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科技獎(2016)頒獎大會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83項醫學科研成果和1位獲獎人榮獲2016年中華醫學科技獎,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25項、三等獎47項,另有衛生管理獎2項和醫學科普獎1項。 據悉,“強直性脊柱炎的綜合外科治療及嚴重脊柱畸形的截骨矯形技術創新”等8個項目獲一等獎;“基于宏基因組學的新型病原體組合篩查鑒定實用技術體系及應用”等25個項目獲二等獎;“清熱解毒中藥救治重癥腦梗死的理論創新與應用”等47個項目獲三等獎;“中國兒科超說明書用藥證據現狀與應對策略的循證研究”等2個項目獲衛生管理獎;“圖說災難逃生自救叢書”項目獲醫學科普獎。 2016年中華醫學科技獎衛生政策獎授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謝麗娟同志。中華醫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院士宣讀頒獎詞。20世紀90年代,謝麗娟在擔任上海市副市長期間,策劃并推動依靠社會力量設立公益性的上海市少兒住院互助基金。基金設立2......閱讀全文
中華醫學會關于2018年中華醫學科技獎獎勵的決定醫會科評發[2018]172號各有關單位: 根據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科技獎管理辦法》(醫會科評發[2018]20號)規定,經中華醫學科技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和中華醫學會第25屆理事會第14次常務理事會會議審議確認,中華醫學會決定,授予“毀損性創面修復重建
其中一等獎9項,二等獎24項,三等獎47項 新春逢盛會,杏林吐芳蕊。全國醫療衛生行業的最高科技獎——中華醫學科技獎評審結果2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揭曉。 在由中華醫學會主辦、揚子江藥業集團協辦的中華醫學科技獎(2007)頒獎大會上,80項研究成果獲一、二、三等獎。 中華醫學
83項醫學成果獲獎;首次頒發“衛生管理獎”和“醫學科普獎” 1月24日,由中華醫學會主辦的2009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頒獎典禮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83項醫學科技成果獲此大獎,同時首次頒發了“衛生管理獎”和“醫學科普獎”。 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細胞、器官衰老的分子機制研究
中華醫學科技獎(2017)頒獎大會26日在北京召開,聚焦醫學科技發展,激勵醫學人才創新,促進醫學科技成果轉化。 中華醫學科技獎是我國醫藥衛生行業最權威的獎項之一,自2001年設立以來,共評選出尖端醫學科研成果1369項。2017年,中華醫學科技獎采取限額推薦方式,按照《中華醫學科技獎獎勵條例》
由中華醫學會主辦、揚子江藥業集團協辦的中華醫學科技獎(2015)頒獎大會30日在京召開,共有83項醫學科研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7項,二等獎27項,三等獎45項,另有衛生管理獎和醫學科普獎各2項。 作為我國醫藥衛生行業最權威的獎項,中華醫學科技獎自2001年設立以來,共評選出獲獎尖端醫學科研成果
我國醫藥衛生行業最高科技獎——中華醫學科技獎2014頒獎大會暨第一屆樹蘭醫學獎頒獎儀式今日在江蘇泰州舉行,本次大會由中華醫學會、樹森·蘭娟院士人才基金主辦。 大會對85項醫學科研成果進行了授獎,評出一等獎8項、二等獎25項、三等獎47項、國際合作獎1項、衛生管理獎2項、醫學科普獎2項,另有1人
1月30日,由中華醫學會主辦,揚子江藥業集團協辦的中華醫學科技獎(2015)頒獎大會在京召開,共有83項醫學科研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7項、二等獎27項、三等獎45項,另有衛生管理獎和醫學科普獎各兩項。 作為我國醫藥衛生行業最權威的獎項,中華醫學科技獎自2001年設立以來,已評選出獲獎尖端醫學
中華醫學科技獎(2012年)獲獎項目1月27日在京揭曉,共有85項醫學科研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25項,三等獎47項,另有2項獲衛生管理獎、2項獲醫學科普獎,1人獲衛生政策獎。 本屆中華醫學科技獎首次設立衛生政策獎,該獎項頒發給李劍閣,他深入研究農民醫療問題、創造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醫學院,中山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patial 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 and temporal clonal evolution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1月7日,獲得2010至2011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頒獎一等獎的代表展示獲獎證書。 全國醫藥衛生行業最高科技獎項——“中華醫學科技獎(2010-2011年)”1月7日在北京揭曉,共有166項醫學科研成果獲得這一殊榮。 其中,“膠質瘤血管生成的細胞與分子機制研究”等15個項目獲得一等
附:shRNA 體內表達shRNA(短發夾RNA)的設計 1.克隆到shRNA表達載體中的shRNA包括兩個短反向重復序列,中間由一莖環(loop)序列分隔的,組成發夾結構,由polⅢ啟動子控制。隨后在連上5-6個T作為RNA聚合酶Ⅲ的轉錄終止子。 2.兩個互補的寡核苷酸兩端須帶有限制
1月8日,由中華醫學會主辦、揚子江藥業集團協辦的中華醫學科技獎(2013)頒獎大會在京舉行,86項醫學科研成果獲醫藥衛生行業最高獎殊榮。 “脾窩異位輔助性肝移植和多器官聯合移植關鍵技術的建立及應用”等8個項目獲一等獎(詳細報道請見今日第2版)。其中,有3項涉及腫瘤防治,約占一等獎總數的37
據悉:根據國際食品科學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AFoST)近日公布的消息,我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重點實驗室主任,WHO食品污染監測合作中心(中國)主任吳永寧研究員當選該院院士(Fellow)。
生物通報道: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臟外科陳會文研究團隊發表了最新多中心臨床研究成果,這一研究有助于TAPVC術前精確診斷和術中手術規劃。據檢索,該研究是中國先心病外科首次在該期刊上發表的有關復雜先天性心臟病多中心臨床研究。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心血管領域權威期刊Circul
陳竺教授在國際著名刊物如《PNAS》、《BMBOJ》、《J Exp Med》、《JCI》、《Blood》、《Am J Hum Genet》、《Oncogene》、《Leukemia》等以及國內核心刊物發表論文200多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1993年三等獎、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度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川大華西第四醫院院長,我國著名生物統計學家李曉松教授因病于7月4日下午14:55去世,享年56歲。 李曉松教授出生于重慶市人,先后畢業于重慶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和獲華西醫科大博士學位。曾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學習。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
第14屆亞太生物安全協會年會于2019年9月19日在孟加拉國首府達卡市隆重召開。本次大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黨委書記武桂珍研究員當選亞太生物安全協會新一屆主席,成為首位當選該職位的中國專家。 亞太生物安全協會(A-PBA)成立于2005年,是唯一一個專門涵蓋亞洲太平洋地區及
曾毅(1929年— ) 曾毅,廣東揭西人。1952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1956~1960年,從事脊髓灰質炎病毒,減毒性疫苗免疫,腸道病毒、麻疹病毒的研究。1960年起從事腫瘤病毒研究。從1973年開始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并獲得衛生部的試劑生產證。在
早在公元三世紀以前,我國古代醫學還只是認識到該病可能是一種極為嚴重的慢性傳染病,“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于死,死后復轉旁人,乃至滅門”。8月25日,北京日報從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附屬醫院(原309醫院)全軍結核病研究所吳雪瓊課題組了解到,這項歷經10年研制出的結核
近日,國際頂級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的一篇綜述中,也重點講述了干細胞在心臟疾病治療上的應用。在clinicaltrials.gov上,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關于干細胞尤其是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心臟疾病的臨床實驗,多達614項。國際頂級期刊權威綜述:干細胞正在這些疾病治療上發揮作用! 1.干細
2015年12月15日上午8:30,正值中華醫學會成立百年之際,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五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國際會議舉行,會議選舉產生了第二十五屆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常務理事。名單如下:新一屆中華醫學會會長 馬曉偉 新任中華醫學會會長馬曉偉介紹 根據中華醫學會官方網站的公示:當選新一屆中華醫學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馬駿教授團隊在鼻咽癌分子標記物研究方面獲得重要進展,在世界范圍內首次報道了一組mRNA分子標簽有效預測局部晚期鼻咽癌轉移,相關研究成果在2018年2月7日在線發表于國際頂級腫瘤學專業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最新IF 33.9)。 鼻咽癌是我國常見的頭
從蘇州大學獲悉,該校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沈振亞教授團隊完成的《干細胞治療心血管疾病臨床轉化的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2017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其技術方案取得了中華醫學會干細胞治療心臟疾病專家的共識,成為國內干細胞應用于臨床治療心臟疾病的“金標準”。圖片來源網絡 我國目前有冠心病患者
據新華社電 長期以來,難治性眼底病是全球不可逆性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日在北京召開的2017年中華醫學科技獎頒獎大會上,“難治性眼底病的發病機理與臨床系列研究”項目榮獲一等獎,它實現了“安全微創治療”的突破,相關成果已應用于臨床推廣。 難治性眼底病是由衰老、炎癥、糖尿病等因素引起的眼底血管
現存聾人2004萬,占殘疾人總數的24.16%,占全國人口的1.58%。其中7歲以下聾兒80萬,并以每年新增3萬聾兒的速度在增長……如此之多不得不生活在無聲世界的不幸者,構成了中國聽力殘疾人口的驚人規模。 剛剛率領同事摘得2007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的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
在不久前結束的世界華人神經外科醫師學術大會上,2010年度 “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年度獎”揭曉,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安民教授獲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學術成就獎。 據悉,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學術成就獎是表彰我國神經外科醫師的最高獎項,每年度只有兩名醫生入選。 李
哈爾濱醫科大學科研人員在對三氧化二砷藥用機理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研創出“亞砷酸持續緩慢靜脈輸注法”治療白血病,取得了良好效果。相關研究項目日前在2013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評審中獲得一等獎。 三氧化二砷可有效醫治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但砷劑也存在較大的毒副作用,可產生心血管系統毒性,亦能引
趙明輝:“杰青”應該更年輕 國家對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往往在他們的科研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會讓科研人員的心氣更高、干勁更足。 5年的臨床醫生,5年的留英博士,回國5年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再5年后獲得國家杰出科學青年基金的支持。這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腎內科主任趙明輝的科研及工作經
日前在南京舉行的2015年O型臂高峰論壇上獲悉,目前,O型臂3D術中影像導航技術已經在南京鼓樓醫院應用兩年,這種精確外科手術的輔助工具幫助醫生隨時調整手術規劃,降低脊柱等復雜外科手術的病患風險和并發癥發生率,是目前最先進的精確外科手術輔助手段。 南京鼓樓醫院脊柱外科2012年引進3D立體影像
2015年5月26日,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強調實現新形勢下的軍事變革,在每個崗位上要體現“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這是當前每位軍人需要思考的命題。第三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宗兆文教授作為一名普通的創傷醫師,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既能默默奉獻,又能從軍隊實戰需求出發,爭做新時代的合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