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07-17 00:00 原文鏈接: 陳賽娟院士發文聚焦血癌靶向治療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argeted therapy: The new lease on life for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nd beyond”的綜述文章,指出靶向治療是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這一成果公布在IUBMB Life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瑞金醫院陳賽娟院士,其1989年獲得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學位,曾在國際上首先發現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變異型染色體易位t(11;17)并克隆了受累的PLZF基因,近年來又在APL等多種白血病基因產物靶向治療方面獲得新的突破,使APL有可能成為可治愈的白血病,為其他類型的白血病或腫瘤治療提供成功的典范。

      白血病在惡性腫瘤的地位越來越具重要性,這不僅因為其在我國腫瘤死亡率中的排位已從70年代的第九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六位,而且在青少年的惡性腫瘤中,一直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占據第一位的惡性腫瘤,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于1957年由瑞典的一位學者首先命名的,當時被認為是最兇險的一種白血病。英文縮寫APL,也即AML-M3型,占所有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的10-25%;該類白血病臨床有特征性的異常,常發生全身性彌漫性出血,特別是在化療后,若發生在重要器官,如顱腦,即危及生命,故治療早期死亡率高;APL有特異的第15和17號染色體交互易位,使第15號染色體的早幼粒細胞白血病(PML)基因和17號染色體的維甲酸受體(RARa)基因發生融合,產生PML-RARa融合癌蛋白。這種癌蛋白是白血病發病的罪魁禍首。

      目前傳統治療的方法通常采用細胞毒(即化療)藥物聯合療法以及放療甚至手術,但毒性大、特異性差,雖能使大部分患者疾病緩解和生存期延長,但總體治愈率即五年DFS仍很低。骨髓移植可使部分患者達到治愈,然而其價格昂貴,且骨髓供者來源受限,故難以大面積推廣。

      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血研所的王振義、陳竺等研究者在思考和探索白血病治療新策略時就提出“如能闡明促進白血病細胞分化的環境因素,則將為白血病的治療開辟新的前景,即將來有可能通過控制機理而非用化療針對白血病細胞本身進行治療”,這是他們早期的白血病誘導分化治療的思路。1985年,在王振義教授指導下,上海血研所在國際上率先應用全反式維甲酸(ATRA)治療APL患者取得成功,完全緩解率達80%以上。之后上海血研所的臨床和科研團隊應用三氧化二砷成功地治療了全反式維甲酸耐藥復發的APL患者,并對三氧化二砷的作用機理進行了探索,提出砷劑誘導白血病細胞分化和凋亡的雙重藥理學機制。

      鑒于造成這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染色體易位,以及點突變,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通過靶向治療,干擾引起白血病發病的關鍵分子,是一種具有巨大潛力的治療方法。t(15;17)能引發PML-RAR,t(8;21)能引發AML1-ETO, t(9;22)能引發BCR-ABL,這是三種最常見的髓細胞性白血病染色體易位。

      在過去二,三十年里,靶向治療由三種融合蛋白引發的急性和慢性髓細胞白血病,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就此陳賽娟院士撰文總結了髓細胞性白血病靶向治療的分子機制,以及治療療效,從中描述了這種治療測序如何提升了病患臨床治療的療效,甚至關閉了APL,使之從高致命性轉變成了高治愈性。

    相關文章

    借助科技考古,黃公略烈士終于“回家”了

    93年前,時任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三軍軍長的黃公略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東固畬族鄉六渡坳指揮部隊轉移時,遭敵機襲擊壯烈犧牲。近年,疑似黃公略烈士遺骸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東固畬族鄉出土。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

    48天內成果兩連發!他們的研究讓人聯想到電影《我不是藥神》

    “這藥是特效藥,四萬塊一瓶,我吃了三年。”這句話出自電影《我不是藥神》主人公程勇和一位白血病患者之間的對話。他們討論的藥物格列衛,是一種針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明星抗癌藥”。它能將這種致命的疾病轉變為......

    48天內全球頂級期刊兩連發武漢大學雷愛文/李武教授團隊備受關注

    “這藥是特效藥,四萬塊一瓶,我吃了三年。”這句話出自電影《我不是藥神》主人公程勇和一位白血病患者之間的對話。他們討論的藥物格列衛,是一種針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明星抗癌藥”。它能將這種致命的疾病轉變為......

    無需苦等骨髓移植?首次在實驗室創造出可移植的人類造血干細胞,有望5年內進行人體實驗

    澳大利亞皇家兒童醫院和墨爾本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Nature子刊Nature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Long-termengraftingmultilineagehematopoie......

    一種兒童白血病有15種亞型,有望指導針對性治療

    ·“這種分類可能有助于醫生為高風險患者推薦更強的化療或新的免疫療法,為風險較低的患者推薦更保守的治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PerelmanSchoolofMedicine,Univer......

    Nature子刊:李斯文/顧月清團隊開發雙特異性納米系統,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徹底治愈

    中國藥科大學李斯文教授、顧月清教授團隊合作,在Nature子刊NatureNan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Abispecificnanosystemactivatesendogenousna......

    研究揭示染色體結構維持復合物Smc5/6的組裝及調控機制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王嵐峰研究組聯合復旦大學陳振國課題組、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趙曉嵐課題組,在《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Structural&Mol......

    染色體異常引起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阻滯機制獲解析

    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研究員林戈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首次在全染色體組水平解析了非整倍體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影響,為理解相關遺傳問題提供了新視角。6月5日,該成果發表于《自......

    發現SMARCA5蛋白促進急性髓系白血病發生發展的機制

    5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王蘭研究組在《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Cell)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MARCA5reprogramsAKR1B1-mediatedfructose......

    減輕化療毒副作用,我國學者開發出白血病治療新方案

    研究團隊檢測到的患者體內持續存在的CD7CAR-T細胞情況。受訪者供圖4月25日,國際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良渚實驗室黃河教授團隊科研論文。面向白血病治療,該團隊......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