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破譯尋找動物差別——黑猩猩是現存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表兄弟”,因為它們有98%~99%的基因與我們的一樣。然而,微小的差別導致了我們與動物的不同。在這些微小差別中,到底是哪些基因讓我們在與黑猩猩“分家”之后,變得如此獨特?科學家正在尋找那些讓我們有別于其他靈長類物種的遺傳差異。一年前,科學家完成了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比較,獲得了有關人類大腦在過去幾百萬年間發生重大變化的重要發現。 據近日的《時代》雜志報道,科學家稱,一旦大猩猩和其他幾個靈長類動物的基因排序完成,那么就可以解釋是什么造就了我們成為人類。 第一線希望:找到導致人類語言能力產生的突變基因 科學家沒等黑猩猩基因圖出來就開始探測人類與猿之間的根本區別。當古生物學家收集越來越多的化石時,就從解剖學方面來尋找區別,結果發現......閱讀全文
北京時間12月21日消息,美國《科學》雜志12月21日公布了2007年度科學突破,“科學家發現人類基因組差異”榮登榜首,成為2007年度最大的科學突破。以下是《科學》雜志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名單: 1.揭開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之謎 揭開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之謎 在更為先進的DNA排序技術和基因組
人紅是非多,備受追捧的冬蟲夏草也不例外。 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成樹研究組最近發現,冬蟲夏草無法合成蟲草素和抗癌的噴司他丁。這很快被不少媒體誤讀為“冬蟲夏草不抗癌”。 與此同時,關于冬蟲夏草的一連串爭議都浮出水面。有微信文章把冬蟲夏草說得一無是處:出身非常普通,貴得毫無道理,效
一 于無聲處聽驚雷! 一條很多人估計不太注意的信息,里面卻包含深意! 5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2019年國務院部門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情況。 其中科技部按照代表委員的建議,全面加強基礎研究,大幅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做了幾方面工作,有針對性進行了部署。
雖然科技的突飛猛進大大深化了人類的科學認知,為人們闡明了一個又一個真相,但是我們生活的這個大千世界,依然有太多謎題待解。 2018年,我們探尋了巨石陣和納斯卡線條隱藏的秘密;深挖了尼安德特人滅絕和寧武萬年冰洞形成的種種可能;梳理了蜥腳類恐龍長成“巨無霸”和斑馬“條紋控”背后的因由……這一年,一
在過去的十年中,科學家們在數十億人的DNA中發現了一種神秘的“基因幽靈”,無論采用什么飲食,增加運動或者醫療手段,都會增加人體患上心臟病,動脈瘤或中風的風險。 近期,來自Scripps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精確切割基因組中的DNA罪魁禍首,揭開了這一醫學之謎,取得了重大突破,防止與這些破壞性疾病
當馬拉維湖慈鯛魚失去一顆牙齒時,會在掉牙的位置重新長出一顆新的牙齒。為什么人類不能同樣在損傷或疾病失去牙齒后也長出新的牙齒呢? 近期,通過研究這些豐富多彩的魚,研究人員開始了解“這些動物在其整個成年期間如何維持它們的數百顆牙齒”。通過研究胚胎魚的結構如何分化成牙齒或味蕾,研究人員希望有朝一日能
當馬拉維湖慈鯛魚失去一顆牙齒時,會在掉牙的位置重新長出一顆新的牙齒。為什么人類不能同樣在損傷或疾病失去牙齒后也長出新的牙齒呢? 近期,通過研究這些豐富多彩的魚,研究人員開始了解“這些動物在其整個成年期間如何維持它們的數百顆牙齒”。通過研究胚胎魚的結構如何分化成牙齒或味蕾,研究人員希望
子宮內膜異位癥(內異癥)是導致育齡婦女痛經和不孕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著廣大婦女的健康、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雖然從1885年開始各國科學家就從不同的角度對內異癥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出席以“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機制及臨床干預的重大問題”為主題的第375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長期以來內異癥基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10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新研究揭示人類微生物組是潛力巨大的新型抗菌藥物聚寶盆 doi:10.1126/science.aax9176 就像淘金熱中的淘金者曾經在北加州的山上開采這種閃亮的貴金屬一樣,“生物勘
胚胎干細胞,是一種具有持久更新能力的細胞,它能夠或發育成幾乎所有人類的各種組織或器官,故其在醫學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與應用前景。 人胚胎干細胞是在人胚胎發育早期——囊胚(受精后約5—7天)中未分化的細胞。囊胚含有約140個細胞,外表是一層扁平細胞,稱滋養層,可發育成胚胎的支持組織如胎盤等。中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 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并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后果。為了給這些嬰兒提供新穎的治療
北京時間12月11日消息,美國《時代》雜志最近評出了2007年十大科學發現,美國及日本科學家在干細胞研究方面獲得的突破位居榜首,而今年6月內蒙古確認發現當今世界上最大似鳥恐龍化石,也入選這一榜單,位列第7位。 以下為《時代》雜志評出的2007年十大科學發現: 1. 干細胞研究獲得突破 干細
Cell創刊于1974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Cell以發表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科研報告為主,許多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都發表在Cell上。本月《Cell》前十名下載論文為 Unveiling the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你知道嗎?成雙對的鳥兒可不一定是一公一母。對于北美洲一種形似麻雀的小鳥白喉帶鹀(Zonotrichia albicollis)來說,它們的性別可不止公和母或雌和雄那么簡單。 白喉帶鹀是北美最常見的小鳥之一,經常關顧人們的花園,相貌平平,但卻蘊藏著驚世駭俗的科學秘密。鳥類學家R
當頭上開始出現白發時,我們總認為這是壓力所導致的——這些壓力來自高強度的工作、疾病、甚至是不聽話的孩子。 但心理壓力致使頭發變白的說法只不過是民間的傳言,很多科學研究
近日,有科學家發表報告稱,通過詳細分析超過50萬人的基因信息以及這些人父母的壽命記錄,確認了人類基因組中12個對壽命有顯著影響的區域,理論上可以基于研究形成DNA“評分系統”評估人們的預期壽命。 分子生物學的誕生和發展,給了人們探問壽命謎題更精細的工具。然而無論工具如何變化,人類的終極目標卻始
英國計劃在2017年完成10萬人的基因測序工作,但篩選疾病基因需要創新的軟件。 一對加利福利亞雙胞胎出生后,他們的父母日益憂心:寶寶們發育緩慢,而且肌張力低。腦部掃描發現,男寶寶可能有大腦麻痹,但女寶寶卻有癲癇和震顫。醫生們百思不解。多種測試結果都無法確診兩個寶寶究竟出了什么問題。等到孩子們5
俄羅斯 從化合物溶液中制備出锝 量子和光學研究亮點紛呈2020年,俄羅斯科學家在量子、光學和計算機領域不斷發力,取得了較突出的成果。 俄羅斯審計咨詢公司FinExpertiza發布研究報告稱,2010—2018年間,俄羅斯科研和研發開支從5230億盧布(約83億美元)增至1萬億盧布(約158
炎炎夏日,為什么一些人更容易曬黑?原來,這是基因在搗鬼。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幫記者解開了這個謎題。 不過,他表示,目前究竟是哪個基因在掌控“變白變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人類基因組是人類進化遺傳過程中最忠實的記錄者,其蘊含的信息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不久前,金力與其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就
發現磁感應蛋白,解密第六感之謎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Material》雜志發表論文,公開了一種全新的磁受體蛋白(MagR)。該突破性進展或將揭開被稱為生物“第六感”的磁覺之謎,并推動整個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領域的發展。在自然界,許多動物物種都有感知地球磁場的能力。它們
轉眼間2019年1月份已經接近尾聲了,這個月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一下呢?小編根據本月新聞的熱度、點擊量、研究領域篩選出了本月的重磅級研究Top10,供大家學習交流。 【1】Immunity:科學家揭秘為何隨著年齡增長皮膚的外觀會越來越差? doi:10.1016/j.immuni
2019年9月24日科睿唯安發布了2019年的引文桂冠獎,迄今為止,已有50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其中29位在獲獎兩年內即斬獲諾獎,因此引文桂冠獎也成為名副其實的諾獎風向標。 來自美國國立猶太醫學中心的研究者John W. Kappler和Philippa Marrack就獲得了2
薛社普 著名細胞生物學家、實驗胚胎學家和生殖生物學家,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廣東新會人,1917年出生,1943年畢業于重慶中央大學博物系,1951年獲美國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理科哲學博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對細胞分化規律及其可調控性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為
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是生物體內特定基因由于種種原因不表達的遺傳現象。一方面,基因沉默是生物遺傳操作創造新的遺傳修飾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的障礙,另一方面,它又是植物抵抗外來核酸入侵(如病毒)的一種反應,為植物抗病毒的遺傳育
當今地球上只生活著一種人類,那就是現代人(Homo sapiens)。而在數萬年前,我們的祖先仍在與其他姊妹物種共享著家園。如歐洲曾生活著尼安德特人、亞洲北部的丹尼索瓦人。 本周,來自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等機構的考古學家又在菲律賓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古人類物種,它的出現為人類大家庭添加了新成員
人體是如何發育的?個體差異是怎么產生的?疾病又是如何來的?科學家正一步步揭開其神秘面紗。 12月5日,《自然》雜志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并發現CTC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學良等人在最新研究中,揭開了多纖毛細胞中心粒擴增之謎,并發現其與脊椎動物適應從海洋到陸地以及進化之間的聯系。相關論文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細胞生物學》,并將作為雜志封面論文發表。 纖毛既可作為細胞的運動器官,也可作為感覺器官。纖毛基部有一個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