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記者檢索,今天上午公布的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中,未單獨提到推進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的表述。 據記者不完全梳理,近年來教育部年度工作要點中,均會部署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情況。 此前,有關教育部廢除"985""211"的爭議曾引發廣泛關注,當時,教育部新聞辦公開回復稱,“不存在廢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況。” 正研究推進一流大學、學科建設意見 今天上午,教育部也公布了“掌門人”袁貴仁在今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講話全文。 袁貴仁介紹,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后實施了“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作為補充的“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有力提升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水平,為教育現代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但隨著事業的發展、形勢的變化,袁貴仁稱,教育部正會同有關部委深入研究推進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意見。 據袁貴仁透露,主要涉及以一流為目標,持續支持;以學科為基礎,強化特色;以績效為杠......閱讀全文
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全體參與、全面覆蓋和全程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的一種素質教育,將會納入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之中。 人才培養是一所大學的根本與核心。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優秀人才,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內在要求和應有之
扎實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就“雙一流”建設有關情況答記者問 2017年1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以下簡稱三部委)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雙一流”建
一流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壓艙石”,是提高和保證高等教育質量的立本強基工程,是“雙一流”建設的基礎。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學的重要基礎和特征,一流本科教育必須有一流的育人理念,一流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一流的師資,一流的專業和課程,一流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流的管理和質量保障,同時需要有一流的質量
據教育部網站,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新時代高教40條”)等8份文件,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 文件: 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
今天(8月27日)上午,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指導意見》。這份意見從人才培養、內涵建設、深化改革等全方位對高校加快“雙一流”建設提供了指導,對引導高校“雙一流”建設意義重大。 這也是繼2017年9月三部委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名單后,又一份高校“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計算中心官網公布了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名單。在各方擇優推薦基礎上,經專家綜合評議及公示,最終確定845個項目為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名單 一、新工科綜合改革類項目(273個)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主要內容如下。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中央在新的發展階
“十三五”研究生教育要做好提高質量這篇大文章 華東師范大學 唐玉光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規劃》堅持“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的發展主線,提出了“十三五”期間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思路、目標、任務與舉措。筆者從影響質量的發展途徑和關鍵要素出發,闡述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十三五”發展規劃的理解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了精辟論述,強調指出: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順應時代特征、事關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選擇,
近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一起來看看: 1. 制定出臺《指導意見》的背景是什么? 答: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
“雙一流”建設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國家戰略。雙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42所雙一流大學”名單: “雙一流”以學科為資助主體,每5年調整一次名單,39所985大學+鄭州大學/云南大學/新疆大學,其余211高校全部“落選”! 1、原“985工程”高校
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此前,在“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正式公布后,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也指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重在一流學科基礎上的學校整體建設、重點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創新能力;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重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了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方案》提出, 要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總體要求, 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主要載體,以構建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體系
李政道李佩王志珍黃祖洽葉銘漢秦伯益朱清時張信剛張杰吳德星胡建淼林崇德韓水法章啟群熊丙奇 王長樂 10月31日,以“求答錢學森之問:中國如何培養創新人才”為主議題的首屆創新中國論壇舉行,來自全國教育界、知識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會聚一堂,針對創新與人才培養領域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美
人們期待通過創新賦予自然、社會更豐富的多樣性,賦予自身更多發展機會;否則,不論創新的成就對于行為者來說如何巨大,對于自然、社會都只能是一種折騰。 激烈的沖突、頻繁的折騰、無盡的改革,不可能發展好教育;騷動的校園、蠢動的學生、不安的教師,只會導致不忠誠于教育的學校。
2009年教育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謀劃發展,提高質量,促進公平,加強管理,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努力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一、
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習近平 今年7月,改革開放后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
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習近平 今年7月,改革開放后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
7月10日,省委省政府作出《關于加快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河北的決定》,全文如下: 為深入貫徹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全面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河北,現作出如下決定。 一、總體要求 (一)重大意義。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
近日,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確定了“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戰略任務和保障措施,是近期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和指導性文件。為了讓各地和各級各類學校貫徹好、落實好《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本報邀請5名專家對規劃進行深入解讀,敬請關注。創新人才
今天(1月23日)上午,中共浙江省委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發布了一份重要文件《關于全面實施高等教育強省戰略的意見》。 該文件從總體要求、大力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大力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推進資源整合和合作幫扶、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提升高校科研與創新能力、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激發高校辦學內生
曹效業張柏春 ●學科發展戰略,是我國科技戰略研究受到關注較少的領域之一。自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的學科發展走過的是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路徑。 ●加強學科建設是一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帶有根本意義的基礎工程。 ●在對學科發展規律和其戰略意義認識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學科發展
世界一流大學的概念反映的是在全球占主導地位的研究型學術機構的規范和價值——特別是美國和西歐的。這種理念基于德國的研究型大學,特別是在美國、日本和其他發達國家對這種模式認可后,其在19世紀末成為主導的學術思想。(Philip G. Altbach) 近2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
第十一章 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圍繞推動地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地方在區域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優化發展布局,創新體制機制,集成優勢創新資源,著力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引領帶動區域創新水平整體躍升。一、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支持北京發揮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
目 錄 一、形勢與需求 二、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戰略部署 (一)總體思路 (二)發展目標 (三)戰略部署 三、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四、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五、推進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突破 (一)加強農業農村科技
11月6日,南京大學與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南京教育高質量發展創新示范區簽約儀式隆重舉行,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省政協副主席、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出席儀式并講話。南京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韓立明主持儀式。簽約現場 (佘治駿 攝影)儀式現場 (佘治駿 攝影)
2000年~2010年,10年,不短,也不長。如果以過去10年時間為尺度,對設立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的意義和資助成效進行回顧和總結,是怎樣的一個情形呢?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就此接受了《科學時報》記者的采訪。 2000年~2009年期間,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以下
“雙一流”: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 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將“雙一流”建設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彰顯了黨中央對這一工作的高度重視,對于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具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現“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宏偉目標,為新時期我國科技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戰略任務和著力點,賦予科技界新的歷史使命。 一、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實現全面建成
陳駿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應該扮演什么角色?3月3日,一見到記者,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陳駿便拋出這個問題。 “高校必須考慮兩個問題:一個是當前需要,一個是未來需要。落實當前需要,必須實施‘雙力驅動’的科技工作轉型,即興趣驅動和國家目標驅動并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