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不久前,北京郵電大學軟件學院原執行院長宋茂強利用借用他人身份證、簽訂虛假勞務合同,冒領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研經費68萬元,因貪污罪被海淀法院一審判刑10年半。
宋茂強曾是工信部牽頭啟動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的專家之一。一名專家走到這一步,實在令人惋惜。值得注意的是,宋套取科研經費的手法并不高明,就是虛列勞務人員的名單領取勞務費,可為什么如此不高明的手法,卻能輕易得逞?這暴露出科研經費管理的嚴重漏洞。
據報道,宋茂強供述,當時分給其團隊的經費包括設備費50萬元、勞務費150萬元。由于他的團隊并沒有具體任務,通過正常途徑沒法花出去這筆錢。于是,他就想借用別人身份證把錢套出來。如果其供述屬實,一個必須追究的問題是,為何沒有“具體任務”,卻可以獲得高達200萬元的科研經費?當一個項目拿到200萬,卻不知道該用到何處,且到期后必須上繳時,有的人是會動“歪腦筋”的,就是那50萬元的設備費,也有可能是為花錢而花錢,買來的設備根本派不上用場。早前有調查顯示,我國高校購買的設備,零使用率者不在少數。
另外,在這起案件中,對于科研經費中的勞務費用開支,管理也是一片空白——由項目負責人自己簽字即可,換句話說,只要去弄一個勞務合同,再加上自己的簽字,就可方便地把勞務費用套現。事實上,近年來類似的做法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并不鮮見,甚至曾有學生向新聞媒體爆料,導師把勞務費用開給他們之后,要求返還——這也是套用勞務費用的方式,只是由于數量相對較少,且比較隱蔽,往往很難察覺。
這些問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首先,團隊獲得科研經費,其具體任務是什么,必須明確。這本來不應成為問題——申請科研經費時,是要求申請者提交明確的研究內容的,可現在卻成為問題。是因為申請項目和作項目研究,成了不相關的兩件事。申請項目所列的研究任務,這是為申請到經費,至于申請到經費之后,究竟作怎樣的研究,大家還沒想明白。
“重立項、輕研究”,是我國當前科研管理體制的一大弊端,根源在于科研的立項、管理,實行行政管理、評價,行政主導科研資源的配置和評價,而沒有科研同行評價,于是行政、利益原則,替代了學術原則。在很多高校,只要申請到課題、拿到經費,就被作為教授的業績。由于一切好處都已到手,接下來的學術研究,就變為折騰經費、炮制成果。與其說這是作研究,不如說是弄資源。
最近,一名民間機構負責人找到我,談到他和一高校院長合作的故事。這名高校院長要申請一項課題,主動找到這位民間機構負責人要合作。他花了幾個月時間,非常投入地寫了課題申請書,最后申請到3000萬元的課題經費。然而,就在課題項目申請成功之后,這位院長卻告訴他,這個課題與他和他的機構沒有任何關系了,不過,“出于”對他才華的“欣賞”,學院可以聘他作為兼職副教授。他說,他沒有想到高校的院長居然墮落到這種程度。由于課題思路都是他提出的,他很擔心這個課題接下來什么都做不出,到頭來3000萬的經費很可能搞出的只是一堆垃圾。
其次,科研經費的使用,除涉及國際機密外,必須公開透明。在國外,學者申請科研經費,設立方并不會對科研經費的使用提出非常明細的要求,諸如用多少購買設備、多少用于出差,而會給學者比較大的使用經費的自主權。當然,也有基本的原則,即不得在科研經費中列支自己的薪酬(如果學校支付年薪的70%,其余30%可以從科研經費中支付,但總的年薪不得超過額定的年薪),用科研經費作為自己的獎金。就學者而言,根本不可能亂用經費。這是因為,一方面,所有經費的支出情況完全公開,課題設立方有嚴格的審計,如果經費被揮霍,這名學者將很可能失去再次申請課題的機會;另一方面,獲得課題、經費從來不是評價學者學術貢獻的指標,這是為學者提供更好的學術條件,以開展學術研究,大家關注的是學術研究過程,這也引導學者專注學術研究,并對自己的學術聲譽負責。
2013年,我國在科技研發上的費用增長了8.3%,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科研投入大國。對科研投入的重視,體現了我國科教興國的決心,但是,科研投入的增加必須有好的科研管理體制配套,不然,科研經費會成為滋生浪費、腐敗的溫床,反而敗壞學術風氣。推進科研管理、評價去行政化,建立以學術為本的科研管理、評價新體系,是當務之急。
通過“南開研究生”微信公眾平臺報名的研究生張玉川表示,這次拜訪讓他近距離地接觸了南開的歷史,感受到學術前輩對晚輩的殷殷期許。他說:“這次‘拜年’讓我獲益匪淺。”
紅火的福字、吉祥的中國結、喜慶的拜年歌、豐盛的年夜飯……除夕的東大校園充滿了“大年”的色彩和味道。東北大學黨委書記孫家學給學生們送上新年“大禮包”。
“孫書記和我們一起吃年夜飯,還送給我們每人一個‘壓歲禮包’,有吃的、電話卡,特別是這件‘暖心毛衣’,讓我想起小時候媽媽每年給準備的過年新衣服。”生物工程專業2012級本科生陳艷說。
陳艷的老家在貴州畢節,父母都已經下崗,靠打工維持生計。考慮到近60個小時的返鄉路途,以及復習英語四級考試的需要,盡管學校給補助了返鄉路費,她還是選擇留校過年。據統計,今年東北大學100余名學生留校過年,其中80%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新疆、西藏少數民族學生16人。
每年春節學校還特地開放清真食堂,并為新疆學生單獨舉辦春節聯歡活動。“家雖在遠方,但留校過年依舊溫暖。”2011級金融學專業本科生阿力木江·肉孜說出了所有留校新疆學生的心聲。
據東北大學校學生指導服務中心張皓介紹,早在去年12月初,學校就提前開展寒假留校困難學生情況摸底統計,建立留校困難學生臨時檔案和特病學生資助檔案,根據學生困難情況,實施按需資助措施。
“學校每年專門制定留校學生工作方案,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愛每一位留校學生,確保他們在學校度過一個安定、祥和、愉快的春節和假期。”東北大學黨委副書記熊曉梅說道。
關于發布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第二批申請項目資助決定的通知京科基金字〔2024〕40號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辦公室依據《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完成了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實習生蘇曉“勉強畢業拿到博士學位”“發表過兩到三篇一般水平的論文”“畢業年齡超過32歲”“沒有勇氣再出國做博后”“很不容易找到一份編制內工作”“不咸不淡過完一生”……出身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試點開展“委-校協同”匯聚資助學術論文數據的通知國科金發傳〔2024〕172號各依托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建設的科學基金開放獲取倉儲平臺(......
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學者,在尋找終身職位和資金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一項研究指出,研究團隊不斷發展壯大,1970年平均每篇論文1.8位作者,2004年達到3.6位,翻了一番。根據近日發表于《自然-生物技術......
今年,各大學部的學科評審剛剛落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簡稱國自然)的結果即將揭曉。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這毫無疑問是緊張又充滿期待的時刻。今年的總預算增加了21.4億元,這個消息無疑讓不少申請者精神為之振奮......
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快速普及,在學術寫作領域呈現爆炸式應用勢頭。使用基于大語言模型(LLM)的生成式AI工具能節省時間,減少語言障礙,讓論文更加明白通暢。但這些工具的應用也讓剽竊問題變得更復雜。......
今年5月,程偉(化名)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答辯。在此之前,他曾面臨人生道路的選擇——是留在自己畢業的這所“雙一流”高校工作,還是接收福建省某地選調生的“offer(錄用通知)”,開啟自己的公務員生涯。......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擔任主編,牽頭組織全國知名養殖、生態等領域專家撰寫的《生態養殖研究與展望》學術研究專著,已正式付梓出版。《生態養殖研究與展望》出版隨著經......
編譯|張晴丹53歲那年,意大利外科醫生PaoloMacchiarini迎來了事業的高光時刻。他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人工納米材料合成器官+干細胞移植手術,從此搖身一變被奉為再生醫學領域的先驅。此后3年......
近日,廣州市科技局和廣州市財政局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經費“負面清單+包干制”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記者獲悉,“包干制+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取消了傳統的預算編制要求,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