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 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將“雙一流”建設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彰顯了黨中央對這一工作的高度重視,對于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具有重大意義。如何科學把握“雙一流”建設的重大意義、本質要求、具體路徑?本期觀察版幾篇文章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闡述。 ——編 者 “雙一流”為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大家手筆) 潘懋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雙一流”建設作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內容,吹響了新時代“雙一流”建設的號角,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進入了新時代。 一流大學不僅體現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而且象征一個國家科學與文化實力。在沒有各種大學排行榜之前,一流大學或著名大學是社會對一所大學的整體評價,其根據是一些不成文的社會共識:一是有卓越的辦學理念和辦......閱讀全文
馬陸亭 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研究員 儲朝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楊德廣 上海師范大學原校長 周光禮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操太圣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 程 瑩 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 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綜合國力的日臻強盛,以及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的整體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嶄新的氣象。伴隨著來自國內外的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可以說,我國的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一種“新常態”。 那么,這種新常態究竟有何特征?更重要的是,面對這種“新常態”,各級政府以及相關科
“雙一流”大幕開啟,人才招聘引進工作“席卷”全國,而這其中,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成為人才被挖的“重災區”。“挖人大戰”會給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帶來怎樣的沖擊?應當如何看待高校人才流動現象?又當如何構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 800萬元房補,100萬元年薪。這是華東政法大學在2017年高層
近日,以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為契機,來自海內外44個國家和地區的261所知名大學校長及各國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舉行了“雙一流”建設國際研討會暨北京論壇(2018)。圍繞“變與不變——120年來全球大學與世界文明”這一主題,世界知名大學校長的討論讓我們看到,在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2018年的中國高等教育,您會選擇什么? 這并不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因為這一年中,高教界發生了太多形形色色的悲喜劇。這其中,有對高考恢復40周年的感慨,也有對學術造假行為的憤怒;有西湖大學成立時的希望,也有高校教師自殺事件背后的憂心忡忡…… 這是失望與希望交織、欣喜與憤
近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其中有一條意見是,特別提到支持中西部地區穩定人才隊伍,發達地區不得片面通過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特別是從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挖人才。 一段時間以來
備受關注的國家“雙一流”大學名單于去年9月公布,江蘇共有15所高校入選。大學“雙一流”建設不搞終身制,將有進有退動態調整,2020年就會迎來首次“期末評價”。面對這場“大考”,江蘇幾位“雙一流”高校的校長們紛紛表示“壓力很大”。 農工黨中央副主席、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 與國際接軌,學科劃分
東中西部高校之間的人才大戰并非純粹的市場行為,更不能簡單用市場思維來評判。 “挖走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日前,在教育部召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工作推進會上,針對東部高校向中西部高校挖搶人才的現象,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公開呼吁東部高校對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 今年1月份,
3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謝尚果(中)、馬宗保(左)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演播室,就“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西部高校發展之道深入探討交流。 ●謝尚果(全國政協委員、廣西民族大學校長): 處理好引進人才與學校已有人才之間的關系,主動權在學校。要真正打贏高校“人才攻堅戰”,需要從全方
不久前,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指導意見》。《意見》明確指出,“雙一流”高校要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壁壘,在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培植新的學科生長點。而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也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高校要“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壁壘,加強
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 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2017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工作報告 這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回顧總結2016年教育工作
近日,發生在高校里的兩件事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一個是北京大學2017~2018春季學期《考古學通論》課程期末考試,學生成績整體偏低,部分學生以題量大、不少考試內容課上并未講授、認真學習的學生未能得到應有的分數等為由,向授課老師要分;另一個是浙江某高職院校學生因創業成績好,在掛科7門的情況下仍然順
“雙一流”建設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國家戰略。雙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42所雙一流大學”名單: “雙一流”以學科為資助主體,每5年調整一次名單,39所985大學+鄭州大學/云南大學/新疆大學,其余211高校全部“落選”! 1、原“985工程”高校
任何大學都不是萬能大學,如果想做“萬能大學”,實際上就是“不能大學”。一所大學要匯聚大部分力量,至多著力于兩三個行業,集中兵力發展優勢,要有干大項目、解決大問題、非得把某一行業搞上去不可的志向和決心。 ■本報記者 溫才妃 伴隨著前一陣的開學季,一些名字怪異的野雞大學被紛紛揪出。然而,在眾多名
前不久,教育部科技司與中關村管委會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方案》,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納入“雙一流”建設考核評價體系。 其實,“雙一流”建設自首批名單公布、由戰略決策轉入真正實施以來,這早已不是第一次有其他內容納入其中。此前,某高校就提出,要把思政課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
不久前,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其中最重要的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在高等學校建成一批引領世界學術發展的創新高地,在一批重要領域形成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和新學科,培養出一批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為建成科技強國和教育強國提供強大支撐。 其實,早在2009年,直面“錢學森之問”,教
看到本文的標題,人們一定會大吃一驚。翻開今天的中外媒體,充斥的全是中國科技飛速進步,感覺是馬上要領導世界的架式。2016年中國科技論文數量超越美國,更是讓中國人信心爆棚。 這些成就僅從論文統計數據本身角度來看,客觀上確實是不錯的。坦率地說,我本人是長期對中國的發展持最樂觀態度者。即使在很多年前
今天(8月27日)上午,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指導意見》。這份意見從人才培養、內涵建設、深化改革等全方位對高校加快“雙一流”建設提供了指導,對引導高校“雙一流”建設意義重大。 這也是繼2017年9月三部委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名單后,又一份高校“
“996工作制”是指早9點上班、晚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這種說法源自加班現象嚴重的互聯網行業,那么這種狀態是否適用于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大學教師呢?因為缺乏大數據支撐,對于大學教師是否加班、是否超負荷工作的狀態,眾說紛紜。 不同學校、不同學科的大學教師,所承擔的教學科研任務是不一樣,高大上人才
課講得好,就是好老師嗎?恐怕無論學生還是老師,都會說:是的!那是必須的!但筆者認為,這是錯的,課講得好,會把學生教“傻”、教“呆”。 怎么算講得好?通常的評判標準是:深入淺出、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口齒清晰、聲音洪亮動聽、肢體語音豐富等等,一句話:能讓學生聽入迷。平時專家評教主要是根據這些標準衡
在管理上,無論是科技部門還是高校,都切忌奉行“學科中心主義”,而要以“問題導向”的大領域、大方向為區塊,整合學科集群,發揚個體優勢,互相取長補短,在協同合作中追求學科整體卓越。 在出臺一些有關學科的政策措施時,不應僵硬地“一刀切”,要適當留有空間,讓彈性和柔性發生邊際效應。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而在人才培養中,核心則是本科人才培養,因為它是一所高校辦學水平、管理能力以及綜合實力等各方面的集中體現。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首先就要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 自2015年8月提出,到2017年9月首批名單公布,再到今年8月《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
評估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有關部門把評估結果與資源分配掛鉤,這種做法可能導致評估結果變味。 ■本報記者 溫才妃 今年五一,對于北京某“985工程”高校的某學院院長王遠(化名)來說,注定是一個“和主題極其吻合”的節日。他在勞動,為第四輪學科評估而忙。 之前為了研究評估勝出的策略,院里已經打得
六十歲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發。 60年前,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科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國家隊和先行者。 從“落后”到“領先”,從“模仿”到“原創”,從“空白”到“超越”……60年來,醫學科技創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中國醫學科學院人深深的足跡,為人民健康護航途中的每一次
“3”在東西方文化中,都是一個特別的數字。 從2013年7月被任命為系主任到現在,陳剛教授執掌麻省理工學院(MIT)機械工程系也剛好3年時間。 “這3年我學了很多,對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陳剛教授近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一開始就這樣表示。 MIT機械工程系是一個讓人提及起來就肅然起敬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為此,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圖片來源于網絡 1.問:請談談文件的出臺背景。 答:首先,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扭
最近各地的教育新聞大多與“雙一流”相關。《湖南2020年力爭3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國家“雙一流”建設方案 河南高校不能再缺席了》……一時間,各省的高校都掀起了爭創“雙一流”的高潮,套用網友在留言中常用的一句話,“不想創雙一流的大學不是好大學”。 這一切都源自2017年新春,教育部、財政
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豐富程度將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未來。 在我國內地城市中,北京、上海以其強大的實力成為國內無可爭議的高教第一城和與第二城。北京作為我國最大的科研基地、高等教育基地和最大的科技人才聚集之地,擁有以北大、清華、人大、北航、北理工、北師大等知名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 特別是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和人才競爭日趨激烈。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時候都更為迫切。作為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教育,能否跟上時代的腳步,能否踏上歷史的巨浪滾滾向前? 在深入總結高校自主招生
教育部、人社部不久前聯合印發《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監管暫行辦法》,進一步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規范高校職稱評審工作,對放權后的職稱評審工作由誰來實施、誰來監管、怎么監管、監管結果怎么用,提出了明確要求。該辦法是自1986年中央實施職稱評定制度改革以來,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舉措。 面對高等教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