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人才評價機制不科學,不利于科技人員潛心研究,難以產出重大科學原創。我國人才評價機制亟待完善。”在1月14日舉行的“完善人才評價機制”研討會上,與會院士專家針對目前人才評價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展開研討,共同探尋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
本次研討會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旨在進一步推進人才評價工作科學化。中科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李振聲率先發言,指出有些單位逐步出現了過分強調論文的問題,甚至把科技人才的評價標準演變成為“以論文為主”,論文本是學術交流的工具,只可用做人才評價的參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文津認為,人才評價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對人才與成果有深入了解,作出準確評價,要制定 “不拘一格”的人才評價標準和配套措施。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周玉說,大學與科研院所不同,主要任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大學教授做科研也應以提高人才培養能力與水平為目標。
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學者們為人才領域的理論探索開拓了新思路,也為人才評價工作取得新突破提出一些切實有效的政策建議。南開大學校長龔克建議盡可能為人才減負,讓人才從名目繁多的評獎項目中解脫出來。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強調,藝術人才評價體系當中,有三個必須堅持:一是以人民為中心,二是以創作為導向,三是以服務為宗旨。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教授王松靈說,人才評價要看其對學術的貢獻,更要看真正的社會效益和影響力。太原科技大學副校長、教授黃慶學建議,打破一刀切的人才評價的制度,建立起人才評價的區域標準。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楊瑞龍認為,人才評價必須有國際化的標準,要具有國際可比性。
中組部人才工作局有關負責同志出席研討會。研討會由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李春林主持。
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以下簡稱新星計劃)是1993年經市政府批準設立,以培養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的青年科技骨干人才為目標的人才培養計劃。30年來,已選拔培養30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
記者12月8日從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天津市人社局)獲悉,為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實施、優化天津人才發展環境、加快集聚高層次人才,天津市人社局發布了《天津市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開發目錄(202......
10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人才藍皮書:中國創新人才發展報告(2023):科技創新人才與創新高地建設》。該書圍繞“科技創新人才和創新高地建設”規律和路徑深入研究,為加快建設......
為貫徹實施《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和《國家“十四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培養標準化人才隊伍,近日,國家標準委、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工商聯五部門聯合印發《標準化人才培養專項行動計劃(2......
進入新時代,新型工業化以科技進步為重要動力,以高質量發展為內在要求,以綠色低碳發展為主要趨勢,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和新優勢,推動制造業發生根本性變革,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
6月30日~7月2日,“集智共創新時代·2023年拔尖創新人才聯合培養系列研討會(大連站)”在大連理工大學召開。在此次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
中華預防醫學會等單位昨天(3日)在北京啟動公共衛生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以推動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特別是省和國家兩級公共衛生機構的總體能力提升。公共衛生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的目標是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健全......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關于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單位和6個地方、為期2年的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拉開序幕。可以認為,以此為標志,本輪改革從以“破”為主的......
青海油田坐落在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茫茫戈壁大漠中。有民謠說:“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中石油青海油田公司職工一代接著一代干,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交出了一份......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明確要求,中部六省要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湖南、河南等省都在著力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