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長袁貴仁
針對“錢學森之問”,袁貴仁說,要加大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先試點再推開,注重對學生實施“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的培養,讓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
22年全國普及義務教育
記者:如果把“十一五”這五年教育事業的發展放在你40多年教育工作生涯中去衡量,你會給出什么評價?
袁貴仁:“十一五”提出的關于教育發展的幾個主要指標,有的已提前實現,有的可望如期實現。
近五年,教育改革發展成就可以概括為四方面:第一是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惠及 1.6億學生;第二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提高,2009年在學總規模達2979萬人,位居世界第一;第三是職業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中職高職分別占據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半壁江山”;第四是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最突出的是建立健全了國家教育資助體系。
集中到一點,就是實現了由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轉變。
記者: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已提出免費義務教育,但為什么到“十一五”期間才真正實現?
袁貴仁:我們用22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近百年的普及義務教育之路,這在占世界1/5人口的大國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們不僅確保了所有義務教育適齡兒童都能“不花錢、有學上”,也減輕了億萬家庭經濟負擔,改善了民生。此外,免費義務教育還推動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制度建設。
記者:“十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但質量問題相應凸顯出來,“十一五”時期圍繞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做了哪些工作?
袁貴仁:“十五”期間,高等教育的“擴招”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我們必須充分肯定這項決策和成果。提高質量,不是說只有一個標準,而是鼓勵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體現辦學特色,努力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爭創一流。五年中,國家自然科學獎勵1/2出自高校,社會科學領域2/3成果由高校完成。
完善資助促進教育公平
記者:過去5年,教育公平成為熱詞,國家采取了哪些舉措?
袁貴仁:一是以加快發展促公平,推動入學率進一步提高。二是以資源配置促公平,堅持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將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于農村。三是以完善資助促公平。國家資助制度覆蓋面更廣、比例更大、標準更高。四是以規范管理促公平。通過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加強收費管理,建立教育收費聽證、公示和責任追究制度等措施,行風行紀已得到明顯規范。 2009年反映教育亂收費的舉報同比下降20.9%。
記者:從“錢學森之問”到11名教授聯名給你寫信,中國的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受到了質疑,該如何看待?
袁貴仁:中國教育有很多優良傳統,也有很多成功做法,在人才培養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經驗,與國外相比是各有短長,不必妄自菲薄。但我們也要放眼世界,認識到教育改革的空間很大,應實事求是地發揚優良傳統,借鑒其他國家好的做法和經驗,使教育改革更加符合國家建設發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針對人才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教育規劃綱要》已提出了思路舉措,要加大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先試點再推開,注重對學生實施“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的培養,讓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激發創造力和積極性。
對實現“4%”目標有信心
記者: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2012年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4%的目標,有人對如期實現這一目標還有憂慮。
袁貴仁:這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教育規劃綱要的一個亮點,就是明確提出2012年要實現4%,并保持穩定增長。現在離2012年實現4%只有不到三個財政年度,我對4%目標的實現充滿信心,持樂觀態度。
中央領導都對實現這一目標提出了明確要求,財政部門高度重視,各地政府也積極采取各種政策措施,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今后要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提高教育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同時開辟新的渠道。
記者:最近媒體和社會各界都在熱議教育部等部門出臺10項硬招治理擇校亂收費,感覺政府對治理亂收費第一次有了時間表。但也有不少人擔憂,這是一個頑疾,3至5年見效恐怕難以實現。
袁貴仁:擇校問題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發展不均衡的直接反映,擇校引發了擇校亂收費。經過共同努力,在義務教育發展比較均衡的地區,治理擇校亂收費工作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不少地區,仍然是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最近,教育部具體提出10條措施,出重拳治理擇校亂收費問題。我們有決心、有信心,經過3到5年的努力,真正在全國范圍內解決擇校亂收費問題。
首先,這次出臺的10條措施針對性強,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套組合拳。此外,各地已經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社會各界也在大力支持。由于擇校問題由來已久,情況復雜,必須創新思路,突出重點。同時,歡迎新聞媒體和人民群眾加強輿論監督。
日前,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10項重點任務,“突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著力培養具有國家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
985、211工程高校的去向終于有了定論。今天(3月7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列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教育界別聯組會議時透露,經教育部和財政部、國家發改委溝通,國家將繼續支持985工程和211工程,......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1月31日召開的全國教育科研工作會議上表示,要向教育科研機構和人員充分開放教育數據資源,為教育科研提供便利條件。他同時表示,做學問要反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嘩眾取寵,反對生吞活剝......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近日召開的201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表示,要研究頒布實施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質量評價標準和質量監測體系,加強督導,公開結果。袁貴仁說,2013年要重點作好七項工作:一是發揮教育......
2月24日在京舉辦的熱點問題形勢報告會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就教育的幾大熱點問題作了一一闡述。學前教育是否該算入義務教育曾在社會上引起熱議。袁貴仁明確表態:學前教育不是義務教育,需要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今年是“十一五”邁向“十二五”的重要轉折,也是落實教改綱要的第一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近日就此接受記者采訪,介紹了“十一五”期間教育發展的成就。針對“錢學森之問”,袁貴仁說,要加大教學模......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今年是“十一五”邁向“十二五”的重要轉折,也是落實教改綱要的第一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近日就此接受記者采訪,介紹了“十一五”期間教育發展的成就。針對“錢學森之問”,袁貴仁說,要加大教學模......
求答“錢學森之問”:中國如何培養創新人才 由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為論壇主席,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中國......
李政道先生作報告:要創新需學問 過去的一年里,“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句震聾發聵的疑問一直是教育界、知識界、學術界的熱點話題。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隨......
高招漸近尾聲。近日一則清華北大間“爭狀元”的新聞令人深思。前者宣布,已有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投入門下;后者表示全國狀元十得其六。數據矛盾重重,一時令人大跌眼鏡。站在清華、北大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