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5-30 15:25 原文鏈接: 除了合成蛋白質,核糖體還有哪些重要功能?

      【1】elife:核糖體也能調控基因的表達?

      doi:10.7554/eLife.45396

      來自Stowers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人體細胞中核糖體的一種新功能,即存在破壞正常mRNA的功能。“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核糖體是細胞中生產蛋白質的分子機器,”Stowers助理研究員Ariel Bazzini博士說。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核糖體同時具有調節基因表達的能力。”最近在《eLife》雜志上發表的這些研究結果可以進一步了解mRNA的作用以及人類疾病中基因錯誤調節的原因。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核糖體也在影響正確加工的mRNA的穩定性(生命)中發揮作用,從而成為調節mRNA穩定性,mRNA水平和蛋白質產生的關鍵因素。這一現象此前已在酵母,大腸桿菌和斑馬魚等生物中得到了證實。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表明,核糖體也會影響人類細胞系中的mRNA穩定性。

      【2】Nat Commun:抑制核糖體再生是治療多階段癌癥的新方法

      doi:10.1038/s41467-019-10100-8

      近90%的癌癥患者的死亡是由于轉移。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新核糖體的合成有助于癌細胞轉移。核糖體是產生蛋白質的細胞成分。該研究結果為晚期癌癥的新治療策略開辟了新的可能性,于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當腫瘤進展到晚期時,它們會分化,變得更具侵略性,并失去原始組織的特征。它們還具有遷移能力,使腫瘤能夠擴散或轉移到身體的遠處,最終導致患者死亡。對于上皮腫瘤的轉移,腫瘤細胞會經歷一個稱為上皮-間充質轉化(EMT)的過程,這允許細胞發展遷移能力。在EMT過程中,細胞也失去了增殖能力,變得更像干細胞。這種顯著的轉變導致了侵襲性的增強和逃避包括激素治療在內的多種癌癥治療的能力。

      【3】Sci Rep:重大發現!核糖體或能夠將體細胞轉化為多能干細胞!

      doi:10.1038/s41598-018-20057-1

      2012年,日本科學家發現,當引入乳酸菌(嗜酸乳桿菌)時就能使得人類皮膚細胞獲得多能性(Ohta et al.PLOS ONE e51866, 2012),如今來自熊本大學的同一個研究團隊再次發現,細胞中合成蛋白質的細胞器—核糖體,能夠將體細胞轉化成為多能干細胞,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Scientific Reports上。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脊椎動物的皮膚細胞和神經細胞經歷著不同的分化過程,且這些細胞無法轉分化為其它類型的細胞,然而當研究人員Sir John Gurdon成功開發出核移植實驗及Shinya Yamanaka發現iPS細胞后,就意味著已經達到分化終點的細胞還能夠被操控得以再分化,能被強行分化成為新型細胞的成熟細胞往往被認為是重編程細胞,在成熟細胞中表達四種次級因子,就能驅動iPS細胞重編程,這些ips能夠被人工制造,而且自然狀態下并不會在機體中存在。

      【4】Nature:揭示核糖體通過結構上的精確優化制造自我機制

      doi:10.1038/nature22998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數學方法證實核糖體在結構上的精確優化盡可能快地產生更多的核糖體,以便促進細胞高效地生長和分裂。核糖體是細胞的蛋白制造工廠。這項研究的理論預測準確地反映了觀察到的核糖體大尺寸特征,并且為一種出色的分子機器進化提供新的視角。

      研究者Johan Paulsson表示,核糖體是所有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分子復合體之一,而且幾十年來,它已在不同的學科中得到研究。我們吃驚地觀察到我們似乎能夠解釋它的更加細致的細節,但是核糖體具有的這些奇特的特征經常未被解釋,或者即便能夠解釋,但也是以一種令人不滿意的方式。

      【5】Leukemia:核糖體缺失或會誘發惡性白血病發生

      doi:10.1038/leu.2016.370

      20%至40%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都會存在核糖體的缺失,而且相比核糖體完好無損的患者而言,這些缺失核糖體的患者往往預后較差,但同時其對當前存在的治療性藥物反應較好,來自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雜志Leukemia上發表了這項最新的研究結果。

      多發性骨髓瘤也被稱之為卡勒氏病,其是一種血液癌癥,即骨髓中的漿細胞開始發生惡性增殖,目前該病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而且在老年人群中經常發生,目前多種療法僅能暫時抑制患者的病情,但研究者最大的挑戰就是確定患者對哪種療法反應最好。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機體中會缺失核糖體,核糖體是細胞的蛋白工廠,20%至40%的患者僅會產生一部分核糖體,當然這依賴于癌癥的惡性程度。

      【6】Cell:顛覆經典!核糖體還可以翻譯mRNA的非翻譯區

      doi:10.1016/j.cell.2015.07.041

      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cell發表了一項令人不可思議的最新研究進展,人們一直認為核糖體只對信使RNA的翻譯區進行翻譯,但這項研究證明這些蛋白質翻譯機器有時也能夠對mRNA的非翻譯區進行翻譯,這項發現大大改變了人們之前對核糖體功能的認識。

      核糖體是由蛋白質和核糖體RNA共同組裝形成的蛋白質合成機器,能夠閱讀攜帶遺傳信息的mRNA并將這種信息"翻譯"為蛋白質。每一條mRNA都以起始密碼子開始,最后以終止密碼子結束,mRNA上還會有一些被稱為非翻譯區的密碼子片段,之前從未發現這部分密碼子也可以翻譯為蛋白質。

      【7】Nat Commun:核糖體圖譜分析揭示疾病表型的分子基礎

      doi:10.1038/ncomms8200

      近日,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對于疾病相關基因的調控過程提出了新的見解。他們利用一種新技術在蛋白合成水平對基因的調控過程進行了觀察研究,相比于傳統方法只能檢測基因表達和轉錄,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捕獲更多的單基因調控過程。

      當一個基因得到閱讀,其隱藏在DNA“語言"中的蛋白編碼藍圖就會在細胞核內通過轉錄的方式傳遞到RNA。科學家們已經在這一水平上發現了許多基因調控差異,但對于全部基因來說,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在這篇文章中,來自德國,荷蘭等多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在翻譯水平對基因調控問題進行了研究。蛋白質翻譯發生在細胞核之外的細胞質中,在翻譯過程中,RNA序列被翻譯成氨基酸序列,并在細胞的蛋白質合成“工廠”--核糖體中組裝成蛋白質。

      【8】Oncogene:抗癌衛士-核糖體蛋白的新角色

      doi:10.1038/onc.2012.63

      腫瘤抑制基因p53是迄今發現的與人類癌癥相關性最高的基因:p53基因在約50%的腫瘤組織中是突變的;而在另50%的腫瘤中,p53活性被其他癌基因(如,MDM2)所抑制。在腫瘤細胞受到外界壓力情況下,如化學或者放射治療,野生型p53基因的活性會被激發,進而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目的。

      來自美國杜蘭大學的科學家們最新研究發現核糖體蛋白S14可以特異性與MDM2相互作用、抑制MDM2對p53的泛素化降解,從而促進p53蛋白活性。研究還表明,在肺癌和直腸癌細胞中,大量核糖體蛋白S14的存在會阻滯細胞周期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該項研究成果在國際雜志Oncogene上發表。

      【9】PNAS:核糖體可調節病毒蛋白質合成 或助力抗病毒療法研究

      doi:10.1073/pnas.1216454109

      病毒令人難以捉摸,尤其是RNA病毒,可以熟練地抵擋住抗病毒藥物的攻擊,因為它們復制產生病毒并不確定,因此導致許多抗病毒藥物的無效作用。病毒復制產生的基因組一旦發生至少一處突變后,就會轉移抗病毒藥物的靶點,從而產生耐藥性的病毒突變體。最好的例子就是人類抵御反轉錄病毒上,研究者使用了多種藥物的混合制劑來對付HIV。

      不以RNA病毒作為靶點來攻擊,而是以RNA病毒感染的宿主細胞來作為攻擊對象或許成為抗病毒療法的一個新思路,但是這對于宿主機體的損傷是比較大的,如今一項來自哈佛醫學院研究者的研究指出,核糖體或許為治療病毒感染,如狂犬病毒提供了思路。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PNAS上。

      【10】JBC:揭示核糖體或可作為抗擊朊病毒療法的新型靶點

      doi:10.1074/jbc.M113.466748

      近日,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者通過研究揭示,治療神經變性的朊病毒疾病如瘋牛病和克雅氏病或依賴于核糖體的幫助,核糖體是細胞的蛋白質合成機器,相關研究成果刊登于國際雜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

      朊病毒病是一種由于朊病毒蛋白發生錯誤折疊引發的致死性神經變性疾病,朊病毒病的例子如羊瘙癢癥、瘋牛病和克雅氏病。是什么引發朊病毒蛋白錯誤折疊而形成淀粉樣蛋白病至今是一個待解決的難題,涉及朊病毒形成等研究領域的相關研究結果較少,這就使得科學家得努力去尋找新型的療法來治療朊病毒疾病。


    相關文章

    Nature:核糖體對合成mRNA的錯誤讀取竟可在體內引起意料之外的免疫反應

    信使核糖核酸(mRNA)是告訴體內細胞如何制造特定蛋白的遺傳物質。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的解碼機器對治療用mRNA的錯誤讀取會在體內引起意外的免疫反應。他信使......

    高分辨率評估人體細胞內的分子結構動態及藥物作用機理

    核糖體是細胞內的最豐富細胞器之一,負責將mRNA翻譯為蛋白質,是很多小分子藥物的作用靶點。核糖體在體外已得到廣泛研究,但其在人體細胞翻譯活躍過程中的分布仍不清楚。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利用高分......

    蘇大核糖體新生可能作為新冠及其他疾病治療的新靶點

    近日,蘇州大學李楊欣教授團隊在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Ribosomebiogenesisindisease:newplayers......

    研究揭示翻譯起始前核糖體的雙向掃描過程

    核糖體準確地識別起始密碼子并起始翻譯是決定生物體內蛋白質穩態的重要機制。前人研究發現真核生物翻譯前起始復合物(Preinitiationcomplex,PIC,包含核糖體小亞基和多種起始因子)通常從最......

    降低核糖體蛋白質翻譯功能對延緩衰老具有重要作用

    健康長壽是內在遺傳與外在環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結果。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近期牽頭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降低核糖體的蛋白質翻譯功能對延緩衰老具有重要作用,這為前沿衰老理論提供了......

    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解析核糖體組裝的動態過程

    核糖體是所有生物用來合成蛋白質的分子機器,是生命的基本元件。核糖體包括大亞基和小亞基,兩個亞基都是由核糖體RNA和大量蛋白質構成的大型復合物。在真核細胞中,核糖體的組裝是一個高度復雜、動態的過程,兩個......

    NCB:李鑫組揭示核糖體介導piRNA的形成

    piRNA(PIWI-InteractingRNA)是一類與PIWI蛋白相互作用的非編碼小RNA,其長度在24—35nt左右,主要存在于動物的生殖細胞中。piRNA與PIWI蛋白結合形成PIWI/pi......

    除了合成蛋白質,核糖體還有哪些重要功能?

    【1】elife:核糖體也能調控基因的表達?doi:10.7554/eLife.45396來自Stowers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人體細胞中核糖體的一種新功能,即存在破壞正常mRNA的功能。“很長......

    核糖體合成有助于細胞轉移或成為癌癥治療備選方法

    近日,《Nature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Uppsala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核糖體(產生蛋白質的細胞器)的合成有助于細胞轉移。研究結果為晚期癌癥治療策略提供了新可能。隨......

    研究揭示核糖體合成在選擇性調控T細胞中發揮重要作用

    調節性T細胞(Treg)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CD4+T細胞亞群,對維持機體免疫系統的穩態平衡至關重要。調節性T細胞依據其活化狀態可以分為靜息狀態的cTreg(centralTreg)和活化狀態的e......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