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質體(exosomes)是一種直徑在40-100nm的圓形單層膜性小囊泡,可由機體多種類型細胞釋放,并廣泛分布于唾液、血漿、乳汁、尿液等體液當中。外質體含有多種蛋白、mRNAs、microRNAs、信號分子等,能夠反映來源細胞的許多生物學性狀。目前,關于外質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學和腫瘤學方面。
據《休斯敦紀事》報道,美國M.D.Anderson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胰腺癌患者的血液中含有一種名為Glypican-1(簡稱GPC1+)的特殊蛋白,這種蛋白存在于胰腺癌患者體液中的外質體上,而在健康人群和其他胰腺癌疾病患者體內則沒有。研究人員對志愿者們進行血液質譜分析,其GPC1+蛋白測驗結果對于判斷測試人群是否患有胰腺癌的準確率高達100%。此外,胰腺癌患者血液中的GPC1+外質體含量與腫瘤發展程度呈正比關系,當患者經過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后,體內的GPC1+外質體水平也隨之下降。
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高、診斷和治療都很困難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們通常沒有任何癥狀表現,直到腫瘤擴散至身體其它器官。因此,胰腺癌一經確診,往往已進入晚期。該疾病因早期確診率低、手術死亡率高、5年存活率不足7%,被稱作是“癌中之王”。這次研究人員對GPC1+蛋白與胰腺癌關聯的發現,將對胰腺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發揮巨大作用。
該研究結果已在6月24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刊發。
胰腺癌,這個“癌癥之王”,一直讓醫學界頭疼不已。它極其善于“偽裝”,在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癥狀,等到患者察覺到身體不適時,往往已經發展到了晚期。目前,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還不到8%,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早......
在與癌癥的博弈中,胰腺導管腺癌(PDAC)始終是難以攻克的堡壘,其五年生存率不足10%,素有“癌王”之稱。傳統研究聚焦于基因突變與免疫逃逸,卻忽視了腫瘤微環境中一個隱秘的“共謀者”——周圍神經系統。2......
據英國《自然》網站12日報道,來自瑞士蘇黎世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和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簡便的血液檢測方法,能夠在胰腺癌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前,將其檢測出來。這種方法可用于常規篩查,提......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趙玉沛院士、廖泉教授團隊在MolecularCancer雜志發表論著,報道了該團隊研發的一款原創性靶向c-MET信號通路的嵌合抗原受體巨噬細胞(CAR-M-c-MET)在胰腺癌治療中......
近日,《自然-納米技術》(NatureNanotechnology)在線發表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楊祥良教授、甘璐教授團隊與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滕皋軍院士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
中美科研人員聯合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胰腺癌早期檢測和治療的關鍵蛋白標志物,為胰腺癌診療開辟了新路徑。相關成果于近日發表于國際期刊《自然》(Nature)。這項成果由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南方......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薛婧、王宇團隊與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唐玉杰,浙江大學王超塵等國內外研究者合作在Gut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就揭示了經由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元件(EndogenousRe......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消化內科程斌教授團隊開發了一款針對胰腺腫瘤診斷的多模態AI模型,可基于患者的臨床信息與超聲內鏡圖片,對胰腺占位作出診斷。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JAMANe......
中新網武漢8月7日電(常宇)據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7日消息,該院消化內科程斌教授團隊開發了一款針對胰腺腫瘤診斷的多模態AI模型,可基于患者的臨床信息與超聲內鏡圖片,對胰腺占位作出診斷。相......
胰腺癌(Pancreaticcancer)是一種高度侵襲性和致死性的惡性腫瘤,在所有癌癥類型中,它是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三大貢獻者。腫瘤細胞與腫瘤微環境(TME)之間的復雜關系影響著腫瘤的生長和對治療的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