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9日是第十七個國際罕見病日,目前世界范圍內已知的罕見病已經超過7000種,“漸凍癥”是其中一種。
中國每年“漸凍癥”新發病人達到25000人。日前,中國新聞網《大醫生來了》欄目專訪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樊東升,他直言,“漸凍癥”是一種“只能往前進,不能往后退”的疾病。
無助的疾病
漸凍癥,即肌萎縮側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簡稱“ALS”)。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5部門聯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漸凍癥被收錄其中。
樊東升是國內最早從事漸凍癥臨床研究和診療的權威專家之一,至今從醫已30余年。在他的診室門前,有全國各地而來的病人,他們往往拿著厚厚的疾病就診記錄,希望在這里能得到一個確定的答案。
“漸凍癥可以說有真的,也有假的。”樊東升解釋,所謂“真漸凍癥”即明確診斷神經系統性疾病,上、下運動神經元丟失導致球部、四肢、胸部肌肉逐漸無力和萎縮,而“假漸凍癥”則是有肌肉萎縮的表現,但原因可能是內分泌、類風濕等方面的問題引起的。
事實上,關于漸凍癥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科學研究表明和遺傳有關。門診里,有幸運的“假漸凍癥”,也有不幸的“真漸凍癥”。
患有漸凍癥的人,始終保持清醒意識和良好的皮膚感覺能力,卻會逐步喪失運動能力,直至呼吸停止。樊東升介紹,這是一種短期內無法治愈的疾病,就像過河的卒子一樣,只能往前進,不能往后退。
“確診的漸凍癥患者多處于無助狀態。”他表示,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是目前最現實的目標。
更高的追求
根據統計,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漸凍癥發病率呈線性增長,在老齡化趨勢下,病人數量還會逐年增長。
來到樊東升門診的病人大多是一家人一起過來。“兩萬多個病人就意味著兩萬多個家庭被卷起來。”他談到,醫生是一個與人打交道的職業。罕見病患者是較為特殊的群體,更需要醫生的專業知識作為支持,雙方間建立的信賴關系也會更強。
在樊東升看來,“罕見病不是做個手術病就好了。踏入這個領域的醫生就會成為這部分病人的支柱,不能僅僅滿足于把醫生當作一個職業來對待,而要有更高的追求。”
2004年,由樊東升牽頭,包括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上海華山醫院、上海長征醫院四家醫院在內的多位專家聯合發起成立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ALS協作組,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填補國內 ALS 診治現狀的流行病學調查空白。
2014年,北醫三院啟動了“科技助力漸凍人公益項目”,研發了針對漸凍人的分子遺傳學檢測包。
2017年,樊東升作為當時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專門為罕見病人發聲,他建議北京市率先試點為部分種類的罕見病患者設立專項補貼。他說,從專業角度上呼吁把有效的藥用到病人身上是醫生的責任。
近年來,樊東升一直率領團隊進行漸凍癥相關研究。據他透露,目前正在與傳統中醫藥相結合,已經取得令人興奮的結果,文章發表后就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提交申請。
生命的意義
生命中什么是最有意義的事情?蔡磊在身患漸凍癥后將此作為一大思考課題。
在蔡磊的身上有過諸多光環:京東集團原副總裁、多所知名高校的研究生校外導師、中國電子發票推動者……但現在他最看重的一個身份是漸凍癥抗爭者。
2019年秋天,樊東升在門診見到蔡磊。在接診的這么多病人中,蔡磊是較為特殊的一個。他不僅是一位患者,還是生命的“斗士”。
剛確診時,樊東升對蔡磊的病情預估還算是樂觀,但后來的進程卻出乎意料,原因在于長期處于腦力和體力的雙重工作壓力下,持續的應激脅迫對漸凍癥的病情十分不利。
確診“漸凍癥”至今4年時間,蔡磊說他得到了一個40年都可能做不到的夢想,那就是讓罕見病不再是一個被忽視的角落。
他投資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漸凍癥患者科研平臺,并發起公益資助計劃。他還聯合1000多位病友,捐獻腦組織和脊髓組織,供醫學研究使用。他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我會戰斗到最后一天,到我死亡的一天為止。”
樊東升坦言,蔡磊患病對漸凍癥科研推動非常大。他用實際行動推動了新藥研發,發起號召病人捐獻遺體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事件。
“當你不面對生死的時候,可能你會按照常規的職業發展,思考如何事業發展的好、掙錢多、自己獲得更多財富,但生病之后就不會這樣了,就會思考什么是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情,把這短暫的時間,投入到這些事情當中。”蔡磊說。
不久前,樊東升所在的聯合研究團隊在中國肌萎縮側索硬化(ALS)隊列中發現了CLCC1基因的相關性和罕見致病突變,同時首次探索了CLCC1在細胞內質網相關功能異常的機制,為漸凍癥治療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他提到,未來,還會有更多先進技術或者藥物應用到漸凍癥治療當中,延長患者生命的同時提升質量。
今年2月29日是第十七個國際罕見病日,目前世界范圍內已知的罕見病已經超過7000種,“漸凍癥”是其中一種。中國每年“漸凍癥”新發病人達到25000人。日前,中國新聞網《大醫生來了》欄目專訪北京大學第三......
今年2月29日是第十七個國際罕見病日,目前世界范圍內已知的罕見病已經超過7000種,“漸凍癥”是其中一種。中國每年“漸凍癥”新發病人達到25000人。日前,中國新聞網《大醫生來了》欄目專訪北京大學第三......
今年2月29日是第十七個國際罕見病日,目前世界范圍內已知的罕見病已經超過7000種,“漸凍癥”是其中一種。中國每年“漸凍癥”新發病人達到25000人。日前,中國新聞網《大醫生來了》欄目專訪北京大學第三......
今年45歲的趙云,半年前確診漸凍癥。現在他走路需要借助拐杖,穿衣也需要妻子的幫助。“漸凍癥”病情,讓趙云不敢想象未來的生活。好幾年沒拍全家福的他,今年春節前在阿里云團隊的幫助下,用AI技術獲得了一份“......
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領域近年迎來多項突破。比如阿爾茨海默病領域兩款靶向淀粉樣蛋白的抗體已經獲得FDA的批準,今年有望迎來第三款抗淀粉樣蛋白抗體的批準。精神分裂癥領域也有望迎來數十年來首個新機制藥物......
近日,漸凍人蔡磊試用了由清華大學團隊開發的可穿戴人工喉,成為全球首位使用者。這款人工喉是一種智能輔助發聲工具,采用了獨特的技術和原理。蔡磊是一位漸凍癥患者,自2019年9月30日確診后逐漸失去了聲音。......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地處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之間,既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的重要支撐,也是全市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高地。記者近日探訪生命科學園,深切感受到這里時不我待的創新氛圍,一批頂尖科學......
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開發出一種治療漸凍癥(ALS)的腦機接口(BCI),其能在3個月內保持90%的準確率,且無需重新訓練或重新校準算法。ALS是一種......
·據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轉化神經科學研究所帕梅拉·肖(PamelaJ.Shaw)教授團隊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關于漸凍癥病理機制的假說多達8種。·“過去幾十年,中國沒有一家大型藥企從事漸凍癥的藥物研發,因為......
當地時間9月29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了由Amylyx制藥公司開發的藥物Relyvrio(苯丁酸鈉和牛磺酸二醇口服固定劑量配方,AMX0035)用于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俗稱“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