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動物模型改善癌癥和其他潛在疾病的個性化治療
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動物模型,該模型有望降低成本,更易于使用,并改善癌癥和其他潛在疾病的個性化治療。他們發表在Cell雜志的論文中,描述了在單細胞分辨率水平使用他們的免疫缺陷斑馬魚模型,在活動物體內觀察藥物反應。他們還發現了一種治療橫紋肌肉瘤的新方法,橫紋肌肉瘤是一種主要發生在兒童身上的肌肉癌。 “我們已經創造了第一個免疫受損的斑馬魚模型,它可以強有力地植入并生長人類癌癥,”MGH分子病理科和癌癥中心,該文章的通訊作者David Langenau博士說。 Langenau團隊中該文章的第一作者Chuan Yan博士補充說:“這些免疫功能受損的斑馬魚在光學上是透明的,使我們能夠實時的觀察單個癌細胞的細胞特征和治療反應。該模型有潛力改變個性化治療的規模,并首次提供前所未有的技術,在單細胞分辨率水平觀測各種癌癥過程。” 盡管將人類癌細胞移植到動物模型中有助于定義驅動腫瘤生長、轉移和治療反應的機制,但傳......閱讀全文
斑馬魚人類疾病模型的構建
斑馬魚是唯一的經過大規模遺傳篩選的脊椎動物物種。許多斑馬魚的哺乳動物同源基因已經被克隆,并且發現有相似的功能,證實了斑馬魚作為人類疾病模型的可行性。通過Tol2轉座子技術、基因突變(插入誘變、ENU化學誘變)、基因敲除(TALEN,CRISPER)等技術,構建在特點靶點標記熒光蛋白的轉基因品系及
斑馬魚
一、概述斑馬魚是生長在印度、巴基斯坦淡水河流中的一種硬骨魚(鯉魚),成年魚全身僅長4-5厘米,因全身橫向分布著一道一道褐色的斑馬線而得名。斑馬魚很容易在實驗室飼養,一般3個月就可以達到生殖成熟期,雌魚每次產卵200枚左右,一生可產卵數千枚,斑馬魚所產之卵經24小時即可胚胎發育成熟,仔魚期只有1個月。
除了小鼠,斑馬魚也被盯上了-|-PNAS
植有人類腫瘤細胞(紅色)的斑馬魚胚胎,這一模型有望幫助醫生快速篩選癌癥患者最佳的治療方案(圖片來源:Rita Fior團隊) 最新一期《PNAS》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Single-cell functional and chemosensitive profiling of combinato
新的動物模型-改善癌癥和其他潛在疾病的個性化治療
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動物模型,該模型有望降低成本,更易于使用,并改善癌癥和其他潛在疾病的個性化治療。他們發表在Cell雜志的論文中,描述了在單細胞分辨率水平使用他們的免疫缺陷斑馬魚模型,在活動物體內觀察藥物反應。他們還發現了一種治療橫紋肌肉瘤的新方法,橫紋肌肉瘤是一種主要
斑馬魚模型有助研發關節炎新療法
你相信么,魚也會患上關節炎!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地球上早期出現的硬骨魚很容易患上關節炎。研究人員表示,對魚類關節炎患病機制的研究,或許會加速人類關節炎預防和治療手段的研究進程。 長有四肢的骨脊椎動物,如人類,都是從肉鰭類魚進化而來。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為更適應生存環境,陸
Micro-CT在斑馬魚為模型的骨骼研究上的應用
Micro CT在斑馬魚為模型的骨骼研究上的應用
模式動物斑馬魚模型助力揭示血管生成調控新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378.shtm近日,汕頭大學醫學院教授楊小駿團隊聯合大連醫科大學教授楊慶凱利用模式動物斑馬魚模型闡明了環鳥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介導的血管生成調節及作用機制,有
從斑馬魚身上竟然獲得治療帕金森的方法
與哺乳動物相比,成年斑馬魚會使大腦中的神經元再生,但這種能力的程度和變異性尚不清楚。來自Edinburgh大學腦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Thomas Becker及其研究團隊探尋了各種多巴胺能神經元群體的喪失是否足以觸發神經元的功能性再生。 他們的研究結果為未來治療具有運動異常、震顫等癥狀的神經系統
斑馬魚出生就識數!
意大利科學家發現,斑馬魚幼魚在孵化后96小時里可以識別不同數量的黑條,研究者表示這一發現表明數字能力可能在新生斑馬魚中是與生俱來的。相關研究3月24日發表于《通訊—生物學》。 過去的研究表明,人類新生兒和新孵化的孔雀魚、小雞(孵化時腦已經高度發育的物種)具有數學能力。但在此之前,人們對新生時處
斑馬魚基礎研究
近期,我們收到了很多小伙伴提交的文獻獎勵申請,其中,有2篇成功吸引了小編的注意,這2篇文章的內容都是斑馬魚研究相關的。我們都知道,斑馬魚是一種常見的模式生物,但是市面上針對斑馬魚的抗體卻非常少,我們不僅有一百多種斑馬魚抗體,而且還可以根據客戶需求來進行定制生產。下面來看看這2篇文章吧。01標題:Sa
斑馬魚顯微CT實驗
斑馬魚作為傳統的脊椎動物模型已經廣泛應用于人類疾病和胚胎發育過程的研究,斑馬魚全基因已經完全清楚,與人類基因組有85%同源性,這意味著在斑馬魚身上進行的實驗,其結果很多都適用于人類。斑馬魚與其他實驗常用動物相比,具有較高的繁殖率和生長速率,并且其胚胎發育過程是在體外進行的,科研人員通過顯微鏡直接觀察
癌癥個性化治療的藥物遴選
據統計,我國每年新增癌癥病例300多萬例,220萬人死亡,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癌癥發病率排在前5位的,在男性中分別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大腸癌;女性中分別為肺癌,乳腺癌,胃癌,大腸癌和肝癌。在中國排在最前面的致癌因素分別是環境因素、慢性感染、吸煙等。 在老百姓的印象中,診斷出癌
使用人類疾病模型生物斑馬魚的高通量成像實驗
為什么使用斑馬魚進行篩選? 目前,基于斑馬魚的篩選由于花費,通量和倫理原因作為一種哺乳動物篩選的替代受到歡迎。斑馬魚由于其與人類的高度生物相似性,成為一種有用的藥物開發模型。在個體學和器官形成研究中體現了其主要器官系統與人類極其相似,且斑馬魚和人類的相似度高達 70 - 80%。斑馬魚由于其繁殖力強
中國科學家建立斑馬魚非感染性腸道炎癥模型
斑馬魚是腸道發育和疾病研究的理想模型 ? PI3P缺失導致上皮細胞連接破壞,最終招募中性粒細胞,發生急性炎癥 ? 北京時間7月6日17時,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
斑馬魚基因編輯技術介紹
斑馬魚又叫藍條魚,因為其體表有暗藍色和銀色的類似于斑馬一樣的條紋而命名。斑馬魚屬于鯉科魚類,同屬鯉科的還有我們十分熟悉的鯉魚、鯽魚等。斑馬魚的體型較小,成魚體長約4-6厘米,而且成魚常年產卵且產卵量大,可達300-1000粒,還是體外受精并發育,因此十分適合進行實驗室的大規模養殖與篩選。斑馬魚這種原
斑馬魚胚胎DNA的制備
材料和試劑1.????????蛋白酶K(羅氏03115836001)2.??????? 1M的Tris,pH值8.33.??????? 氯化鉀4.??????? 吐溫20(10%,EMD4 biosciences,655207)5.??????? NP40(10%,Merck,492018)設備1.
斑馬魚胚胎細胞的培養
成纖維細胞飼養層 原代培養 細胞系 ? ? ? ? ? ? 實驗方法原理 通過用鏈酶蛋白酶除去絨毛膜、用添加成分的 FGF 培養液培養細胞和采用不同的胰蛋白酶消化
轉基因斑馬魚的構建
實驗概要本實驗對斑馬魚導入含 EGFP的質粒,觀察其在動物體內的表達情況,在斑馬魚體內,綠色熒光蛋白從原腸胚到出苗期均能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到綠色熒光。主要試劑EGFP、綠色熒光蛋白基因、pEGFP-N2載體、E.coli主要設備試管、試管架、可調式微量加樣器、電泳儀、電泳槽、染色缸、42℃恒溫水浴箱
利用斑馬魚模型首次揭示干擾素λ受體突變導致臨床遺...
利用斑馬魚模型首次揭示干擾素λ受體突變導致臨床遺傳性耳聾2月16日(正月初一),國際醫學遺傳學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在線發表了解放軍總醫院的科研成果“Mutation of IFNLR1, an interferon lambda receptor 1,
研究人員在斑馬魚中構建出一種腸道炎癥模型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研究團隊關于斑馬魚研究的最新成果“Deficiency in class III PI3-kinase confers postnatal lethality with
中科院在斑馬魚中構建出一種腸道炎癥模型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利用斑馬魚突變體模擬了炎癥性腸病的部分表型,結合體外細胞3D培養結果解釋了其發病機制,并且在斑馬魚中構建出一種腸道炎癥模型。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雜志。 科研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獲得了兩種pik3c3突變品系。通過組織學、分子生物學
以斑馬魚胚胎為模型-研究胚胎發育早期的自我保護機制
當生物體遇到藥物或化學污染物入侵時,它會應激性地提高自身轉化及外排能力,從而盡快將外源物降解或排出體外,從而實現自我保護,這一作用也被稱作生物體的外源物抵御作用。由于該作用決定了藥物或污染物在體內的停留時間,從而影響了藥物藥效或化學污染物毒性的發生,因而受到藥物學及環境毒理學研究的廣泛關注。
斑馬魚幫助發現致命性心肌病治療藥物
最近,研究人員利用斑馬魚模型,確定了一種藥物化合物,似乎能逆轉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這種遺傳性疾病,是年輕人猝死的主要原因。由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和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帶領的這項研究,為這種危險疾病的新療法開發,提供了關鍵的第一步,而目前這種疾病還沒有預防性的治療方
Cell-Rep:科學家利用斑馬魚成功捕獲癌癥發生的“窗口”
癌癥相關的炎癥往往會明顯影響癌癥的發生和進展,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里斯托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對斑馬魚進行研究首次發現,炎性細胞或會利用細胞外基質屏障層的薄弱點或微孔眼來接近皮膚癌細胞;文章中,研究者利用半透明的斑馬魚來模擬多種類型皮膚癌,同時進行活體成
斑馬魚模型首次揭示干擾素λ受體突變導致遺傳性耳聾
2月16日(正月初一),國際醫學遺傳學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在線發表了解放軍總醫院的科研成果“Mutation of IFNLR1, an interferon lambda receptor 1, is associated with autosomal
斑馬魚模型對天然產物的生物活性和安全性評價的應用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成都大學、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和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食品Top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中科院JCR一區,影響因子7.862)上發表題為“Recent d
斑馬魚模型揭示干擾素λ受體突變導致臨床遺傳性耳聾
2月16日(正月初一),國際醫學遺傳學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在線發表了解放軍總醫院的科研成果“Mutation of IFNLR1, an interferon lambda receptor 1, is associated with autosomal
斑馬魚色素細胞如何形成條帶
一項研究發現,斑馬魚的特征條帶反映了這種動物的皮膚上的色素細胞的運動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盡管科研人員長久以來就注意到了數學模型可以準確地重現動物界的許多特征條帶和斑點,動物圖案背后的生物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解釋。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過程,Hiroaki Yamanaka 和Shigeru
利用原代細胞模型探索藥理藥效個性化治療方案
如何將基礎研究的發現和方法應用于臨床疾病治療的指導和監測也是轉化醫學力攻的重要方向之一。對于人類健康首要殺手--腫瘤的重要治療手段是化療,長期以來,由于無法在對病人進行化療前進行不同個體對藥物的敏感性和耐藥性的預測,而主要根據臨床醫生的經驗進行判斷給藥,具有極大的盲目性。很多時候這種不科學地給藥和治
腫瘤化身--個性化癌癥治療的新方法
由于每個患者對化療的反應差異很大,因此確定結腸癌的最佳治療方法可能具有挑戰性。 日內瓦大學 (UNIGE) 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創新方法,可以在不使用患者身體或進行動物實驗的情況下測試各種藥物。 相反,他們利用類器官,即來自患者自身的器官和組織的微小復制品,并將它們暴露于治療中。該研究小組使用了從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