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起,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和其他官員們將在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會議,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后的后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后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毫無疑問,對地球今后的氣候變化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是一次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的會議。會議將在現代化的Bella中心舉行,為期兩周。聯合國氣候會議一年召開一次,其前身為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地球峰會,地球峰會的目的是協調應對氣候變化而采取的國際行動。
會議宗旨及預期目標
官員們將達成一個新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協議,并以此作為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結束后的后續方案。根據UNFCCC秘書長德波爾的表述,在此次會議上,國際社會需就以下四點達成協議:
1.工業化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額是多少?
2.像中國、印度這樣的主要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3.如何資助發展中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4.如何管理這筆資金?
會議背景
氣候變化是我們這一兩代人面臨的最嚴峻、深遠的挑戰之一。科學家預測,隨著溫室效應不斷加劇,到本世紀末全球升溫范圍將在1.1~6.4度之間。更加令人震驚的是,從最新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速度來看,地球氣候已經開始朝著6~7℃嚴酷升溫發展,大大超出2℃的地球生態警戒線,幾乎宣告了生態系統的死刑,世界處在毀滅性的氣候混亂狀態邊緣。
過去一百多年來的工業文明,使得人類擁有影響氣候、人為加速地球升溫的破壞力。要阻止最可怕的暖化災難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唯一的途徑是全人類攜手采取最堅決的行動。
人類的底線是要把全球升溫控制在2℃甚至更低,一旦超過2℃全球變暖就會無法控制的繼續,那時候即使人類想采取補救措施也沒有機會了。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上升的趨勢必須在2015年前得到扭轉,這意味著從現在起留給我們拯救地球的時間只有6年!
與此同時,最可能受到風暴、熱浪、洪水和作物歉收等災害的貧困國家和地區應當盡快得到支援。別的地區則需要在氣候災難到來前未雨綢繆。要實現這些事關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緊迫任務,需要有一個所有國家認可和參與的國際協議來劃分責任,促進合作,這是人類攜手對抗變暖的至關重要的平臺。
達成一個公平、及時、有效、科學、著眼長遠的保護地球氣候法律協議,這就是聯合國氣候談判的使命。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京都議定書》2005年生效,是歷史上第一個給成員國分配了強制性減排指標的國際法律文件。在這份文件中,發達國家承諾到2012平均在1990水平上減少5%。2012年后《京都議定書》的第一承諾期結束,但對抗變暖的努力需要繼續貫徹并大大加強,因此關于 2012年后的減排指標談判要求盡快得出結果。在2007年底的印尼巴厘島氣候大會上,各國同意啟動一個為期兩年的談判計劃,旨在到2009年底的丹麥哥本哈根大會上達成這個新的氣候協議。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困境與挑戰
第一題是減排目標。算上新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上個月公布的25%日本減排目標,發達國家的中期減排目標還是遠遠達不到聯合國委員會到202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25%-40%的要求。這其中,還有些發達國家的目標是有前提條件的。也就是說,最后實際的承諾可能更低。而美國參議院要是通不過其國內立法,再低的美國目標也可能落實不了。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率先大幅度減排,認為這是發達國家有責任也有能力做到的。
第二題是資金。鑒于發達國家對氣候問題所應負的歷史責任,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提供資金,來幫助其適應氣候變化并減緩氣候變化。對于發達國家來說,出錢給最貧窮的國家來適應氣候變化的災難性后果似乎還好商量,但出錢給發展中大國來發展清潔技術和低碳經濟就困難了。截至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只愿意泛泛的談一下氣候資金的規模,但卻不愿意商量資金的來源。關于錢到底是由發達國家政府來出,還是由國際碳市場來籌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甚至連發達國家之間也達不成共識。
第三題是協議的法律性質。《京都議定書》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全球行動的第一步,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多邊協議,具有法律效力。美國于2001年撤出了《京都議定書》,現在正努力說服大家也放棄“京都”。美國希望在哥本哈根達成一個自下而上的松散協議,各國只就政治意愿達成共識,然后各自決定如何出臺其國內減排計劃。歐洲看著美國的消極態度,還有一個接一個的國家沒法完成其《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第一階段減排目標,也開始在這個問題上動搖。另一邊,發展中國家認為,如果不能達成一個類似《京都議定書》這樣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發達國家2020年的中期目標不可能兌現,資金和技術支持更沒有指望。
第四題是測量機制。發達國家要求所有國家都能定期提供詳細的減排成果清單,并要求減排行動符合統一的可匯報、可測量、可核實的標準。美國認為,像中國、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已經是排放大戶,如果沒有統一的測量機制,沒有辦法相信這些國家自己的測量標準。而發展中國家堅持認為,發達國家的減排應該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只有收到發達國家資金、技術支持的那部分減排才有義務被核實。
當地時間1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第一資本體育館內簽署一系列行政令,其中包括美國將退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特朗普撤銷近80項拜登政府的行政命令,實施聯邦法規凍結以控制官僚體系、......
“在這個從氣候變化到公共衛生危機等方面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戰的時代,科學在尋找可持續解決方案方面的作用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要。”12月5日,2024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開幕,聯合國教育、科......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
10月14日,“2024年國際光化學技術與產業大會”閉幕式在武漢舉行。諾貝爾獎獲得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教授BenjaminList,中國科學院院士涂永強,華中師范大學化學學院院長,武漢光化......
中新網西安9月27日電(記者阿琳娜)記者27日從西北大學獲悉,該校城市與環境學院徐國保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自然》)發表了長文“JetstreamcontrolsonEuro......
9月20日,2024第十二屆中國北京國際魔術大會暨世界大學生魔術交流大會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沙河校區)開幕,來自德國、美國、阿根廷、中國等國家,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魔術師齊聚昌平,為觀眾呈現一場世界級的......
始新世-漸新世氣候轉折期是一次全球快速變冷事件。這次事件是現代冰室氣候的開端,受到構造活動、海陸位置與古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而陸地生態系統對這一事件的響應具有空間異質性。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谷歌研究公司的StephanHoyer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個機器學習模型,能進行準確的天氣預測和氣候模擬。該模型名為NeuralGCM,能超越部分現有天氣和氣候預測模型,有望比傳統模型節省大量算力。相關研......
·氣候變化本身并不直接導致肺癌,但會加劇空氣污染,而長期暴露在空氣質量差的環境中是患肺癌的已知危險因素。極端天氣可能導致肺癌治療延誤,對藥物藥代動力學造成挑戰,導致放射中斷,沖擊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導......
6月28日,第十次金磚國家環境部長會議在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舉行。會議以“金磚十國新格局下擴大務實合作的前景”為主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席會議、致開幕辭并作主題發言。會議由俄羅斯自然資源和生態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