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罕有的湖泊鉆探任務中,一千米厚的冰層下方驚現古代甲殼類與緩步動物遺骸。 距南極點600公里處有一片深埋于冰下的湖泊,科學家最近在那里鉆探時發現了令人驚訝的古代生命的痕跡:保存于一千米厚冰層下的微型動物遺骸。研究人員用熱水鉆鑿通一千米厚的冰層,制造出一個直徑僅有60厘米的通道。 這些比罌粟種子還小的甲殼動物和緩步動物(又稱“水熊蟲”)都是在南極洲的冰下默瑟湖(Subglacial Lake Mercer)里被發現的。這片水體數千年來未曾有人造訪。時至今日,人類也只是通過探冰雷達以及其它遙感技術間接地觀測過默瑟湖。但這一切在去年12月26日改變了:一批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的研究者成功地在冰層里熔出了一條直抵下方湖水的通道。 來自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微體古生物學家David Harwood說,在湖里發現那些動物“完全出乎意料”。他是 “南極冰下湖泊科學考察”(SALSA)科考隊的一員。 當生物學......閱讀全文
地球表面常年嚴寒的地方莫過于南北兩極,而南極大陸更是全世界最冷的大陸。這片大陸被厚達上千米的冰層覆蓋著,已經冰封了上千萬年。誰能想到,厚實的冰層之下竟然潛藏著別樣的風貌。 據《自然》雜志日前報道,美國科學家在距離南極點600公里的一處冰封湖面下,發現了令人驚訝的古老生命跡象—— 一種微小的甲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
北京時間12月11日消息,美國《時代》雜志最近評出了2007年十大科學發現,美國及日本科學家在干細胞研究方面獲得的突破位居榜首,而今年6月內蒙古確認發現當今世界上最大似鳥恐龍化石,也入選這一榜單,位列第7位。 以下為《時代》雜志評出的2007年十大科學發現: 1. 干細胞研究獲得突破 干細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 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升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深空探測開啟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小編一直覺得,生物是一門包羅萬象、充滿驚喜的學科,不像學工程的一般出現在工地上,學計算機的永遠坐在電腦前,說自己學生物的,一般不能被準確預知工作地點,你可能在凍地跺腳的南極觀察全球厄爾尼諾現象對南極生態圈的影響,也可能在趴在某個悶熱的非洲草原上研究獅群的生活習性,當然了,你也有可能拿著移液槍天天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向深處挖掘 圖片來源:Billy Collins -SALSA Science Team 過去10年間,研究人員開始在南極冰封湖泊中鉆探以尋找生命。如今,他們可能在一個湖泊中發現了從生物學角度可被視為復雜生命的迄今最清晰的證據,盡管目前尚不明確這些動物是否還有幸存者。 一份發表于《自
近日,中科大教授孫立廣課題組又有一篇論文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發表。這是該小組今年4月以來在《自然》子刊上發表的第二篇關于熱帶氣候變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孫立廣教授原本從事地質學研究,近十多年來,他另辟蹊徑,率領弟子下南極,上北極,赴南海,尋找企鵝糞、鳥糞,獨創“企鵝考古法”,開拓了“
截止到今年11月15日,Altmetric統計了過去一年中發布的270萬篇學術論文,整理并公布了2016年的論文Altmetric指數百強榜單,列出了那些在社會公共領域引起最強烈關注或討論的科學研究。其中有第一篇由美國現任總統發表的醫保評估報告,有引力波與比鄰星B這樣的重大天文學發現,有最早的生
一頭豹海豹捕獵間隙在南極海冰上休息 北京時間8月18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最新一項研究稱,氣象學家成功破解了南極海冰面積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仍呈增加之勢的謎團,不過這一趨勢可能很快會被逆轉,南極海冰的融化速度不久將加快。海冰增多緣于自然進程 據領導實施
如果要用兩個詞來定義2018年的話,我們可能會選擇“進步”與“反思”。中國科學在持續進步,克隆猴“中中”與“華華”、單條染色體的酵母,都是世界級的研究成果。“火星快車”在火星上發現大面積的液態湖泊,也是空間探索領域的巨大進步。但在科學快速進步的同時,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心肌干細胞發現者造假事件,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他們由該刊記者和編輯選出,在神經科學、中微子、空間科學以及結構生物學等領域有重要影響
2008年12月余萬霰在南極考察 在我國第25次南極考察現場計劃中,有一個健康檢查項目非常醒目,即“中國赴南極考察隊員生物鐘基因及若干生物節律檢測及研究意義”。這項由南昌大學醫學院教授余萬霰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是我國首次在南極考察隊員中開展生物鐘基因檢測與研究。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200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天河一號”研制成功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制的“天河一號”,峰值性能達每秒1206萬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綜合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能夠研制千萬億次超級計算
“沿著前人的腳印,走出更深的腳印是創新;踏出新的腳印,走一條自己的新路更是創新。”談及20年前獨特的“企鵝考古法”,73歲的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孫立廣說,這是“逼”出來的創新。當時,與他的知識積累相關的領域已有權威科學家和研究機構在承擔。為抓住一生中難得的機會,只能劍走偏鋒。 1400萬平方公里的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最后一項是本年度最受歡迎的科學發現。日本神岡天文臺的地下探測器探測到了穿越地球295公里的中微子(或反中微子)。來源:《自然》網站
科學精神照亮逐夢之路 見證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2019年馬上就要到了。一百年前,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章說,只有兩位先生可以救中國。其中之一,便是“賽先生”,也就是科學。這聲振聾發聵的吶喊在神州大地回蕩了一個世紀。 一百年過去了,科學精神對于今天而言依然十分重要,而且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不斷
《自然—生態與進化》 小龍蝦如何從寵物淪為入侵生物 2月6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了美洲龍紋螯蝦的基因組序列。基因組有助于揭示這種單性繁殖的甲殼綱動物如何在短短20年間從德國寵物貿易的新寵變為馬達加斯加的強大入侵生物。 美洲龍紋螯蝦在上世紀90年代首次被發現。據信,幾只
人的軀殼失去生命后,會經歷怎樣的變化。 “可能得花點力氣才能做完,”入殮師Holly Williams說道,她舉起John的手臂,輕柔地彎曲他的手指、肘部和手腕,“尸體越新鮮我就越好操作。” Williams柔和的聲音、無憂無慮的態度給她的工作性質打了掩護。她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北部的一家家庭殯
近日,來自5000萬年前的南極洲的化石被鑒定為一種已滅絕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偽齒鳥因其特殊的“骨齒”而引人注目,它們的顎上有獨特的骨刺,像是長了一嘴尖牙。此次發現的這一記錄是巨型飛鳥類的最早化石記錄。 10月26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
《自然—醫學》 新技術可定量檢測CFTR功能 《自然—醫學》報道了一種分析測試手段可以定量CFTR的作用——CFTR是一種分子受體,其功能發生異常時會導致囊腫性纖維化。這種快速、耐用的測試手段采用從囊腫性纖維化病患身體獲得的“類器官”來幫助診斷、評估藥物反應以及優化個體治療方案。
編者的話 對于科學和技術的重大進展來說,一年并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然而科學與技術的任何進步,都是科學家在日常工作中留下的一個個腳印。剛剛過去的2007年,科學與技術的各個領域可謂異彩紛呈。為了讓讀者對此有全景式的了解,本報特別約請各領域專家梳理并點評了科學與技術發展的亮點,并展望令人期待的
國內十大環境新聞 1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10月20日~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立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
《科學》雜志每年會評出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最為重要的十大科學突破(Science Breakthrough)。今年,奪得年度突破桂冠的是“單細胞水平細胞譜系追蹤技術”,幫助破獲多起懸案的法醫系譜技術、#MeToo 運動等也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賀建奎前兩天被《自然》雜志評為年度人物后,其主導的基
魚的生活方式及供氧機制 3則新的報告揭示了負責輸送氧的呼吸色素是如何在脊椎動物中演化以幫助它們在更高的水平進行運作的。 在由Scott Mirceta及其同事撰寫的一篇報告中,研究人員對深潛海洋哺乳動物的肌紅蛋白在2億年中的進化史進行了追蹤,這些深潛哺乳動物是那些目前僅生活在陸地
日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立寶、陳紅霞等與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Guy Williams合作,利用海豹觀測南極底層水形成的過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研究人員利用海豹所攜帶傳感器收集了大量冬季冰封期間的冰下海洋觀測資料,突破了冬天無法在南極開展觀測的限制,利用該數據診斷
這是上周五拍攝的一張圖片,展示了南極附近海域出現的這一巨型海藻爆發的海區,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狂風將南極埃默里冰架上的積雪吹入海中融化,釋放出的營養物質養育了這里的海藻,從而導致這次爆發事件 北京時間3月8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道,在南極附近的洋面上近期出現了一大片明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