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方法,能調控機體最特殊的防御機制,阻止癌癥的擴散及腦細胞死亡。這項研究發現有助于研發新型藥物,促進身體自身對抗癌細胞的能力,除此之外,也可以用于助治療腦部創傷及中風病患。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墨爾本大學Florey神經科學研究所華裔科學家陳翔成(Seong-Seng Tan)教授,他曾獲得過大腦研究蛋白領域的不少成果,是腦部發育及再生研究領域的著名科學家。 最新這項研究圍繞著名抑癌基因:PTEN編碼的蛋白展開,之前的研究發現這種蛋白可以保護細胞不受癌細胞的攻擊,從而阻止腦細胞死亡,但至今為止科學家仍然不清楚其作用的分子過程。 研究人員通過各種生化手段,發現這一蛋白是通過細胞內的一個載體運輸系統運送給有需要的細胞,其中PTEN由一個稱作exosomes(外源體)小囊泡所分泌,并在保護蛋白陪同下被運到其他細胞。其中具體細節公布在國際期刊Science Signal......閱讀全文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維生素是維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一類有機化合物。這類物質在體內既不是構成身體組織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來源,而是一類調節物質,在物質代謝中其重要作用。這類物質由于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所以雖然需要量很少,但必須經常由食物供給。維生素是個龐大的家族,現階段所知的維生素就有幾十種,大致可分為脂溶性和水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1】Cell:我國科學家揭示環狀RNA在先天免疫中起著重要作用 doi:10.1016/j.cell.2019.03.046 在真核生物中,共價閉合的環狀RNA(circular RNA, circRNA)是由前體mRNA反向剪接數千個基因的外顯子產生的。它們通常低水平表達,并經常表現出細
啤酒花(學名:Humulus lupulus Linn. ),忽布、蛇麻花、酵母花、酒花、啤瓦古麗、香蛇麻,是桑科,葎草屬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莖、枝和葉柄密生絨毛和倒鉤刺。葉片卵形或寬卵形,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近圓形,邊緣具粗鋸齒,表面密生小刺毛,葉柄長不超過葉片。雄花排列為圓錐花序,花被片與雄
2016年科學家們在對人類機體整體健康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眾多突破性的成果,首先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就通過研究發現,用植物油代替黃油或許對機體的心臟健康并無益處,研究者指出,油類中的亞油酸或許和黃油中的脂肪一樣并不是“好東西”;此外來自英國沃威克大學的科學家們也
免疫治療是一種利用機體免疫系統來間接治療人類疾病的新型生物療法,近年來,科學家將這種方法廣泛用于治療多種人類疾病之中,比如癌癥、阿爾茲海默病、HIV、病原菌感染等。但目前研究人員研究較多的還是癌癥免疫療法,癌癥免疫療法是一種針對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的療法,其已有30多年歷史,它治療的是人
【1】Cell:抗高血壓藥物氨氯地平可治療先兆子癇 doi:10.1016/j.cell.2018.10.050 在全世界,每20名女性中就有一人在懷孕期間患有先兆子癇(preeclampsia)。它會導致血壓升高和腎臟停止運作。先兆子癇是懷孕期間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無論是母親還是未出
《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這一雜志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的最新成
癌癥免疫療法是一種針對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的療法,其已有30多年歷史,它治療的是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醞釀了數十年的癌癥免疫療法終于確定了它的潛力,在臨床試驗中表現出令人鼓舞的效果。 【1】默沙東免疫療法Keytruda黑色素瘤一線治療擊敗百時美Yervoy
最近,來自弗吉尼亞理工大學Carilion研究所的科學家和Carilion診所的臨床醫生,發現了如何使耐藥的人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再次對化療變得敏感。他們的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十一月十五日的美國癌癥研究協會科學雜志《Cancer Research》。 膠質母細胞瘤占所有腦腫瘤的一半。只有不到1/20
研究人員成功地從單個腦細胞細胞核中分離出全部的信使RNA并對其進行了測序。這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新研究,將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一些器官在健康和疾病狀態下的功能機制,為開發出個體化治療提供了又一塊跳板。 動物和植物中的大多數細胞都包含有一個細胞核,里面儲存著細胞的DN
科技部發布2018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生殖健康、出生缺陷在列;國務院安排了50件醫藥大事;上海市衛計委發布首個遺傳咨詢服務管理辦法;柳葉刀權威揭示飲酒沒有“安全值”;中國科學家利用堿基編輯技術成功修復人類胚胎中的基因突變;科學家在人類大腦中發現新的腦細胞……更多資訊,請跟隨小編一起回顧吧。 1、
維生素A(vitaminA)又稱視黃醇(其醛衍生物視黃醛)或抗干眼病因子,是一個具有脂環的不飽和一元醇,包括動物性食物來源的維生素A1、A2 兩種,是一類具有視黃醇生物活性的物質。 維生素A1多存于哺乳動物及咸水魚的肝臟中,維生素A2常存于淡水魚的肝臟中。由于維生素A2的活性比較低,所以通常所
近年來,研究人員通過深入研究闡明了多種天然化合物在抵御人類疾病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比如近日,來自上海生科院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楊黃恬等人通過研究發現,從天然小檗科植物中提取的化合物或有望治療心肌缺血/復灌損傷;又有研究人員發現,天然化合物角鯊胺有望用于帕金森病臨床治療,天然化合物角鯊胺于20
5月份就要過去了,生物谷小編根據本站報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點擊量,對讀者們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盤點,這三大期刊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生物學領域的進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導性,囊括了生物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最前沿進展。癌癥,HIV以及腸道微生物仍然是讀者們最為關注的幾個領域
一年一度的Science年度十大科學突破與明年科研熱點預測已經公布了,在今年Science預測2013年的生物類科研熱點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Science認為這一技術將能用于促進癌癥和產前診斷等方面的臨床診斷技術發展。除此之外還有人類連接組項目(Human Connectome
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華盛頓大學兒科癌癥基因組項目的科學家們,鑒別出了迄今為止報道的室管膜瘤(ependymoma)最常見的遺傳變異,并證實這一變異驅動了腫瘤形成。相關研究發表在2月19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這些研究結果為開展新的研究以改善這一第三大最常見兒童腦
有效治愈癌癥的關鍵就是在癌細胞中尋找在非癌細胞中并不存在的弱點,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東京都立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當細胞的DNA復制被阻斷時,癌細胞和非癌細胞或會依賴于不同的因子來得以生存,抑制癌細胞所需的生存因子的藥物或能選擇性地促進癌細胞對復制抑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2月23日報道稱,腦腫瘤研究人員介紹說,他們新發現了一種導致正常細胞變成癌細胞的生物機制,這一研究結果既挑戰目前的治療策略,又有可能帶來新的癌癥治療辦法。 在《自然》周刊網站發表的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稱,異檸檬酸脫氫酶(IDH)基因突變導致DNA進入細胞核的方式發生變化
據《每日科學》網站6月6日報道稱,美國密歇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腦癌與大腦神經干細胞中的腫瘤抑制基因p53缺陷有關。此項發現將有助于找到更好的預防和治療腦癌的方法。該研究成果刊發在6月2日出版的《癌細胞》雜志上。 研究文章稱,研究人員首次發現,惡性膠質瘤可能源于位于在腦下室區(SVZ)
美國 遺傳學研究精彩紛呈;細胞學研究成果豐碩;藥理學研究取得新成果;艾滋病研究與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腫瘤學研究取得成效。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發出一種繪制DNA之間接觸位點的新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模型繪制出一個細胞中完整DNA鏈——基因組的精確三維圖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造出一個能折疊成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10月20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揭示天然的多反應性IgA識別微生物群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n6619 免疫球蛋白A(IgA)是一種最為豐富的哺乳動物抗體類型。在穩態下,8
彌漫性內腦橋腦膠質瘤(DIPG)是一種幼兒群體常見的破壞性腦癌,目前無法治愈。然而,最近一項動物實驗已經鑒定出有效破壞DIPG腫瘤細胞的實驗藥物。 根據最近發表在《PNAS》雜志上的研究,該藥物可作用于細胞膽固醇途徑,并表明這些途徑可能是治療各種腦癌的富有成效的靶點。 DIPG腫瘤位于腦橋中
脈絡叢癌(choroid plexus carcinoma,CPC)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腦癌。最常發生于1歲以下的嬰兒,臨床報道較少,目前治療首選最大程度的手術切除,其次為放、化療治療,年齡≥3歲的患兒行放化療治療,而年齡<3歲患者一般不考慮放療,考慮化療。總的來說預后較差,兒童5年總生存率
神經膠質瘤是最常見的成人惡性腦腫瘤,臨床療效通常不佳。患有最具侵襲性形式神經膠質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的患者5年生存率極低。確定GBM的遺傳損傷和起源細胞或許有助于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 在最新一期(11月23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來自Salk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
《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這一雜志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的最新成果。
膠質母細胞瘤是最致命的癌癥之一,患者五年生存率低于百分之五。近日,由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領導的一項研究或許有望在未來幾年開發出一種對抗膠質母細胞瘤的療法。研究人員發現,合成的小分子KHS101能夠從膠質母細胞瘤中切除腫瘤細胞的能量來源,從而導致腫瘤細胞死亡。
螢火蟲和水母等發光生物讓科學家們很感有趣,這是因為它們的生物發光分子有助于可視化觀察大量的生物過程。來源于螢火蟲的螢光素酶催化底物D-熒光素,從而發出綠黃色的光。為了讓這種發光過程更加高效,已有相當多的研究利用合成類似物(synthetic analog)替換熒光素和改進它們的催化速率。如今,在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腸道微生物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utrition Reviews:飲食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DOI: 10.1093/nutrit/nuz106 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GW)和美國國家標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