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玫英研究員:讓環境微生物學造福社會
一位作家曾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許玫英的經歷便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 許玫英是廣東省微生物所研究員。16年前,22歲的許玫英因我國著名微生物學家簡浩然的一句話,放棄了留校工作的機會,走上了環境微生物學和環境污染治理的研究之路。 如今,許玫英在環境微生物及生態安全領域已是碩果累累。她先后主持或參加了“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科研項目20多項,科研成果曾獲國家環保總局環保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等,還獲得過“廣東青年五四獎章”、廣東省科學院“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榮譽。 不過,許玫英似乎并未滿足于現狀。對于未來,她還有著更多的期待。 “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微生物僅占全部已發現種類的1%,還有很多待挖掘的資源。微生物研究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科學家任重而道遠。”許玫英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走上微生物研究之路 1......閱讀全文
許玫英研究員:讓環境微生物學造福社會
一位作家曾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許玫英的經歷便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 許玫英是廣東省微生物所研究員。16年前,22歲的許玫英因我國著名微生物學家簡浩然的一句話,放棄了留校工作的機會,走上了環境微生物學和環境污染治理的研究
許玫英揭示微生物消減底泥污染物作用機制
廣東省微生物所研究員許玫英發現,微生物驅動的硝酸鹽還原過程在復合污染底泥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相關成果3月27日在線發表于自然出版集團所屬《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 據了解,雖然近年來大部分水域已實現沿岸截污,但水環境質量并未得到明顯改善。這主要是水體底泥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所致。許玫英團
電纜細菌加速有機污染物去除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研究揭示了電纜細菌加速沉積物中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機理。相關研究發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黃友達博士為該論文作者。 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河流受納了大量毒害性有機污染物,嚴重威脅生態安全和人體健康。微生
廣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基金評審揭曉
9月24日,2009、2010年度廣東省科學院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基金(以下簡稱“省院人才基金”)評審會議召開。由兩院院長陳勇、黨組書記郭俊、副院長黃寧生及有關專家等13人組成的評審組對省院人才基金進行評審,陳勇擔任評審委員會主任并主持答辯。 2009、2010年度省院人才基金共收到省院各單位
玫花沙參的介紹
玫花沙參(學名:Adenophora khasiana)是桔梗科沙參屬植物,莖常單支原名:云南沙參,別名:泡參,重齒沙參,變白沙參,兩型沙參,麗江沙參,雪花沙參,少兩支發自一條莖基上,不分枝,常被白色多細胞細硬毛,少近無毛的。莖生葉卵圓形,卵形,長卵形或倒卵形,頂端常急尖,基部楔狀漸.狹成短柄,
記科學史家許良英:像愛因斯坦那樣永不沉默
對于大多數年輕人來說,許良英這個名字并不十分熟悉,但其注定和另一個無人不知的名字聯系在一起——愛因斯坦。 在許良英去世當天,家人收到一張“以前不認識的人”用電子郵件發來的畫像。畫像里,許良英本來還算整齊的白發變得根根豎起,像極了那張流傳甚廣的愛因斯坦的照片。而在有些媒體的報道中
玫花沙參的形態特征
莖常單支,少兩支發自一條莖基上,高可達1米,不分枝,常被白色多細胞細硬毛,少近無毛的。莖生葉卵圓形,卵形,長卵形或倒卵形,頂端常急尖,基部楔狀漸.狹成短柄,有時莖下部的葉基部突然變狹窄而下延成長達2厘米的柄,有時全部葉無柄或近無柄,長3-9厘米,寬1.5-6.5厘米,邊緣具不規則重鋸齒或單鋸齒,
研究發現新型細菌長距離電子傳遞網絡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25.shtm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聯合丹麥、比利時及國內多個研究團隊共同開展的水環境微生物長距離電子傳遞網絡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據悉,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
丁玫:食品的衛生與管控在于細節
作為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企業應該在食品產業鏈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30日,在2016福建省第三屆食品安全高層對話暨首屆福建省食品發展大會上,天福集團董事局主席、特別助理丁玫用生動的事例詮釋了一個傳統食品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1993年,世界茶王李瑞河先生創立了天福茗茶,經過長期的發展目前已經
北大鄭玫教授訪問地球環境研究所
受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曹軍驥研究員邀請,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鄭玫教授于11月26日以“Understanding Sources of Aerosol Using Geochemical Tools”為題,為地球環境研究所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做了專題講座。 鄭玫教授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