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的期刊分區表終于在昨天公布了,但大部分的科研狗都沒有賬號可以用來查詢,小編也是一樣,不過好在有熱心網友開始制作excel了,小編找到了其中一份大類一區二區的期刊全清單,排版編輯了一下,供大家參考。 聲明:數據版權歸中科院期刊分區課題組,本處轉載僅供科研學習之用,不涉及任何商業目的,數據整理也難免出錯。期刊名分區3年平均IF綜合NATURE139.951SCIENCE137.641Nature Communications211.935Science Advances211.511PNAS29.529National Science Review28.75工程技術Nature Reviews Materials151.941Nature Energy146.859NATURE BIOTECHNOLOGY140.168NATURE MATERIALS139.288Nature Nanotechnology137.248P......閱讀全文
一、前言 David Swinbanks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近年來在《Nature》雜志上發表論文的中國研究人員的數量一直在增加。1999年,《Nature》雜志發表了11篇來自中國的論文,其領域包括神經生物學、化學和古生物學等。這一數字幾乎是我們1997年發表的來自中國的論文數量的
創刊于1869年的《自然》雜志是世界上最負盛名和最權威的綜合性自然科學期刊之一,它刊載的內容經常被世界各地新聞媒體作為最新科學信息的最可靠來源而披廣泛傳播。那么,什么樣的論文可以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中國學者怎樣才能有效地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自己的論文?抑或說,向頂級期刊投稿,有哪些方面需要留心
(六)消化系統疾病動物模型 1.毛江森等:甲型肝類模型(獼猴),中國科學,(6):765,1981。 2.余昌安等:甲型肝炎模型(樹鼩)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3):148,1981。 3.嚴瑞琪等:乙型肝炎模型(樹鼩)廣西醫學院學報,(1):10,1984。 4.李高鈺等:病毒性肝炎模型(大
2011年第7期《醫學信息》(中旬刊)雜志出現了“鴛鴦刊”,雜志的名稱、期號、封面和封底完全一樣,但內容完全不同。圖為兩本“鴛鴦刊”的目錄頁。記者 來揚攝 “同一期雜志,一本上面有我的文章,另一本上面卻沒有。這感覺太奇幻了。” 華北某制藥公司員工朱明杰(化名)的論文被刊發在了一本
國內近期動物疾病模型文獻 (一)中醫中藥研究用動物模型 1.熊啟達等:“衛氣營血”模型,四川醫學,(2):65,1983。 2.梁月華等:“寒癥、熱癥”模型,中醫雜志,(11),1982。 3.毛騰敏:大鼠“血瘀”模型,北京醫學院學報,(4):306,1981。 4.金惠銘等:家兔“血瘀”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了《關于下達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項目的通知》,共有285項入選項目。其中,領軍期刊類項目22項;重點期刊類項目29項;梯隊期刊類項目199項;高起點新刊類項目30項;集群化試點項目5項。 原文如下: 各有關單位: 根據中國科協、財政部、教
第三部分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目錄 《通知》同時提出,對于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產生的代表作和“三類高質量論文”,發表支出可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按規定據實列支,其它論文發表支出均不允許列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參照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目錄確定。那么,一起來看看能在
各有關單位: 根據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關于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有關項目申報的通知》及《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評審細則》有關規定,經公開申報、資格審查、陳述答辯、專家委員會復核、結果公示,確定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項目共計28
《科學》雜志本期專刊封面印有北中醫贊助字樣《“癥”——疾病診療的系統生物學方法》一文刊發在當期專刊第13頁 近日,一則北京中醫藥大學在美國《科學》雜志“花錢買版”做宣傳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昨天,北中醫校長徐安龍和《科學》雜志國際協作、運營與出版副總監吳若蕾回應北京青年報記者稱,
CRISPR作為基因編輯領域的明星技術儼然已經成了眾多突破研究的“得力助手”。從技術改良、疾病治療到作物改良,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離不開這項才進入科研領域短短幾年的技術。張鋒、胚胎編輯、George Church等熱詞讓CRISPR在2015年“屢次刷屏”。 筆者從去年開始關注CRISPR技術,
與《自然》和Plos One不同,同是世界出版領域的大腕,《科學》雜志在當前開放獲取的歷史潮流面前似乎一直不為所動。不過,最近《科學》雜志終于按捺不住,已經準備 2015年啟動自己的開放獲取雜志。這個計劃中的開放獲取雜志名字Science Advances也非常響亮。這是《科學》后臺
2014年底至2015年初,《科學》(Science)雜志連續在正刊中刊發三期與傳統醫學相關的增刊(Supplement)。這三期增刊分別獲中醫藥規范研究會、北京中醫藥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贊助,均由定制出版辦公室(Custom Publishing Office)操作。 增刊發布后,便引發“中
《Nature雜志科幻小說選集》, [英] 亨利·吉編 , 穆蘊秋、江曉原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科幻在文學領域一直處于邊緣,從未成為主流,相比科學更是大大處于弱勢地位。而大名鼎鼎的科學雜志《自然》,居然出版了自己的科幻小說選集!它會因為這樣一個“童話”而被拉下科學的“神壇”嗎?
《科學》專欄作者莫爾:我們私下也覺得照片不太對勁 11月1日凌晨,記者收到全球權威雜志《科學》(《Science》)發來的確認電子郵件:《科學》將在11月9日刊登野生華南虎照片。同時,《科學》雜志的野生生物專欄作者維吉尼亞·莫爾女士在電話中表示,《科學》雜志刊登“野生華南虎照片”,并不表明他們認定
SCI投稿過程總結、投稿狀態解析、拒稿后處理對策及接受后期相關問答綜合薈萃目錄(重點是一、二、四、五、六): (一)投稿前準備工作和需要注意的事項、投稿過程相關經驗總結 (二)SCI期刊投稿各種狀態詳解及實例綜合(學習各種投稿狀態+投稿經歷總結) (三)問答綜合篇(是否
在2016年“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次講話也被看作是又一個科普創作春天的到來。 ■本報記者 胡珉琦 《我們愛科學》《科學天地》《科學與文化》《知識就是力量》……還有多少人記得,在40年前那個知識
近幾年,免疫療法的成功使癌癥治療進入了新的時代。無論是科研界,還是商業界,都絲毫沒有掩飾對這一領域的熱情。2016年,Cell雜志公布的年度十大最佳論文中,免疫療法占兩席。事實上,這兩項成果只是去年癌癥免疫療法重要突破進展中的“冰山一角”。 剛剛過去的2016年,科學家們在Cell、Natur
英國自然雜志《Nature》 www.nature.comNPG Nature Asia-Pacific www.natureasia.com 出版:英國MacMillan.Ltd 創刊:1869年 刊期:周刊 定位:兼顧學術期刊和科學雜志,即科學論文具較高的新聞性和廣泛
造假文章、其他原因錯了的文章和質量不好文章會害作者 6月23日,北大生科院院長饒毅教授在其博客中發表了《提醒年輕人:何時SCI害你?》一文,分析了過度依賴SCI所帶來的弊端。6月24日,饒毅再發博文《“雜志拜物教”:何時發Cell Nature Science 論文害你》,告誡年輕人,在C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10月15日,第十屆《分析儀器》雜志編輯委員會在京召開,會議對第九屆編委會工作情況進行了回顧,并介紹了第十屆編委會的工作計劃。來自各地的《分析儀器》雜志編輯委員會委員等100余人參與了本次會議。第十屆《分析儀器》雜志編輯委員會會議現場 會議由《分析儀器》雜志副主任委
北京時間7月30日,備受關注的湯森路透《SCI期刊分析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新鮮出爐,該份報告涵蓋82個國家237個大類10927本期刊。今年公布的是這些雜志2013年的影響因子,今年新增了379種期刊,同時也剔除了33種期刊,因為它們自引率過高。
北京時間8月3日凌晨,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關于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的論文《自然-生物技術》撤回。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采訪《科學》、《細胞》等頂尖科學雜志,揭秘國際學術期刊處理爭議性論文的過程。 《細胞》出版社的媒體關系經理約瑟夫·卡普托接受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
北京時間8月3日凌晨,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關于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的論文《自然-生物技術》撤回。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采訪《科學》、《細胞》等頂尖科學雜志,揭秘國際學術期刊處理爭議性論文的過程。《細胞》出版社的媒體關系經理約瑟夫·卡普托接受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大
北京時間8月3日凌晨,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關于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的論文《自然-生物技術》撤回。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采訪《科學》、《細胞》等頂尖科學雜志,揭秘國際學術期刊處理爭議性論文的過程。《細胞》出版社的媒體關系經理約瑟夫·卡普托接受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大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人為什么會變老?對于人類來說,如何才能長生不老真的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但是至今為止都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衰老一直是生命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影響整個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均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數據顯示到2050年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年齡將超過60歲。因此,深入了解衰老
近日,上海海事大學教授徐劍華向《法制晚報》記者舉報稱,自己發表在雜志上的論文被抄襲。 被指抄襲者董鵬截至今天上午未回應此事。涉事雜志社稱,已將董鵬拉入黑名單。記者發現,此前有幾家雜志社發現董鵬存在抄襲別人文章和一稿多投的現象,目前其已發表的稿件已被刪除。 講述 大學教授發現論文被抄襲 四分
答:因為它真呢是太搞太好玩了。用老美的話,就是有點離奇(quirky)。 傳統意義上的科學類雜志,都是給人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感覺。每個字都懂,但連在一起卻不知道它再說些什么。晦澀、生僻、無趣、難懂,幾乎成了科學學術雜志的代名詞。特別是我們國家的學術雜志,圖、表、數據、排版等展示“非常傳統
2016年Lancet雜志在公布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報告中指出,全球每年因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為8927.4萬人,成為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因,從2006年到2016年,腫瘤死亡人數增加了17.8%。如今惡性腫瘤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殺手,而針對癌癥的研究和治療也成為了當前臨床醫學的重要研究熱
一,現在公認的評價 現在世界上不同國家分析化學類雜志的分等,公認的方法是"影響因子″。當然,有其科學性及根據。 優點是,把全世界高水平的化學雜志都作了評價,且評價精確,因為影響因子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 缺點是,雜志太多了;查SCⅠ表費時… 二,,我對不同國家的<國家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