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10月11日電 (記者 張添福)2021年10月,中國官方宣布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等第一批國家公園。
目前,中國正式進入國家公園時代已滿一年。在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愈發呼之欲出,且通過生態修復和智慧園區搭建,不斷保護“地球第三極”。
打造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
中國正在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梳理中國第一批十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和計劃創建的十多個國家公園,三江源、祁連山、大熊貓、珠峰、羌塘等九個國家公園,位于“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區。
中共青海省委黨校副校長馬洪波表示,按照中國國家公園空間布局相關方案,未來,中國將遴選50個左右的國家公園候選區,“也就是說,在中國現有約2750個自然保護區及其他眾多的自然保護地中,只有極少的‘幸運兒’才能升格成國家公園。”
目前,在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滿一年,祁連山國家公園已完成試點任務,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已啟動,昆侖山國家公園創建前期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在青藏高原建設國家公園,是一種全新體制探索,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青海省副省長劉濤表示,要將生態系統關鍵區域、生態敏感區和重點物種主要分布區等劃為核心保護區,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和監督。
劉濤表示,青海省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上,總體呈現出“高(高站位謀劃、高標準建設)、大(面積比例大、影響力大)、多(保護成果多、亮點多)、廣(參與度廣、普惠面廣)”的特點。
生態修復保護原真性、完整性
據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李曉南介紹,青海省在中國率先完成自然保護地調查評估和整合優化,全省自然保護地占國土面積比例提升至34.8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副局長楊慶元介紹說,目前,已編制完成青海湖流域生態保護、水生態環境保護、科研監測體系等專項規劃,統籌湖里和岸上、水源和流域,先后投資2.2億元人民幣實施草地治理、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濕地保護與修復等16項重點生態項目,全面推進青海湖流域生態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據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恩光介紹,該省統籌實施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祁連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治理措施,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三分之二以上植被呈總體改善趨勢,草地退化趨勢得到遏制,河流年徑流量與多年(1956年-2000年)平均相比增加27.5%。
智慧建園瞄準學科前沿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田俊量介紹說,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在打造智慧生態監測系統,實施生態大數據中心(三期)建設項目,構建生態大數據云平臺和生態智慧平臺,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生態管護、行政執法、生態價值評估展示與分析等管理系統,與“青海生態之窗”實時觀測數據共享,“生態之窗”觀測點位由2016年6個擴建到46個,有效提升國家公園智慧化治理水平。
根據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第二次青藏科考)相關任務需求,從提出規劃到野外選址、從洽談確定到站點建設、從設備安裝到測試運行,第二次青藏科考項目“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亟需新建的一個重......
1960年5月25日,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60多年來,中國人對珠峰的攀登和探索從未止步。“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可貴的是精神。”利用臨時黨組織開展實地黨建活動,促進綜合科考活動實現重大突破進......
中新社西寧10月11日電(記者張添福)2021年10月,中國官方宣布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等第一批國家公園。目前,中國正式進入國家公園時代已滿一年。在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愈發呼之欲出,且通過生態修復和......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中發現了11個地衣新種,并建立了擬沉衣屬。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MycoKeys。青藏高原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奇特、多樣的地衣物種......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青藏高原地區冰川發生冰崩的可能性逐漸增加。由于青藏高原冰崩事件往往發生在西藏人煙稀少地區,冰崩發生后,快速獲取冰崩運動過程的定量數據相對困難,而這對災害進行快速預判和搶險救災具有指導......
海拔5000m以上陸地面積雖然僅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2000,但卻是全球1/3陸地平均徑流的源頭,尤其是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的冰川和雪蓋是亞洲主要河流的發源地,這些河流孕育著世界接近10%的人口。高海......
“清潔青藏線,保護長江源”公益環保活動日前正式啟動,活動由中華環保基金會主辦,這也是中國環保組織首次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區域開展此類活動。60名志愿者在我省接受兩天的環保培訓后,于10月14日奔赴各......
4月24日,中國科學院西部行動計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專家,在蘭州對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承擔的中科院西部行動計劃二期項目“青藏鐵路工程安全穩定性動態變化研究與高等級公路筑路技術預研究”進行......
人類活動對地球大氣的污染是多方面的,而痕量元素的污染是其中之一。研究發現,早在古希臘、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有色金屬礦產的開采和冶煉就導致北半球局部大氣受到痕量元素的污染。在1980年和1990年間格陵......
地表有效輻射為地面向上的長波輻射與大氣逆輻射之差,它是地面通過長波輻射交換而實際損失的熱量。有效輻射的大小隨地面溫度、空氣溫濕度及云量而變化,可以作為地面最低溫度及霜凍預報的重要依據。青藏高原的熱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