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污染、城市污水、過度使用化肥……在種種污染源侵蝕下,萬物賴以生存的大地如今滿目瘡痍,土壤安全正岌岌可危。記者在吉林、廣東、江蘇、河北等地調研了解到,土壤污染問題正逐步動搖我國糧食安全根基,在垃圾圍城、土壤重金屬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愈演愈烈的今天,無好地可用、無好糧可吃等問題正引發民眾擔憂。 土壤污染侵蝕“舌尖上的安全” 土壤污染造成的糧食安全問題,往往導致“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一個鎮的糧食出問題,全市甚至全省都被市場“拋棄”。 “看到哪個縣出了毒大米,那個省的大米都不敢買了。”多位廣州市民近日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而年加工量達4萬噸的廣東某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則透露,由于土壤污染,該廠的產品在某批次被檢出鎘超標后,聲譽一落千丈,銷售量銳減一半。“消費者不知道土地到底被污染沒有、污染有多大,即使產品都是檢測合格才出廠,很多人也不相信。” 對此,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玉米分會副秘書長劉笑然表示,民眾出于天然的安全性保護心理......閱讀全文
近日,國家環保部一份文件引發了國內公眾對土壤污染的強烈關注。 這份文件指出:我國有3.6萬公頃耕地土壤重金屬超標,由此每年造成的“糧食污染高達120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土壤污染的背后,是糧食安全問題。對于人多地少,并一直難以糧食自足的中國而言,日益嚴
國土資源部日前發布《土地整治藍皮書》指出,中國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的面積約5000萬畝,土地面臨著嚴重污染和退化。對此,《澳門日報》27日發表文章稱,土壤污染問題不僅嚴重危脅廣大民眾“舌尖上的安全”,而且危及國家糧食安全,治理刻不容緩。 土壤一旦被污染就很難逆轉 “如果把國人就地拍扁,我們的
中國國土資源部日前發布《土地整治藍皮書》指出,中國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的面積約5000萬畝,土地面臨著嚴重污染和退化。對此,《澳門日報》27日發表文章稱,土壤污染問題不僅嚴重危脅廣大民眾“舌尖上的安全”,而且危及國家糧食安全,治理刻不容緩。 土壤一旦被污染就很難逆轉 “如果把國人就地拍扁,我
日前環保部和國土部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指出,我國耕地土壤點位污染物超標率為19.4%,土壤污染已經引發部分地區的糧食重金屬超標,并且造成淺層地下水污染。 博友紛紛表示,耕地污染威脅的是千家萬戶的飲食安全,相關部門摸清污染現狀值得點贊,下一步要立即展開治理行動,加大土壤治理資金
4月17日,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向社會發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 如何全面認識和正確理解公報內容?與水體和大氣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有哪些特點?此次為什么沒有給出土
糧食安全事件頻發,引發公眾對土壤污染的關注。“土壤污染問題已無法回避。”社科院上周發布《農村綠皮書》指出,我國農藥需求量在世界范圍內排第一,然而65%都成為污染物,污染土壤。除此之外,重工業的開采冶煉、化肥的殘留、酸雨等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 專家表示,治理土壤污染迫切需要一部具法律
大地之殤 編者按:大地涵藏萬物,孕育生命,被譽為人類的母親。但是,近年來,伴隨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大地不斷遭到各種污染的傷害。僅僅因土壤污染防治不足、環境監管乏力,導致的食品藥品安全事件就頻頻發生,2008年以來,全國已發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目前我國大地污染現狀嚴峻,成因
2018年,中央財政緊緊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確定的幾場標志性戰役,著力在增投入、轉方式、建機制上下功夫,不斷加大對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財政支持力度。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是支持打贏藍天保衛戰,推動京津冀及周邊等主戰場空氣質量明顯改善。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采暖,擴大試點城市范圍,安排138億元,將“2+2
土壤污染沒你想的那么嚴重 委員認為土地保護工作力度還有待提升 本報記者 劉園園 劉 垠 今年兩會,環境污染再次成為代表、委員熱議話題。其中除了空氣和水污染外,土壤污染也受到了不少關注。 “與空氣和水的污染相比,土壤污染看不見、摸不著,但也和人體健康以及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土壤與農業可持續
在今年兩會期間,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透露,“土十條”文稿已基本成熟,下一步將按程序報批后實施。 土壤污染修復的時代或許將很快到來。但隨著農田污染修復的開展,一些現實問題慢慢浮出水面,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解決,這里僅列舉幾例。 農田污染修復效果的評價標準問題 污染農田要治理,治理效果的評估方
河北蔚縣干涸龜裂的土地。麥田攝于2010年2月27日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要建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14年敲定的六項主要任務中,保證糧食安全被置于首要位置,還特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指標。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2013年中國糧食總產量6億多噸,同比增長2.1%,也是中國糧食第10年連續增長。 如此喜人的產量并沒有改變中國"豐年缺糧"與糧食進口
擔憂后期賣糧難,部分農民考慮棄種 全國最大的水稻主產區湖南省正遭受“毒大米”事件影響。《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調查了解到,受不久前關于湖南上萬噸大米重金屬鎘含量超標的事件影響,湖南省米廠出現“停工潮”,在湖南最大的米市“蘭溪米市”,當地企業反映已有70%的米廠停工。
全國最大的水稻主產區湖南省正遭受“毒大米”事件影響。《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調查了解到,受不久前關于湖南上萬噸大米重金屬鎘含量超標的事件影響,湖南省米廠出現“停工潮”,在湖南最大的米市“蘭溪米市”,當地企業反映已有70%的米廠停工。 對于“毒大米”事件,湖南方面已經成立了調查組,但
“鎘米”痛敲土壤治污警鐘 土壤污染讓整個糧食產業鏈都感受到了“鎘米”之痛,敲響了我國治理土壤污染的警鐘 近日,《t望》新聞周刊在調研“鎘米”事件時了解到,該事件釋放的沖擊波正在進一步擴散:糧食庫存攀升,大米價格下滑,糧農有糧賣不出,或將打擊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同時,“
當前,我國土壤污染嚴重,不時見諸報端的“鎘大米”、“鉛污染”等問題及其引發的群體性事件警示我們:土壤污染已成為影響公眾健康、社會穩定、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心腹大患。因此,立法遏制土壤污染刻不容緩。 目前,全國人大已啟動相關立法工作,全國人大環資委正在就《土壤污染防治法(征求意見稿)》廣泛征
當前,我國土壤污染嚴重,不時見諸報端的“鎘大米”、“鉛污染”等問題及其引發的群體性事件警示我們:土壤污染已成為影響公眾健康、社會穩定、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心腹大患。因此,立法遏制土壤污染刻不容緩。 目前,全國人大已啟動相關立法工作,全國人大環資委正在就《土壤污染防治法(征求意見稿)》廣泛征
土壤污染正在惡化,污染如隱形殺手,難以察覺卻可能直接危害人體健康,特別是重金屬在蔬菜、糧食中的累積,將處于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置于危險境地。 11月8日,《新民周刊》報道了環保組織對IT企業重金屬污染的質疑,重金屬不僅污染江河,也會污染土壤。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
今年,從北京的霧霾天,到蘭州的自來水苯超標,引起了公眾對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關切和國家有關方面的重視。而一種“看不見的污染”——土壤污染,卻容易被公眾尤其是城市居民忽視。民以食為生,土壤污染對國家生態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的影響,值得全社會高度重視。 我國當前的土壤污染有多嚴重?由環境保護局和國土資
湖南省作為“有色金屬之鄉”和農業大省,歷史遺留的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嚴重。近年來,湖南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認真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聚力土壤污染防治持久戰,工作成效初顯。 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思想引領,凝聚共治合力 一是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高位推動。湖南省委
據2014年全國土壤污染調查資料,我國現有土壤污染耕地面積1.5億畝,其中污灌污染耕地3250萬畝,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土壤污染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省及西北、東北一些地區,其分布南方大于北方,而且以重金屬污染為主。 土壤污染具有積累性、長
今年初,中國陷入了罕見的“十面霾伏”天氣,整個華北地區陷入霧霾天。北京一月份有25個霧霾天,重度污染天超過15天,空氣中一度查出危險有機化合物,混合了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污染物的混合體,以及沙塵氣溶膠。在北京生活,空氣成了一項重大的挑戰。 網上甚至熱議,“中國空氣污染,將縮短北方居民平均壽
土壤污染不僅影響著生態環境,還可能對糧食安全造成影響。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政協委員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強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提案。 堅持預防為主 保護健康土壤 “當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必須堅持預防為主,做好未被污染的土壤預防工作。否則,在基礎薄弱的情況下,治理難度更大,需要的時間更長,付
土壤污染不僅影響著生態環境,還可能對糧食安全造成影響。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政協委員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強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提案。圖片來源于網絡 堅持預防為主 保護健康土壤 “當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必須堅持預防為主,做好未被污染的土壤預防工作。否則,在基礎薄弱的情況下,治理難度更大,需要的
11月4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專題詢問環境保護法實施情況。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王明雯說,2011年以來,“砷毒”“血鉛”“鎘米”等事件頻發,讓重金屬污染成為最受關注的公眾事件之一,土壤污染及其造成的糧食安全、國民健康等問題引發了公眾的擔憂甚至恐慌。 “目前全國
農業污水、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這是地下水污染的三個主要來源。其中,農業污水中的污染物總量是最大的,超過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總量。 我國每年大約用掉6000萬噸化肥,占世界化肥使用總量的40%以上,而生產的糧食只占世界產量的25%。大約超過60%的化肥農藥流失掉了,在降水或灌溉過程中
農業生態環境是承載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農業環境問題影響人類的生存、繁衍和文明進程,發展生態農業是生態文明社會的基礎。 從目前來看,我國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解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還沒有建立,促進農業法制生態化轉型的環保法律機制也并不完善。土壤污染、農用薄膜、工業污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國民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環境保護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 為響應國家綠色發展的號召,石油和化工行業一方面摒棄改革開放初期重效益、輕環保的粗放式發
4月24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發布報告稱,湖南省衡陽市衡東工業園(大埔片)周圍稻谷、稻田土壤及地表水樣本的重金屬超標嚴重。其中,超標最嚴重的稻米樣本中的鎘含量超過國家標準近21倍。 北京,2014年04月24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發布最新報告《“有色”米--湖南衡東縣稻米重金屬污染調查
霧霾治理是一把雙刃劍,從表征上看,中國霧霾很嚴重、發生頻率高,但PM2.5濃度300~500mg/m3時對人體直接危害遠低于歐美國家。這給中國政府治理霧霾提供了一定空間,但霧霾的特殊性也給政府帶來了治理復雜性,提高了治理難度。中國霧霾生成機理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治理霧霾不僅要針對傳統霧霾形成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