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argeted therapy: The new lease on life for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nd beyond”的綜述文章,指出靶向治療是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這一成果公布在IUBMB Life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瑞金醫院陳賽娟院士,其1989年獲得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學位,曾在國際上首先發現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變異型染色體易位t(11;17)并克隆了受累的PLZF基因,近年來又在APL等多種白血病基因產物靶向治療方面獲得新的突破,使APL有可能成為可治愈的白血病,為其他類型的白血病或腫瘤治療提供成功的典范。 白血病在惡性腫瘤的地位越來越具重要性,這不僅因為其在我國腫瘤死亡率中的排位已從70年代的第九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六位,而且在青少年的惡性腫瘤中......閱讀全文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陳賽娟 在惡性腫瘤方面,白血病目前的發病率男性和女性分別占到第七和第九位,死亡率大約分別位居第六和第八位。年齡方面,白血病是兒童和青少年中排名第一的惡性腫瘤,尤其是兒童白血病,即民間常說的“血癌”,并非是某“一種”疾病,而是指“一類”造血干細胞異常的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系統鑒別砷結合蛋白揭示出砷劑抑制了己糖激酶2(hexokinase-2,HK2)。這項研究發布在11月23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協同創新中心的陳竺(Zhu Chen)院士及陶生策(Sheng-ce Tao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上海交大瑞金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Eriocalyxin B ameliorates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by suppressing Th1 and Th17 ce
王振義(中)、陳竺(右)、陳賽娟(左)正在討論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方案。上海血研所供圖。 日前,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簡稱上海血研所)陳竺院士舍貝里獎,同時獲獎的還有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安娜·德尚、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的于克·德戴,以表彰他們在“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的陳賽娟(Saijuan Chen)院士及同事們,近日在Blood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重要的通訊文章,介紹了研究組12年以來,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患者砷滯留,和慢性不良反應的隨訪結果。 白血病是目前最致命的癌癥之一,在四十歲以下男性、二十歲以下的女性中,白血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4月9日在國際權威雜志《科學》(Science)上發表了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PL)分子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癌蛋白PML-RARα是砷劑治療APL的直接藥物靶點。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直接與癌蛋白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的陳賽娟(Saijuan Chen)院士及同事們,近日在《Frontiers of Medicine》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重要的綜述文章,指出突變的DNA甲基化調控因子賦予了造血干細胞白血病前期干細胞(preleukemic stem cell,pre-LSCs)特性,是白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的陳賽娟(Saijuan Chen)院士及同事們,近日在《Frontiers of Medicine》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重要的綜述文章,指出突變的DNA甲基化調控因子賦予了造血干細胞白血病前期干細胞(preleukemic stem cell,pre-LSCs)特性,是白
雖然人類已經不懈努力的研究了幾十年,但是到目前為止還無法攻克癌癥。然而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癌癥不少的致命弱點,正在積極進行研究,基于這些致命弱點開發新的藥物和療法。因此本文中小編盤點了近期發現的癌癥治療新靶標,分享給大家。 【1】Nature:蛋白過度表達可能是癌細胞的致命弱點 DOI: 10
陳賽娟院士領導的研究組日前在《血液》(Blood)雜志發表了對1185例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基因突變檢測和預后相關性的研究結果。這是科學家首次發表中國大樣本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分析結果,為進一步風險調整治療及靶向治療打下基礎。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是一組臨床表現及預后轉歸差異很大的疾病,盡管
年逾古稀的我有一個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建立全國兒童白血病/腫瘤基金會,成立全國的兒童腫瘤中心!我懇請各位領導能審閱并批準我們建立兒童白血病/腫瘤基金會的報告。 胡亞美(1923年3月24日~ ) 1947年7月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1947~1952年,在北京私立兒童醫院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
“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復發及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體系建立與應用”課題,讓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教授榮獲了2014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黃曉軍,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他帶領團隊開創的單倍型(半相合)骨髓移植技術體系,被贊為在世界范圍內將改變未來造血干細胞移植事業的格局。 2013年,第四屆
在最新一期(2月9日)Cell雜志上,國內白血病研究著名科學家陳竺、陳賽娟兩位院士以自己的科研經歷為例,發表了題為“Poisoning the Devil”的文章,介紹了研發“以毒攻毒”砒霜治療白血病的背后故事,并指出他們的科學生涯從中西方智慧的融匯整合中受益匪淺。這是本期Cell腫瘤學專刊系列
近期生物藥領域風起云涌,Venclexta、Atezolizumab等多個新型靶向藥物取得突破性進展。這讓我們再一次意識到,技術創新對于生物藥開發的重要性。筆者在近期參加一些抗體/精準醫療峰會時發現產業界和市場都在關注著靶向藥物、特別是抗體藥方向的新型藥物種類。因此我們撰寫了《抗體藥物?遇見未來
2010年5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陪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參觀博奧生物有限公司。新華社供圖 200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看望廣大科技工作者,就園區的創新發展問題進行專題調研。這
“兩年前,我幾乎已經成了一個廢人,感覺生命走到了盡頭。”來自浙江的馬女士這樣感慨。8年前,被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這是血液系統腫瘤的第三大疾病,經歷了化療、自體細胞移植等一系列治療手段后,2015年還是出現了復發。2017年4月,CAR-T細胞免疫治療法開始在瑞金醫院開展,她從生死的邊緣找到了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抗癌療法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1】Science:揭示西蘭花抗癌新機制!讓腫瘤抑制基因再激活的新型抗癌療法出爐 doi:10.1126/science.aau0159 要聽媽媽的話:西蘭花是有好處的。長期以來與降低癌癥風險有關的西蘭花和其他十字
這幾天《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爆了,被稱之為難得的國產好片,這部電影之所以這么火爆,是因為他把現代醫藥的倫理沖突困境展露無遺,選取的藥物原型也是爭議最大的癌癥神藥格列衛。神奇的格列衛 白血病是一種惡性腫瘤,而且是排行第六的惡性腫瘤,致死率非常的高,這個我應該不用科普了,它的兇名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
高三尖杉酯堿結構分子式 價格更低廉、療效卻更為顯著。一種以中國特色藥物為基礎、具有完全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臨床治療研究論文日前在國際主流學術刊物上發表,并可望為全球白血病患者帶來更多福音。 《柳葉刀·腫瘤學》雜志在經過嚴格評審后,于5月9日在線發表了中國17家知名血液學專科聯合完成的一項研
9月22日是國際慢粒日。北大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長江濱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告訴記者,慢性髓細胞白血病(簡稱慢粒)約占白血病患者總數的15%,是慢性白血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細胞異常增殖形成的惡性腫瘤,常伴有發熱、出血、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等一系列癥狀。據統計,中國慢粒的發
一、靶向治療 分子靶向藥物近改變了整個血液病的治療模式,"基礎研究轉化——根據分子靶點精準醫療"的路徑引領了當代醫學發展。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FLT3抑制劑、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中BCL-2抑制劑、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砷劑耐藥機制等是近一年最受矚目的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報告中指出,我國受癌癥困擾的家庭以千萬計,要實施癌癥防治行動,推動預防篩查、早診早治和科研攻關,著力緩解民生的痛點。 而國內外的經驗早已經證明,采取早期預防、早期篩查、早期治療等防治措施,對于降低癌癥的發病和死亡具有顯著效果。 10年前的3月5日,“在農村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造血系統疾病俗稱血液病,是指原發于造血系統和主要累及造血系統的疾病。許多其他系統疾病有血液方面改變者,只能稱為系統疾病的血液學表現。造血系統疾病一般可分為紅細胞疾病、白細胞疾病、出血性疾病等。隨著造血干細胞研究的深入,發現不少造血系統疾病的發病和造血干細胞質和量有關,近年來在上述分類的基礎上再進
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美國希望之城醫療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天然產物在治療白血病,誘發白血病細胞凋亡方面的重要作用,這有助于解決目前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CML有效藥物伊馬替尼出現耐藥性的問題,相關成果公布在Blood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首席研究員徐榮臻,主要研究方向為
國家衛生計生委9月10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教司司長秦懷金指出,“十二五”以來,我國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和人民健康需求,在醫藥衛生領域組織實施了科技重大專項等一批重點項目,國家財政投入總計近300億元,產出了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 醫學SCI期刊論文居世界第二位 秦懷金表示,
六十歲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發。 60年前,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科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國家隊和先行者。 從“落后”到“領先”,從“模仿”到“原創”,從“空白”到“超越”……60年來,醫學科技創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中國醫學科學院人深深的足跡,為人民健康護航途中的每一次
41歲的阿美(化名)幾乎陷入絕望。突如其來的反復高燒,將她拖入一場噩夢。醫生診斷結果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費城染色體陽性,T315I突變。經過近四個月三個周期的化療,花費超過50萬元后,一切又回到原點。她體內的癌細胞依舊存在。阿美的丈夫為她發起了一場目標為100萬元的網絡募捐。他們把最后的希望押
2011年12月1日,一個海外傳來的喜訊在中國科技界激起了陣陣漣漪,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長皮埃爾?若利(Pierre JOLY)先生宣布,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教授當選為法蘭西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這是她在獲得國際人類基因組織成員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身份之后,獲得的又一個國際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onditional knockin of Dnmt3a R878H initiates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mTOR pathway involvement”的文章,分析了DNMT3A最常見的突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