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科學界正在大膽地推進遺傳重組動物的相關研究工作。盡管一些科學家表示擔心會出現倫理學問題,在中國新的狗、山羊、猴和豬品種正在快速地被制造出來。11月18日,Nature網站以“China's bold push into genetically customized animals”為題對當前中國的CRISPR基因編輯研究工作狀況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 中國并非是CRISPR技術的發源地(當前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正在為此打一場專利戰)。但得益于快速增長的研究預算及中國科學研究機構的規模,中國成為了該技術一個極快速的采納者。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4年科學、技術及工業展望,在2008-2012年期間中國的研究和開發支出完全翻倍。(該報告指出,現在中國的研究預算排名世界第二位,到2019年將超過美國)。Daley說:“盡管中國有實力,它還是國際科學界中一個新來者,沒有相同的機構審查傳統。在美國和歐洲科......閱讀全文
今年,我國“大農業”科研領域又誕生了諸多令人驚奇的發現,每一條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們涵蓋了觀賞農業、林業、作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包括睡蓮、玉米、硅藻等進展。為了展現這些成就,本報特此就我國農業科學家今年發表的大部分重要論文進行梳理,以饗讀者。野生玉米大芻草、SK、現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來自哈佛醫學院布萊根婦女醫院(BWH),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復旦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et3 CXXC Domain and Dioxygenase Activity Cooperatively Regulate Key Genes for Xenopus Eye and Neura
今年是遺傳學家、生物統計學家李景均先生著作的英文版《群體遺傳學導論》一書出版70周年。該書是中國現代史上迄今為止極少數在中國出版但在西方某個科技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專業書。絕大多數新中國成立后出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李景均是誰。在美留學的大陸學生,除非所學專業和人類遺傳學有關,恐怕大多數也不知道李景均是誰
貝勒醫學院分子和人類遺傳學兒科學系、人類基因組測序中心和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最新一項報道稱,在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發現幾個關鍵的突變基因,包括TNK2和TNR有稀有突變。在12個家系中,這兩個基因有9個突變位點。這項研究為深入研究帕金森病的致病基因提供依據。 實際上,貝勒
根據《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實施管理辦法》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異議期試行辦法》的有關規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各科學部專業評審組確定了2007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及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外籍)候選人名單,并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一個月內(8月10日——9月9日)為異議期。 任何單位
貝勒醫學院分子和人類遺傳學兒科學系、人類基因組測序中心和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曾經報道稱,在3386名接受全外顯子組檢測的患者當中,有大約四分之一的患者被診斷為一種已知的遺傳疾病。 最近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
第六屆遺傳咨詢師培訓班第三天邀請到了山東大學醫學院醫學遺傳學系主任龔瑤琴教授,四川省人民醫院的楊正林副院長,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醫學遺傳中心袁慧軍教授和復旦大學出生缺陷研究中心馬端教授繼續為學員進行遺傳咨詢專項講座。 龔瑤琴:單基因突變的類型與遺傳模式 龔瑤琴教授主要從事單基因遺傳病致病基因
與會人員合影 5月8日,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中國遺傳學會共同主辦的教授誕辰115周年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在北大生命科學學院一樓鄧祐才報告廳隆重舉行。來自國內外的數十位生物學界的著名學者參與了本次會議,其中包括北京大學前校長許智宏院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朱作言院士,
來自美國加州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可使針對杜氏肌營養不良癥(DMD)的反義核苷酸療法變得更為有效的輔助藥物。聯合兩種治療方法將有望顯著減緩這一肌肉消耗性疾病的進展。相關論文發表在12月12日的《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
在一項包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研究人員在內的芬蘭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近2萬人的DNA來識別可能增加患糖尿病、高膽固醇以及其他疾病和疾病風險的基因突變。 這項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研究結果表明,利用基因組測序可以發現可能會增加幾種常見健康問題風險的變異,包括心臟病、肥胖和代謝綜
深部腦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由拉斯克獎得主Alim Louis Benabid發明的一種醫療方法,可以改善衰弱性,出現治療抗性的腦部疾病,但這種方法需要手術穿過多層組織,植入電極到大腦靶標中,這無疑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 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英國帝國
英國牛津大學人類遺傳學教授布賴恩·塞克斯接受美國廣播公司采訪時宣稱,男性獨有的Y染色體由于無法自行修復基因變異造成的損傷,正在隨著人類的發展而逐步退化,根據Y染色體逐步消亡的速度計算,他認為男性最終將難逃滅絕厄運,大約125000年后,男性也許就將從地球上滅絕,地球將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女兒國”。&n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4月25-27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主辦、國家級I類繼續教育學習班——“液相色譜-質譜技術臨床應用培訓班”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獨山廳舉辦。本次活動圍繞LC-MS/MS技術在我國臨床檢驗領域的應用,邀請了國內外著名專家教授,向學員們講授了液相色譜-質譜檢測技
來自復旦大學、東南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了Polycomb group(PcG)蛋白PHF1的一個新功能,證實其參與調控了p53介導的細胞生長阻滯和凋亡,相關論文發表在1月4日的《生物化學雜志》(JBC)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余龍(Long Yu)教授,
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ine,6mA)是一種廣泛存在于原核生物的甲基化修飾堿基,主要在宿主防御系統中起作用。最近科學家們發現,6mA在真核生物中也比較普遍,而且承擔著重要的生物學功能。 哈佛大學的施揚(Yang Shi)教授和芝加哥大學的何川(Chuan He)教授日前在
在最新一期的《自然》(Nature)雜志上,來自貝勒醫學院、德克薩斯兒童醫院和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稱,對于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尤其是脊髓小腦共濟失調1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1, SCA1)這一破壞性的遺傳疾病,治療方案也許并不一定是極端的“全有或全無”( a
光遺傳學是一項注定取得諾貝爾獎的技術。而華人科學家潘卓華(中國科大774校友)可能是光遺傳學的創始人卻被遺忘了。 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注:有人認為應翻譯成光控基因技術)被認為是數十年來神經科學的最大突破,為治愈帕金森、盲人和慢性病提供了可能。《知識分子》也曾于2016年5月7
精準醫學:從基因檢測技術應用到個體化用藥指導 第一輪通知 2016年10月10日 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龍陽路2345號) 主辦單位: 上海市生物工程學會 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協會 上海伯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慕尼黑展覽(上海)有限公司 會議簡介: 近年來,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從
基因檢測目前已經成為一些心血管疾病常規臨床管理實踐中的一部分。盡管仍未得到廣泛推廣,但基因檢測已在至少4種臨床實踐中顯示出關鍵作用,包括診斷遺傳性心臟病(如心肌病和離子通道病),診斷純合子及雜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使用氯吡格雷治療支架植入后冠心病,以及評估華法林的起始治療劑量。 診
創刊于2005年的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志日前迎來了自己的十周歲生日。該雜志在十周年之際回顧了過去發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評出了一系列最受矚目的精品文章以饗讀者。這一精品文集總共選入了三位華人學者的成果,他們分別是何川(Chuan He)教授、趙英明(Yingming Z
近日來自復旦大學、布萊根婦女醫院和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種組蛋白去甲基化調控的新機制,相關論文發表在12月20日的《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志上。 來自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的石雨江(Yujiang Geno Shi)教授和徐彥輝(Yanhui
來自復旦大學、美國梅奧臨床醫學院(Mayo Clinic College of Medicine)等處的研究人員證實,野生型的SPOP E3泛素連接酶負責破壞全長的雄激素受體(Androgen Receptor,AR),由此揭示了SPOP突變在前列腺癌發病和進展中的重要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
由哈佛醫學院、哈佛大學、Broad研究所、復旦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構建出了第一個近代人類進化動物模型,揭示出一個單突變導致了東亞人群從濃密頭發到密集汗腺等數個常見的性狀。他們還模擬了這一基因突變在整個亞洲和北美的傳播,由此推論出其最有可能出現在3萬年前,地理位置為如今中國的
2015年11月20日,2015年生命中心國際學術交流會在清華大學主樓后廳舉行,15位國際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當前生命科學領域前沿問題進行了交流探討。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其他高校的600多位師生參加了本次學術交流會。 圍繞著生命科學各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熱點問題,15位生命科學界著
地球上生存了超過70億人,每個種族的成員都起源于一個地方,然后經過成千上萬年遷移至地球上的各個地方。 然而即便是能夠追蹤我們的家族譜系至少數幾個共同的祖先,科學家們仍然無法確切地了解這些祖先是何時及如何開始產生如今這樣令人難以置信的種群多樣性的。 通過先進地分析來自世界各地的DNA,
利用一種被稱作冷凍電鏡的高分辨率成像技術,這些研究人員發現了CRISPR系統和抗CRISPR蛋白的三個重要的方面。首先,他們準確地觀察這種CRISPR監視復合物如何識別病毒遺傳物質以便發現它應當在何處發起攻擊。這種監視復合物中的蛋白像握手那樣纏繞在細菌crRNA的周圍,讓這種crRNA的特定片段暴露
引文桂冠獎,是通過對Web of Science數據庫平臺(全球最重要的學術研究與發現平臺,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藝術三大領域)中科研論文及其引文進行深入分析,對遴選出的可能摘取諾貝爾獎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所頒發的獎項。 引文桂冠獎包括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化學和經濟學這四個領域,根
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種新的機制,該機制可以解釋造成皮膚癌的默克爾細胞多瘤病毒,,可以在感染后幾十年后重新出現導致癌癥。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默克爾細胞多瘤病毒于2008年由美國癌癥協會研究教授,病理學杰出教授Yuan Chang博士和美國癌癥協會研究教授、微生物學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