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份針對世界可持續發展科學與行動、聚焦“2015年后發展議程”的專業研究報告——《2015世界可持續發展年度報告》26日在京發布。此報告是由編寫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名譽組長牛文元帶領團隊經三年研究編寫而成,實現了中國智庫在世界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的多個第一:首次依據國家類型、發展階段、優先次序等標準,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開放工作組”所擬并將于今年9月提交聯合國特別峰會通過的目標設計提出全面修正,擬定了更加適合全球五大類國家(發達國家、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國家)各自實際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體系;首次凝練出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并計算出全球192個國家(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首次運用獨創理論與方法制定了全球可持續能力的“資產負債表”,明確指出各國可持續發展的比較優勢與相對劣勢。 報告還應用中國學者獨創的可持續發展“拉格朗日點”理論,首次定量計算出全世界35個代表性國家實現可持續......閱讀全文
科技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2015年度工作要點的通知國科辦社〔2015〕29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技廳(委),各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專家委員會: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2015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部署,大力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
受科技部委托,2015年12月29日至30日,貴州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白云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進行了現場驗收考察。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專家組一行先后深入白云園區、企業和農村等9個考察點,實地檢查驗收白云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創建工作。30日,貴州省科技廳秦水介副廳長主持了白云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
近日,新疆庫爾勒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獲得科技部批準,這是新疆繼克拉瑪依市和阜康市后的第三個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新疆庫爾勒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將堅持“環保優先、生態立市”,探索和建立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機制與模式,以“健康、幸福、宜居、宜業、特色”為核心,加快建設百姓幸福感
9月23日至26日,湖北漢陽、仙桃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迎接了專家組驗收實地考察。專家組到漢陽、仙桃,先后對可持續發展示范項目和示范點進行了實地考察,聽取了漢陽區、仙桃市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工作匯報,并進行了專家質詢。最后專家組同意向國家20個部委聯席評審會推薦同意漢陽、仙桃兩個國家可持續發
近日,湖北漢陽、仙桃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迎接了專家組驗收實地考察。專家組到漢陽、仙桃,先后對可持續發展示范項目和示范點進行了實地考察,聽取了漢陽區、仙桃市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工作匯報,并進行了專家質詢。最后專家組同意向國家20個部委聯席評審會推薦同意漢陽、仙桃兩個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驗收。
2007年,對于研究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學者來說是頗為值得回味和總結的一年。1987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綱領性文件《我們共同的未來》發布,中國學者參與了起草工作,這也是中國學者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第一次進行系統研究,到今年已經整整20年。也是在15年前的1992年,世界環發大會在巴西簽署《里約熱內盧宣言》。
庫爾勒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近日獲批并啟動建設,根據規劃,庫爾勒市力爭到2016年底,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23萬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平方米,工業廢水、廢氣處理達標率均實現100%。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和地方政府等共同推動建設,旨在為不同類型的地區實施可持
第十一章 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圍繞推動地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地方在區域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優化發展布局,創新體制機制,集成優勢創新資源,著力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引領帶動區域創新水平整體躍升。一、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支持北京發揮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
為推進地方申報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相關工作,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進展及需求,2017年4月23日—25日,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創建工作推進會。發改委、環保部、水利部等部分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部際聯席
云南省陸良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自2006年獲批建設以來,經過6年的努力,在經濟發展、社會事業投入、環境保護、生態建設、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規劃中90%以上的指標較好完成,規劃的優先建設項目完成30項,占93.7%。日前正式通過驗收。 2013年10月,國家可
4月24日,太原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推進會舉行。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羅清宇,副省長王一新,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分別講話。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巡視員孫成永宣讀《國務院關于同意太原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批復》。山西省政協副主席、省科技廳廳長謝紅宣讀聯合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有關部署和要求,落實《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和若干專項規劃確定的重點任務,擬于近期開展2013年度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備選項目
新華網北京9月23日電(記者 江國成)在過去數十年乃至上百年,阜新、遼源、萍鄉、銅陵、焦作等一座座城市依礦拔地而起,這些城市產業曾因礦產資源而興旺。但長期開采使這些地區礦產資源逐漸枯竭,產業衰退,就業和民生保障難以為繼。這種經濟因礦而興、因資源枯竭而衰形成的現象在國際上被稱為“資源詛咒”。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逐步推進,能源需求增長強勁、能源消耗總量不斷增長,石油等優質資源進口量急劇增加,長期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日趨顯現。一方面,我國能源低碳化和優質化進展緩慢;另一方面,全球面臨新能源技術的重大變革,發展清潔能源、應對氣候變化已是大勢所趨。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還有大約20天就將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1日在北京表示,中方對這次大會高度重視、積極參與,而且熱切期盼大會能夠取得積極的成果。 杜鷹指出,為了推進取得務實成果,中方始終強調大會應該堅持三個主要的原則: 一是堅持經濟發展、社
科技部社發司關于開展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情況總結評估的通知國科社便函〔2018〕22號 各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科技廳(委),各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以下簡稱“實驗區”)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
為深入解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政策文件,進一步加強河北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交流合作,11月23日,河北省科技廳在承德市組織召開河北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工作會議。各市科技局、國家、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有關負責人、擬申請創建省級實驗區的地方代表、承德市各區縣科技管理部門負責人以及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專家共計6
內蒙古自治區加強民生領域的科技創新,2019年自治區科技廳在社會發展領域圍繞生態、環境、蒙醫藥等領域科技需求,共安排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18項,其中,科技重大專項9項,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計劃項目109項。 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在生態環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民生領域,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
版納植物園“十三五”的目標是在總體上達到國際一流植物園水平,為我國熱帶及東南亞周邊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東南亞生物多樣性中心的主要任務可以概括為保護、平臺、人才。 在我國未來的外交戰略重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背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積極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戰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溫家寶 (2012年6月11日) 今天在座的有許多老一輩科學家,也有許
作為具有生態先天屬性的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如何在后天發展中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戰略要求,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總目標?近年來,我們在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的基礎上,全面探索符合國情、區情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 立足區情,強化建設迫切性
國科發區〔2020〕7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建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布局的頂層設計,有序指導推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工作,經科技部黨組會議研究審議,現將《關于推進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印發了《關于推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的總體方案(暫行)》,該方案堅持需求導向,聚焦關鍵;科學定位,分類指導;優化整合,開放共享;深化改革,協同創新為基本原則,從綜合類和領域類等兩個類別進行布局建設,實施6項體制機制,包括實行科學有效的法人模式、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強
12月29-30日,科技部會同發改委、教育部、環保部等16個部門在北京召開聯席會議,對河北省廊坊市等16個建設期滿六年的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進行驗收評審。評審會由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辦公室副主任、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局級調研員么厲主持,實驗區辦公室主任、科技部社發司司長馬燕合,實驗區專家委員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2017年,西藏自治區不斷強化科技創新部署,推進科技計劃、科研經費、科技獎勵、知識產權保護、績效考核、創新創業、科技成果轉化等管理制度改革和機制創新。出臺《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自治區優先戰略,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
一份世界能源理事會(WEC)的研究表明,當今世界最可持續發展的國家電力系統是核電結合水電的大規模低碳發電系統。 WEC的能源可持續發展指數從所有政府制定能源政策面臨的所謂三難困境(能源供需平衡的可靠性、社會平等性和環境可接受性)出發,比較了90個國家的情況。 有10個國家被認為實現了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能源戰略轉型成為世界經濟新格局調整的關鍵因素。 2008年爆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重大沖擊,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在電力發展方式面臨著新的轉變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國家致力于發展可再生能源,并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與恢
10月19日,在“第二屆水安全與可持續發展(WSS)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上,由河海大學和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共同出資1000萬人民幣作為種子基金,依托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國家重點實驗室”)設立的“一帶一路”水與可持續發展基金正式啟動。“一帶一路”水與可持續
多國發展新能源 能源轉型呼喚大戰略好政策 近10年來,全球主要國家出于可持續發展和保障能源供給安全的考慮,均將大力發展新能源納入國家發展戰略。 盡管在可預期的未來,全球以煤、石油等傳統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但隨著全球經濟發展與傳統能源供應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新能源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