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全球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變化:過去的變化和未來預估。右側樣條為2081-2100年預估值。(下圖)新的海洋熱含量估計(藍色)比IPCC-AR5中的五個估計(灰色)顯示出更強的同期海洋變暖速率。氣候模型的同期模擬結果(黃綠色)和新的觀測估計一致。 海洋變暖是全球變暖的一個核心和基本指標。海洋是否變暖、如何變暖?不論是公眾還是科學家,對此爭議的焦點仍在于海洋觀測數據的不確定性。 1月10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成里京聯合美國圣-托馬斯大學J. Abraham、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Z. Hausfather和美國大氣研究中心K. Trenberth在《科學》上撰寫論文,再次回答海洋變暖研究領域的重要問題:海洋在過去60年加速變暖,且變暖將在本世紀持續。 海洋變暖的爭議 地球系統能量增加表現為全球氣溫升高、海洋增溫、冰川融化等。由于海水比熱容較大,海洋累積了全球變暖的主要信號:90%的全球變暖能量儲存在海洋......閱讀全文
溫室氣體排放把更多的熱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變暖。那么,儲存了逾九成能量的海洋變暖了多少?變暖的速度有多快? 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主要大洋在加速吸收熱量,顯示出更快的變暖速度,700米以下的海洋表現出顯著的變暖。 海洋變暖了多少——更快的全球海洋變
由于全球變暖,北極斯瓦爾巴特群島,海冰銳減,一只北極熊母親和她的兩只6個月大的幼崽跨越60英里,游回到了海岸。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記者1月18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通過海洋分析數據顯示:2017年是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熱的一年。 分析結果顯示,2017年全球上層2
方修琦 1962年生,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環境演變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之課題 “暖期氣候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人類適應研究”。出版有《全球變化》、《中國碳排放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地理
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S. Levitus于2000年在《科學》(Science)撰文正式發布第一條全球上層海洋熱含量變化時間序列,發現20世紀下半頁全球海洋次表層升溫的現象以來,全球海洋到底變暖了多少,一直是一個爭議不斷的問題。2013年發布的國際政府間氣候變化第五期評估
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是無可置疑的權威結論,還是一個缺乏科學依據的謊言?為什么這一研究難度極大的復雜科學問題,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結論全是不利的結果,而NIPCC一方則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學的結論會是這樣嗎? 近年來有關溫室氣體,特別是CO2使全球氣候變暖并將導致災難性后果的理論,
來自11個國內外機構的14名科學家聯合發布的最新海洋觀測數據顯示,繼2017、2018年海洋創紀錄變暖之后,2019年海洋升溫又創新高: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時,過去五年是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五年、過去十年是最暖的十年。 發表在Advances in Atmosp
5月29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呂厚遠研究員學科組與國內同行合作完成的關于末次冰消期東亞海洋、陸地氣候轉暖不同步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2萬年來,全球氣候從寒冷的冰期向溫暖的間冰期變暖過程中,在東亞地區,海洋變暖超前陸地氣候變暖約3~
3月10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旗下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成里京(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朱江與美國科學家合作的研究成果《改進的歷史(1960-2015)海洋熱含量變化估計》(Improved estima
1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全球13個研究單位的20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布了國際上第一份涵蓋2020整年的全球海洋環境(溫鹽)變化研究報告。報告指出,2020年海洋升溫持續,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海洋“咸變咸,淡變淡”的鹽度變化態勢加劇,海水垂向
16位科學家共同發表文章對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一說提出質疑。 以下這篇文章由文末所列的16位科學家共同署名: 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或許是當代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的政治候選人都必須考慮的問題。有這樣一種被人反復提及的說法:幾乎所有科學家都要求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阻止全球變暖。但政治候選人
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基于全球海洋觀測數據,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記者從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了解到,由其共建單位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全球13個研究單位20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大氣科學進展》以新聞/觀點的形式發布了國際第一份涵蓋2020年整年的全球海洋環
多個國內外機構聯合發布的最新海洋觀測數據顯示,2018年海洋升溫又創新高: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2018年全球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比1981-2010年的平均狀態高了19.67×1022焦耳,比歷史第二高的年份2017年高出0.91×1022焦耳——相當于中國2017年全
今年冬天格外冷。在剛剛過去的“霸王級”寒潮中,全國降溫8℃以上的面積達250萬平方公里,降幅12℃以上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北京、河北、山東多地氣象觀測站最低氣溫突破或達到建站以來的歷史極值。 “不是說全球變暖嗎,怎么今年還這么冷?”很多民眾不解。 “殊不知,我們現在
氣候無疑是2009年的重要“標簽”之一。雖然去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 候變化大會沒能達成一個新的國際減排協議以接替將于2012年“壽終正寢”的《京都議定書》,但它確實成功地將全球的關注目光聚焦到全球變暖這一議題上。 再加上去年年底常年干旱少雨的沙特遭受特大暴雨襲擊;英國北
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氣溫創歷史新高。全球平均氣溫為14.6攝氏度,比20世紀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攝氏度。 即便如此,近十幾年平均氣溫走平、西歐北美寒冬等“事實”正成為質疑全球氣候變暖的理由。 就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期舉行的“楊鐘健—裴文中”學術講壇上,中國科學院
全球氣候變化與人類共同體的命運息息相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通過海洋分析數據顯示,2017年是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熱的一年。那么,這樣的結果是如何得出的?這對人類而言又意味著什么?記者日前專訪了該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成里京。 記者:公眾對氣候變化最
機動車尾氣已成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這是南京市區道路上擁堵的機動車。“低碳”成為2010中國科博會的主題 氣候是不是真的在持續變暖?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對近百年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到底哪個大?氣候變暖對人類究竟有利還是有害?利用氣候模式預測未來氣候的可信度有多大…… 這些有關氣候變
據英國《衛報》近日報道,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最新公布的上層海洋(0-2000米)熱含量曲線圖顯示,2014年全球海洋繼續變暖。 人類活動引發了氣候變化,但是仍有許多人否認這一事實,且他們宣稱2014年并不會是太熱的一年。但是近期一系列地表氣溫報告卻給了他們當頭一棒——2014的平均氣溫已
9月18日-25日,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氣候變率及可預測性研究計劃(CLIVAR)開放科學大會將在中國青島召開,會議由WCRP的氣候與海洋核心項目CLIVAR組織,將聚集全世界超過600名科學家參與其中。 此次CLIVAR開放科學大會的目標是:促進對大氣-海洋耦合系統的動力學、相互作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宇航宇(NASA)公布的最新衛星檢測數據顯示,從2003年至今的5年時間里,由于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北極格陵蘭島、南極洲以及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共有約2萬億噸冰川融化。更加糟糕的是,這一融化趨勢截至目前沒有任何變緩的跡象。 5年融化2萬億
來自格陵蘭島的融水,就像東海岸的這座冰山,曾經擾亂了大西洋的“傳送帶”。圖片來源:IMAGEBROKER/ALAMY STOCK PHOTO 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世界各地的海洋平均溫度已上升1°C。近日,兩項研究分別探討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大西洋洋流和海洋生物的影響。 3月27日,
變暖論 8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會俄羅斯分會在其網站上發布文章稱,目前仍在肆虐的大火可能會加劇全球變暖。 毫無疑問,這是全球變暖論的堅定支持者。全球變暖論者認為,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全球變暖的元兇,而且也有證據表明,全球正在變暖。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最近公
據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發布的《年度氣候狀況聲明》指出,2013年干旱、熱浪、洪水和熱帶氣旋給全球各地造成了生命和財產損失。該聲明證實,2013年與2007年并列為有記錄以來第六最暖年份,且全球變暖的長期趨勢仍在持續。該聲明盤點了全球不同區域和國家的氣溫狀況和極端事件,并提供了冰蓋、海洋變暖
研究揭示氣候變暖產生的影響比之前預計得大。圖片來源:細胞出版集團 南冰洋海床變暖1℃~2℃,會對整個海洋產生巨大影響。這個被研究人員稱為“迄今為止最現實的海洋變暖實驗”的研究顯示,未來全球變暖產生的影響可能遠超人們預期。相關論文近日刊登于《當代生物學》期刊。 “我非常驚訝。”英國南極考察局和
1月30日拍攝的極寒天氣中的芝加哥。1月28日,在美國威斯康星州阿普爾頓,一對父子清理積雪。 核心閱讀 從1月28日開始,來自北極的一股強大寒流席卷美國中西部地區。連日來,全美有22個州出現零下18攝氏度以下低溫,受影響人口超過1.4億。分析認為,美國近期遭遇寒潮,不代表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中止或
《自然》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升溫幅度將超出預計的“紅線”。專家表示,升溫4攝氏度,是在人類不減排溫室氣體前提下的一種可能性,但我們并不需要因此盲目恐慌。 英國《自然》雜志2013年12月31日在線刊登的一項研究報告說,最新氣候變化預測模型顯示,如果人類不立即減少溫室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3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多位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權威科學家近日宣稱,英國近期異常嚴寒的天氣僅僅是全球氣候變冷趨勢的開端。這一說法將是對多年來一直被熱炒的全球氣候變暖理論的一個巨大挑戰。 科學家們認為,現在全球氣候已經進入了一個“寒冷模式”,全球性氣溫將呈現
研究人員在日前舉辦的美國地球物理學會上報告稱,被稱為“小冰河期”的全球變冷趨勢在幾個世紀前結束,但它一直存在于太平洋最深處。更重要的是,這一海洋學的時間膠囊或許能幫助減弱當前由人類驅動的變暖。 海洋是一個巨大的熱量儲存庫,吸收了約90%的人類所致氣候變化產生的變暖。不過,這種熱量并未均勻、迅速
南冰洋海床變暖1~2°C,會對整個海洋產生巨大影響。這個被研究人員稱為“迄今為止最現實的海洋變暖實驗”的研究顯示,未來全球變暖產生的影響可能遠超人們預期。相關論文近日刊登于《當代生物學》期刊。 “我非常驚訝。”英國南極考察局和史密森尼環境研究中心的Gail Ashton說,“我沒有想到,南極
全球變暖又添佐證。美國《科學·進展》雜志日前在線發表的一項中美科學家聯合開展的研究成果顯示,全球氣候變暖速度比此前預估的要快13%。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副研究員成里京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溫室氣體不斷排放使地球系統“困住”了更多的熱量,直接驅動了全球變暖。這些能量90%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