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1-14 13:10 原文鏈接: 2021撤稿盤點:十年灌水無人問,一朝撤稿天下知

      知名學術媒體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近日回顧了2021年重大的撤稿事件,長期造假、惡意灌水、反科學等等現象不一而足。這更豐富了我們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認識。而撤稿本身作為學術圈的自凈化手段,甚至也難逃厄運,被某些群體或企業利用起來干預學術進程。這也讓我們更深刻的認識到撤稿制度是如何在學術圈發揮作用的。知社現將此撤稿盤點編譯如下。

      2021年度十大撤稿盤點

      01 最強粉絲行為:我在期刊寫同人

      馬耳他的兒科心臟病專家Victor Grech是星際迷航系列影視作品的狂熱粉絲。他癡迷于對星際迷航的劇情設定鉆研推敲,更將自己治學的才智運用到了這份狂熱之中。迄今為止,他在一本名叫《人類早期發育(Early Human Development)》 的期刊上發表了113篇論文。該刊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婦產科和兒科,但Grech在該刊發表的許多論文都與上述領域風馬牛不相及。據統計,他發表的文章中有19篇是在討論《星際迷航》,諸如:星際迷航中虛構的護士角色;星際迷航中的醫生之不仁不義的外星醫護人員;星際迷航中的醫生之對未來醫生面貌變化的思考;星際迷航中的醫學納米技術……這些文章大多被歸類在期刊的"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BPG)"類別。

      如果不是牛津大學的學生Hampton Gaddy發現了不對勁,恐怕這本兒科雜志會在“星際迷航同人本”的道路上越走越遠。2020年底,Gaddy致信該刊編輯部,指責Grech發表的論文中存在“大量不專業文章”。該刊編輯部回應稱,這個系列本來的理念是要發表一些讀者通常不會接觸但會覺得有趣的話題,但以后不會發表這樣的文章了。目前,Grech在該刊發表的論文被撤下二十幾篇。

      02 撤稿拖字訣:撤了,但沒完全撤

      Hari Koul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的明星學者,主攻泌尿外科與癌癥研究。2015年,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得出調查結論,認為其前雇員Koul需要修正或撤回其發表的9篇論文,理由是他們懷疑論文提供的圖片存在問題。但校方的通告至今已經發布六年,這些論文大多沒有撤下的跡象。一些相關期刊回應稱,“沒聽說過這項調查結果”。Retraction Watch后續報道了這個“撤稿拖延”事件后,期刊《泌尿外科(Journal of Urology)》才撤下了Koul的3篇論文。

      在這段時間里,Koul的工作幾經變動。他離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后,前往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健康科學中心 (LSU HSC),后又前往LSU HSC新奧爾良分校任職。當地媒體也報道了Retraction Watch提及的指控,LSU HSC新奧爾良分校回應正在調查,而Koul則辭去了他在該機構系主任的職務。據悉,Koul在2021年還有兩篇文章遭到撤稿,一篇2010年發表于Molecular Cancer,一篇2009年發表于Cancer Letters,兩篇文章的撤稿理由均是圖片造假等問題。

      03 “新冠疫苗每拯救3人就會殺死2人”

      2021年6月,期刊《疫苗(Vaccine)》發表的一項研究稱:新冠疫苗每預防一次死亡,就會因嚴重副作用抹去兩條生命。這篇文章幾乎引起了科學界的公憤。論文發表后《疫苗》編輯委員會有兩名成員立即辭職,分別是病毒學家Florian Krammer和免疫學家Katie Ewer。Krammer給編輯留言說,“我昨天才知道并讀了這篇論文,我已致信編輯部,指出了這篇論文存在的問題,順便辭去了本刊編委會成員的職務。”

      該論文作者為Harald Walach,其維基百科頁面介紹他為“超心理學家和替代醫學的倡導者”。超心理學的界定比較復雜,曾經火熱一時的人體特異功能研究就被視作該領域的研究范疇。而替代醫學則是長期獨立于現代醫學之外。事件發酵后,《疫苗》很快撤下了該論文。但爭論并未停止,與此同時,為應對爭議,瓦拉赫在波蘭的機構終止了他的職位,Walach的團隊對該論文的分析進行了辯護,稱數據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分析是正確的。

      04 生態學大佬塌房:多年造假一朝垮

      Jonathan Pruitt是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著名行為生態學家,他對蜘蛛的社交、行為模式的研究一度是權威性的,被許多論文所引用。Pruitt度過了一個艱難的2021年,原因是科學家們開始質疑所提供的數據的有效性。隨后而來的是科學家們發起的“地毯式審查”,于是Pruitt在一年里慘遭撤回十幾篇。有人專門在谷歌創建了共享表格,方便大家一起檢查 Pruitt 的數據問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行為生態學家Noa Pinter-Wollman,曾與Pruitt合著論文20篇,隨后也自查出8篇論文,認為需要撤回。她表示:“這對我來說是個悲劇。我失去了一個值得信賴的合作者。”

      2021年11月12日,田納西大學撤銷了普魯特的博士論文;11月16日,麥克馬斯特大學結束了對普魯特的調查,在沒有公布調查結果的情況下,“限制其從事任何教學和研究工作,包括獲得任何研究資金”。同年12月1日,著名的“加拿大150位首席研究者”(Canada 150 Research Chairs)項目將普魯特除名。

      05 保健品巨頭威脅期刊撤下不利論文

      在科學界都把撤稿措施視作學術界的自凈化手段的時候,也有人利用這一方式干預著科學家們的研究自由。印度消化科醫生Cyriac Abby Philips在《臨床和實驗肝病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epatology)》發表論文,指出知名保健品集團康寶萊(Herbalife)在印度出售的產品中含有重金屬、有毒化合物、細菌污染物和精神藥物,可能致使患者出現致命性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研究報告了一名印度婦女的死亡案例,該婦女服用康寶萊減肥產品2個月后出現了黃疸癥狀,她隨后被醫院診斷為肝壞死,最終在等待肝移植的過程中死亡。

      Philips的論文發表后。康寶萊向期刊施壓,期刊最終決定以“法律原因”撤回這項研究,并發表了撤稿通知。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該通知后來又神不知鬼不覺地被更改成了“文章的基礎數據的處理方法、分析和解釋都有不足”,指出研究結論并不可靠。憤怒的Philips稱這一說法“高度誹謗”, 警告要起訴出版商和雜志社。期刊無奈再次更改撤稿通知,沿用了最初的“法律原因”的說法。出版倫理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的準則要求,撤稿文章的原始版本應可見,只是需要標注出撤稿狀態。但此論文目前已經被期刊方完全刪除。

      06 光速撤稿,麻利認錯,一氣呵成

      一篇論文即便存在問題,從發現問題到質疑、舉證,也都需要相當的時間,所以撤稿通常都發生在論文發表的數年之后。但也有一些極其“短命”的論文,它們被撤告的速度令人咋舌。2021年11月,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某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上發表論文,聲稱女性科學家在男性導師的指導下會獲取更好的表現。該論文發表僅僅一個月后,就在鋪天蓋地的罵聲里被“下了架”。和本期盤點的二號選手的待遇可謂天壤之別。

      一位統計學家在推特上諷刺道:“這篇論文并沒有告訴我們多少“性別對研究指導的影響”,但它確實告訴我們,統計學界需要更好地教會科學家什么是關聯性、什么因果關系。”作者們懇切地承認了錯誤,他們表示擁護期刊的決定,并沉痛地感到“非常遺憾,我們的研究的發表既給個人帶來了痛苦,又在科學界群體中引發了如此深刻的反應。”

      07 伊維菌素惹爭議,相關新冠治療方案被撤

      威斯康星大學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的Pierre Kory于2020 年 5 月向國會作證稱:MATH+療法(一種包括甲基強的松龍、抗壞血酸、硫胺素、肝素和聯合干預的重癥監護方案) 與其他方案相比,降低了新冠肺炎75%的致死風險。同年12月,Kory和同事在《重癥監護醫學雜志(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上發表了一篇關于MATH+ 的論文,并且在方案中添加了有爭議的藥物伊維菌素。這引發了科學界的質疑,有人認為MATH+ 的有效性被夸大了。2021年11 月,該期刊撤回了Kory的論文,理由是分析中的一處數據不準確。

      伊維菌素與青蒿素同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一種抵御蛔蟲感染的重要抗生素藥物。貧窮地區對該藥物有著更多的依賴,據悉,全球每年大約有2.5億人服用伊維菌素,以抵抗盤尾絲蟲病和淋巴絲蟲病。同時,伊維菌素也被廣泛用作驅蟲獸藥。此前有媒體盛傳伊維菌素是抗新冠神藥,因此有許多人私下服用。

      08 “最快接收新冠論文”再審結果:保留!

      德國頂級病毒學家Christian Drosten在2020年1月投出一篇文章,報告實時RT-PCR(實時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技術能有效檢測新冠病毒。該論文僅一天就被錄用,刷新了紀錄。不過一直有人質疑RT-PCR技術的有效性,并且連帶指責與該技術相關的公共政策,反對封鎖隔離等措施。2020年底,《歐洲監測(Eurosurveillance)》回應了這項質疑,決定對這篇文章進行再次審查。2021年2月4日,該刊物編輯發表聲明稱,論文將會保留,“未達到撤稿標準”。

      09 伊維菌素支持者:數據雖假,結論有效

      雖然目前并無任何強有力的證據證明伊維菌素可以防治新冠。但伊維菌素仍然擁有許多支持者。2021年5月,一項發表在《病毒(Viruses)》的研究表明,這項隨機對照試驗聲稱,單劑量(根據體重計算)的伊維菌素足以“減輕患者癥狀、降低病毒載量和減少患者住院率”。

      2021年10月6日,BBC披露該論文所謂的患者信息相當一部分都是復制粘貼的,甚至有些患者根本就不存在,是編造出來的。BBC報道僅20天后,《病毒》就撤回了這篇論文。論文作者、黎巴嫩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Ali Samaha最終承認,他們“混淆了部分數據”,但仍堅持結論有效。而在2021年11 月的一篇聲援伊維菌素新冠療效的文章里,該論文的研究仍然被作為有力證據羅列在上面,直至本盤點作出之時也未改正。

      10 撤稿44篇,灌水論文灌出學界泥石流

      最后一條,被Retraction Watch稱為“年度最佳”。之所以獲得這項殊榮首先是因為其數量的巨大。2021年9月28日,沙特地質學會期刊《阿拉伯地球科學(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含3個專題合集)發布了編輯部關切,對于多達400篇文章進行了標記,指出這些文章存在操縱同行評審的不端行為。更為遺憾的是這些論文絕大部分都是由中國學者參與。2021年11月3日,《阿拉伯地球科學》撤回了其中44篇文章,牽涉一眾高校,甚至包括一些知名院校也赫然在列。

      獲得殊榮的原因之二在于其性質的出格,這些文章甚至不屑于圍繞某個結論造假,而是天馬行空的灌水,灌水灌到什么地步呢?看一下他們的標題就知道了:

      基于分布式環境的黃土滑坡監測預警與體能訓練效果計算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loess landslide based on distributed environment and effectiveness calculation of physical training(河南南陽理工學院)

      基于神經網絡的城市降雨趨勢估計與青少年焦慮管理

      Neural network–based urban rainfall trend estimation and adolescent anxiety management(九江學院)

      沿海地區降雨特征及面向物聯網的智能圖書館圖書推送系統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infall in coastal areas and the intelligent library book push system oriented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淄博職業學院)

      這些文章最初被PubPeer的評論者和一組致力于揭露無意義論文的工作人員察覺。有讀者指出這些論文“似乎完全是胡言亂語”,而Retraction Watch則稱它們是“喝高了的研究生在玩填字游戲”。Springer Nature 的學術研究誠信總監Chris Graf表示,正在開發新的基于人工智能和其他技術的工具,并實施額外的檢查以識別和防止蓄意操縱學術出版過程的企圖。

      時至今日,這44篇論文的鏈接、作者、單位仍然掛在各大媒體的網站展覽。

    相關文章

    Hindawi等撤回大量中國學者論文,教育部:開展高校撤稿論文自查

    據武漢大學、山東大學、陜西中醫藥大學、河南財政金融學院等高校網站近日消息,2023年以來,Hindawi等國外出版機構撤回大量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對我國的學術聲譽和學術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教育部科學技術......

    破紀錄|Nature:今年撤稿數量超1萬篇,超八成來自這家出版社

    12月12日,Nature發布一篇新聞報道:今年被撤回的文章數量急劇上升,截至2023年底撤稿數量已超過1萬篇,打破年度撤稿記錄。專家表示,這只是冰山一角。由于各出版商正著力于清除大量存在的虛假和同行......

    4篇SCI共用一把鋼尺遭撤稿!涉及多所985,包括多位院長、重點專科負責人…

    一把帶劃痕的可疑鋼尺,或成為識別4篇不同署名、不同期刊的論文中研究數據疑似同一來源——由一家“隱身”外部實驗室或第三方機構“出品”——的關鍵證據。該鋼尺引發的質疑和調查,已導致4篇論文中的3篇被撤回,......

    一個不存在的人發了15篇論文,沒有一篇被撤稿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708.shtm編譯 | 杜珊妮發表在多種期刊上的15篇研究論文,作者名單中都有......

    操縱同行評審?該知名出版社撤回283篇中國學者文章

    2022年6月,Hindawi研究誠信團隊利用審稿人活動數據庫基礎上的新的分析能力,在少數期刊的同行評議過程中發現了違規行為。初步調查的結果,Hindawi將撤回自2020年8月以來發表的16種期刊的......

    學者的29篇文章被質疑數據異常,已被撤回4篇文章

    磷酸化微管相關tau蛋白的腦累積是阿爾茨海默病(AD)及其相關tau病的主要標志病變之一。來自臨床和動物研究的一致證據表明,神經炎癥是這些疾病的特征。5-脂氧合酶(5LO)是一種酶蛋白,其代謝產物是具......

    南京大學醫學院一論文被撤:研究基因“不存在”

    2022年12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轉化醫學期刊》(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在線發表撤稿說明稱,撤回一篇論文,因為涉事論文中研究的基因不存在。涉事論文的通訊作者......

    2022年中國學者最具影響力的10大撤稿/科研誠信事件

    【1】操縱同行評審系類文章:Hindawi將撤回自2020年8月以來發表的16種期刊的511篇論文,截至2022年12月23日,已撤回中國學者110篇文章(點擊閱讀);美國計算機協會(Associat......

    Science今晨撤回“天使粒子”論文

    北京時間11月18日凌晨3點,《科學》雜志發布“編輯撤稿”聲明,撤回了一篇關于“天使粒子”的論文。這是繼2021年3月《自然》撤回一篇該領域研究論文后,馬約拉納費米子研究又一次遭遇國際頂刊撤稿。此次被......

    19年諾獎得主身陷“撤稿危機”,被質疑多年圖片造假

    格雷格·塞門扎(GreggL.Semenza)于2019年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因在細胞感知、適應氧氣變化的機制方面作出的重大研究貢獻而受到表彰。然而自獲獎之后,對其學術不端的質疑也隨之而來。......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