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聯合香港科技大學,開展了青藏高原野生魚類汞含量調查研究,發現在高原水體汞含量非常低的背景下,野生魚體的汞含量相對較高,具有顯著的富集作用。這與我國其他地區相對高汞污染環境中魚體汞含量相對較低的結果形成鮮明對照。相關成果發表于美國化學會《環境科學與技術》雜志。
汞是一種可在全球傳輸的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前期研究指出,青藏高原的大氣、水體、土壤等環境介質中汞的含量很低,是全球汞分布的背景區域之一。然而,關于青藏高原野生魚類汞含量及富集作用的研究仍相當缺乏。
研究人員在青藏高原南部的13處河流和湖泊中采集了13種魚類共計166尾樣本,對其進行總汞和甲基汞等分析發現,高原魚類的汞含量與我國東部地區魚類汞含量相當,部分魚類汞含量甚至高于某些汞污染區域魚類的汞含量。這與青藏高原環境介質中極低的汞含量水平形成強烈反差。
研究發現,高原特有野生魚類在低溫寡營養環境中具有極低的生長率和較長的壽命、較低的甲基汞去除率以及該地區水生生態系統食物鏈高效的甲基汞富集等,是造成汞富集的原因。綜合分析表明,青藏高原水生生態系統可能具有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汞富集與傳遞機制。
新生代期間,青藏高原東南緣響應印度與歐亞板塊碰撞發生了順時針旋轉變形和東南向逃逸。這個過程吸收了大量的高原巖石圈南北向縮短和垂向生長,在調節高原構造隆升變形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青藏高原東南緣新生......
科技日報西寧4月10日電(記者張蘊通訊員張衛國)記者10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和青海省地質調查院近期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的東昆侖大格勒地區,新發現了與堿性巖—碳酸巖雜巖共生的鈮—稀土礦(大格......
基于古環境記錄、古氣候模擬和現代觀測,對比了青藏高原北緣中全新世暖期、中世紀暖期、現代暖期和未來百年暖期的干濕變化,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李育教授團隊得出結論,未來全球變暖會導致青藏高原北緣暖濕化。這項......
在20世紀70年代開展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作為證明青藏高原隆升歷程和幅度的重要證據之一,三趾馬(Hipparion)化石發現于西藏吉隆縣沃馬盆地和比如縣布隆盆地的中新世地層。進入新世紀,根......
原始生殖細胞(primordialgermcell,PGC)是精子和卵子在胚胎期的祖先細胞(progenitorcell),是遺傳物質代際傳遞的細胞載體。因此,PGC是開展基因編輯和轉基因等遺傳操作的......
12月13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雷初朝教授團隊聯合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等10家單位共同完成的關于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馴化與黃牛利用研究的論文。本研究中用到的牛和......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30日發布消息稱,該園古生態研究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孜縣柳區晚古新世植物群中發現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屬化石,為解析羊蹄甲屬植物的起源及其傳播路線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于......
青藏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三重四級桿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超高效液相色譜儀三重四級桿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全自動提取濃縮設備、六通道多列包裝機)設備采購招標公告招標編號:SYZB......
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流域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豐富,并對氣候變化頗為敏感。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區永久性凍土層消融面積不斷擴大,加劇了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不穩定性。CO2排放速率的增加,促進了......
生物圈釋放的大氣一次生物氣溶膠(PBAPs)在地球系統中廣泛存在,阿拉伯糖醇、甘露醇、葡萄糖和海藻糖是主要的生物源組分,并作為示蹤物應用于PBAPs的表征和解析。有研究指出PBAPs對大氣棕碳有重要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