺傳性和細胞代謝活動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對細胞核功能的較為全面的闡述應該是: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細胞間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種多樣,有間接傳遞信息的,如內分泌腺細胞將(激素)分泌出來后,由(血液)運送到全身各處作用與遠處的靶細胞;有直接傳遞信息的,如(精子)和(卵細胞)的識別和結合則是通過兩個細胞(細胞膜)直接接觸,完成信息交流。
一般認為細胞識別的分子基礎是受體。受體主要指細胞膜中的(糖蛋白)它對細胞外信號分子的結合有特異性。
事實證明,改性病毒是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材料送入細胞核的便捷方式--但它們價格昂貴,難以擴展,而且有潛在毒性。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種非病毒方法,可以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大多數人都聽說......
自180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已經注意到細胞核中著絲粒的分布問題。著絲粒是一種特殊染色體區域,對細胞分裂至關重要,但其分布的決定機制和生物學意義仍懸而未決。日本東京大學團隊最近提出了一種塑造著絲粒分布的......
有“鐵絲網”覆蓋、隱蔽在核膜下方、“垃圾”基因打包運進來……細胞核里的“垃圾區”同人類世界的垃圾區有著相似的特點:封鎖、隱蔽、垃圾打包、人跡罕至。3月28日,《自然》子刊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聚焦了一系列......
2022年1月11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孫飛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張傳茂課題組等,在爪蟾核孔復合體外環結構研究方面取得了最新成果。相關研究成果以8?structureofth......
具有多個跨膜結構域的跨膜蛋白很少在細胞核內發現。為了實現核內定位,必須首先從宿主膜中提取假設的跨膜蛋白,并且必須保護多個疏水跨膜結構域免受細胞質親水環境的影響,以保持蛋白質的正確構象。從機制上講,這帶......
一百五十年前,DmitriMendeleev創建了元素周期表,這是一種根據原子核性質對原子進行分類的系統。本周,一群研究生命樹的生物學家推出了一種新的細胞核分類系統,并發現了將一種細胞核轉變為另一種細......
RNA表觀修飾是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的前沿方向。截止目前,已經有超過100種RNA的化學修飾被鑒定出來,而作為真核生物mRNA內部豐度最高的RNA修飾,m6A的功能研究備受關注。m6A可以被甲基轉移酶復......
在后生動物發育、免疫監視和癌癥傳播期間,細胞在復雜的三維微環境中遷移。這些空間被細胞和胞外基質擠壓,產生具有不同大小間隙的迷宮,這些間隙通常小于遷移細胞的直徑。大多數間質細胞和上皮細胞和一些但不是全部......
移動細胞,比如白細胞或轉移性癌細胞是如何能在免疫監控和癌癥傳播期間到達它們的目的地的呢?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MichaelSixt研究小組提出了最新觀點——白細胞利用它們的細胞核作為標尺,篩選周......
1月25日《細胞》(Cell)雜志在線發表的封面文章轟動全世界:2017年11月27日,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團隊培育的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同年12月5日,第二個體細胞克隆猴“華華”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