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怪獸克萊格?文特爾 美國科學家克萊格?文特爾20日宣布成功制造出人造細胞“辛西婭”之后,引起全世界的震動。文特爾這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也再次來到媒體的聚光燈前。有評論說,如果能夠引領一個領域的科學家是大牛或者巨牛的話,他絕對是牛魔王級別的怪獸。 大器晚成的叛逆學者 文特爾的研究經歷卻遠非一帆風順的。1946年,文特爾在鹽湖城降生,不久全家移居到了加州的密爾布萊,文特爾就在這里長大。上高中的時候,文特爾曾在游泳隊中打破過游泳紀錄,卻差點因學習成績不好而退學。他整天不是追女孩就是去沖浪。他弟弟,如今擔任美國宇航局設計師的基恩說,“他當時在學習上沒什么動力,他對這些根本不上心。” ......閱讀全文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一項實驗結果立即引起全球的關注。有人認為它預示著生命科學可能進入新紀元,也有一些嚴厲的批評者指責實驗的操縱者“想扮演上帝的角色”。 總有人試圖解答生命的起源。如今,這個星球上信仰上帝的人們,或是堅定的達爾文主義者,可能遭遇一個突然“闖入”的強敵。 2010年5月21日,《科學》雜志報告了世界
合成生物學的目標之一就是構建那些復雜的人工合成有機體。目前,在酵母細胞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采用分段式方法,研究者已經可以將整個酵母染色體轉化成為合成序列了。 生物細胞其實很像是一臺計算機——基因組可以比作軟件,它負責對細胞的構成進行編碼,細胞器則猶如計算機的硬件,負責讀取并運行軟件的
我們也必須記住,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名已經存在的專家,她在創造可對人類造成極大危害的微生物。合成生物學的最新進展并不一定會把我們帶到比現有技術或自然界本身更接近傷害的道路。 慎重的民主就要聽不同的觀點,考慮對方的論點,最好找到共同點,至少要尊重不同觀點,然后作出決定。面對復雜問題各
克雷格·文特爾團隊培育出首個人造基因組后引起強烈反響,不少人通過網站、E-mail等途徑提出了大量問題。《科學》雜志特邀請科學記者伊麗莎白·彭尼西和俄勒岡里德大學科學哲學家兼《人造生命》雜志主編馬克·貝多給予解答。本刊摘譯其中部分內容,供讀者參考。 問:這項成就是否真的代表著新生命的創造?
自人類基因組計劃 (Human Genome Project,HGP) 完成以后,生命科學進入“后基因組時代”,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系統生物學以及合成生物學等嶄新學科不斷出現,并得到快速發展。前不久,首個“具有人造DNA的活細胞”在克雷格·文特爾(J. Craig Venter)的研究所橫空
4 合成生物學的貢獻和困擾 4.1 合成生物學的概念與意義 合成生物學 (Synthetic biology) 是一門建立在系統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等學科基礎之上,并以基因組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生物科學。 合成生物學一詞最早出現于1911年的The Lancet雜志,但許多學者認為合成生物學
CFP/圖帶有人工合成基因組的支原體,這是一種能夠自我復制的新物種,科學家稱之為“辛西婭”克雷格·文特爾(左)和密爾頓·史密斯是這一劃時代實驗的負責人創造“辛西婭”團隊的主要成員 2010年5月20日,美國私立科研機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
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5月20日宣布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由人造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引起廣泛關注和爭議。6月7日,文特爾教授接受了記者的書面采訪。 問:有人說你們從事的是“人造生命”的研究,請簡單介紹一下“人造生命”與自然界生命之間的相似點與不同點。 答:我們不說它
人造生命誕生?復旦生命科學學院首席教授:距離應用還早 上周,64歲的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向外界公布了一個讓世界震驚的消息——他和他的團隊成功實施了人造DNA激活細胞的實驗,全球第一個 “人造細胞”在他們的實驗室中誕生了。 消息引發輿論大嘩,有人稱其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操控生命的方式,等于創造了“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近年來研究人員正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堿基的基因組并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
這特么到底是啥?研究不同生物之間關聯的科學家每天都在問這個問題。其答案并不簡單,但很重要。生物聯系不僅用來制作生命的目錄,還有助于理解生命演化為不同形式的進化歷程。 病毒是一個極佳的例子。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因此無法被歸類為三種生命域中的任何一種——細菌,古生菌(另一種形式的微生物)及真核生物(
克雷格·文特爾的研究團隊在2010年成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造生命。他認為,人類很快就能夠利用電腦軟件和3D打印機來設計細胞和有機體。這些細胞可以用來制造生物燃料、對抗全球變暖、發展新的藥物,甚至創造出外星生命。 2010年,克雷格·文特爾的團隊用基因合成技術得到的基因組替換了一個自然細
第三部曲的演奏 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丹尼爾·吉布森小組選取了一種名為絲狀支原體的細菌(供體細菌),其基因組只有108萬個堿基對。研究人員把它的染色體(DNA)解碼,然后利用化學方法一點一點地重新排列這種支原體的DNA序列,即對四個堿基對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英國威爾克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科學家近日利用基因組測序技術,通過觀察健康細胞基因組的變異過程,能把一個細胞的生命歷史追溯到最初的受精卵。它們構建了多種組織細胞的發展歷程,從早期胚胎開始,直到它們變成成熟器官中的“一員”。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雜志上。 在多細胞生物的生命歷程中,身體的
于軍,紐約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科學博士,師從臺灣中研院院士孫同天教授;博士后研究追隨美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領導者和設計者之一,著名基因組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Maynard V.Olson。 1993年,于軍參與“
這種新技術將能讓生物學家提出有關個體之間、器官之間以及隨著其年齡增長的譜系樹變化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初,約翰·薩爾斯頓連續18個月將時間花費在觀察蠕蟲生長上。他用光學顯微鏡觀察一只秀麗隱桿線蟲的胚胎,并且每隔5分鐘勾勒觀察圖,例如一個受精卵分化為兩個細胞,然后變為四個、八個,等等。他在英國劍橋醫
這種新技術將能讓生物學家提出有關個體之間、器官之間以及隨著其年齡增長的譜系樹變化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初,約翰·薩爾斯頓連續18個月將時間花費在觀察蠕蟲生長上。他用光學顯微鏡觀察一只秀麗隱桿線蟲的胚胎,并且每隔5分鐘勾勒觀察圖,例如一個受精卵分化為兩個細胞,然后變為四個、八個,等等。他在英
作為潛在的新一代治療和研究工具,幾乎沒有什么生命科學技術比基因組編輯蛋白質更具發展前景——研究人員可通過編程這些分子來改變特定基因,以治療或甚至治愈一些遺傳性疾病。 可是,要將這些基因組編輯蛋白導入到細胞中,尤其是活體動物或人類患者體內,對于研究人員而言卻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通常,研究人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
摘要:人造生命已經邁出了顫顫巍巍的第一步,下面它將帶人類去往未知的遠方。 “它會產生新的病毒!”“你不能這么做,這是上帝才能做的工作,你難道要讓他老人家失業嗎?”“如果這種技術落在恐怖分子手中,會造成比‘9·11’還要大的傷害。”“如果制造出新的人,現在的人類將怎樣與他相處?我們的倫理體系會
早在1932年的《美麗新世界》里,赫胥黎就描述了有一天人類將在實驗室內以人工方式制造嬰兒,他在一張圖紙上標明了如何“造人”的步驟。從宇宙大爆炸以來,地球上的生命都是自發演變的,以至于1996年克隆羊“多利”因為基因復制而引起軒然大波。然而,在今年3月24日出版的美國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美國科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導致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即艾滋病。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天普大學路易斯-卡茨醫學院(Lewis Katz School of Medicine at Templ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特定的基因編輯系統CRISPR/Cas9,從而為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異。 MAL
3 早期的合成生物學及中國的貢獻 如果說Craig Venter是國際上率先解讀人類基因組的研究者之一,那么在合成生物學領域他絕對是世界上“制造”能夠自我復制的細胞基因組的第一人。人造細胞“Synthia”的誕生,讓Craig Venter又一次站在了全世界的聚光燈下。但如果從廣義的角度
這種新技術將能讓生物學家提出有關個體之間、器官之間以及隨著其年齡增長的譜系樹變化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初,約翰薩爾斯頓連續18個月將時間花費在觀察蠕蟲生長上。他用光學顯微鏡觀察一只秀麗隱桿線蟲的胚胎,并且每隔5分鐘勾勒觀察圖,例如一個受精卵分化為兩個細胞,然后變為四個、八個,等等。他在
美國生物學家Craig Venter在實驗室中制造出世界首個人造細胞,他將一段人工合成的基因組進行重塑和修飾后,植入另一種無DNA的細菌殼中,從而人工制造了一種具有自我復制功能的支原體絲狀菌。《自然》雜志邀請了八位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就人造細胞對其各自領域的影響和意義給出自己的評價和意見。 1
人類細胞內的DNA,即我們熟知的基因型,為指導一系列機體的構建過程提供了藍圖。雖然我們常常認為人類基因組是穩定的,但不同個體之間仍存在著諸多差異。人類可觀察到的表型由多個性狀組成,這些性狀則由單基因組中的許多遺傳變異所引起。毛發、瞳孔及皮膚顏色,身高,體型和行為都代表著這些多基因性狀。但許多這些
高溫干熱空氣滅菌是到現在為止世界公認的最管用的滅菌技術,能徹底消泯全部微有生命的物質污染源(涵蓋耐高溫的芽孢桿菌);濕熱滅菌一般用于高壓蒸汽滅菌中,比較少用在CO2培養箱上,濕熱滅菌在常壓下又叫煮沸法,煮沸的水溫普通至少需為100℃,球菌蕃息體煮沸5分鐘,但芽胞常需煮沸2鐘頭以上才可;紫外燈映射法的
日前,超過130名科學家、律師與企業家在美國哈佛大學召開“秘密”閉門會議,探討“在10年內合成一條完整的人類基因組”。與會者被要求不聯系媒體,不在社交媒體上發帖,但事件遭兩名科學家曝光,引發科學界軒然大波。 據美國媒體14日報道,本月10日在哈佛舉行的這次會議,主題是探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后續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