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腰椎退行性疾病,隨著年齡增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率增高,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腰椎退行性病變引起的腰椎間盤纖維環撕裂、髓核組織突出等導致相應神經根、馬尾神經受壓,出現相應神經根功能障礙。絕大部分患者通過保守治療可緩解癥狀,部分患者保守治療無效,存在明顯腰椎不穩,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我科2019年1月收治1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行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TLIF),現報告如下。臨床資料62歲男性患者,主因“右下肢放射痛、麻木4個月,加重2個月”入院。4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下肢放射痛、麻木,勞累后加重,臥床休息后可緩解,曾行牽引、針灸、理療、脫水藥物等治療,效果不顯,近2個月右下肢放射痛、麻木癥狀加重,不能下地行走,臥床翻身困難,呈強迫體位,咳嗽、打噴嚏時癥狀尤為明顯。入院查體:腰椎活動受限,L5S1棘突間壓痛(陽性),叩痛(陽性),右下肢直腿抬高試驗40°(陽性),加強試驗(陽性),右踇趾背伸肌肌力為4級......閱讀全文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腰椎退行性疾病,隨著年齡增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率增高,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腰椎退行性病變引起的腰椎間盤纖維環撕裂、髓核組織突出等導致相應神經根、馬尾神經受壓,出現相應神經根功能障礙。絕大部分患者通過保守治療可緩解癥狀,部分患者保守治療無效,存在明顯腰椎不穩,需要進行手術治
討 論TLIF術后對側肢體疼痛原因 2007年,Hunt等報道了1例患者TLIF術后出現對側肢體神經根癥狀,分析原因發現對側椎間孔容積變小,通過翻修手術增加椎間融合器高度,術后對側神經根壓迫癥狀消失。Hu等報道了2例TLIF術后對側肢體疼痛的患者,同樣發現TLIF術后對側椎間孔容積變小,下位椎體上
在脊柱外科手術中,術后視力喪失(PVL)是一種極為罕見但常導致災難性后果的并發癥。PVL最早由Slocum等于1948年提出,主要表現為術后視力、視野的喪失。據國外文獻報道,在非眼科手術中,PVL的發生率僅為0.0008%~0.0030%,但在脊柱手術中達0.2%。然而,許多脊柱外科醫師對這一并發癥
脊柱側彎是指脊柱的一個或數個節段發生的向側方彎曲并伴有矢狀面的前凸或后凸以及椎體的旋轉畸形,可分為先天性、后天性、特發性三種類型,其中以特發性脊柱側彎最為常見,因其多發生在10歲以后,所以多指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AIS)。?對于畸形嚴
上頜第二磨牙的根管解剖形態多樣且復雜,一般分為近頰、遠頰、腭側3個根管,腭側雙根管發生率較低。我院收治上頜第二磨牙此類四根管3例,報道如下。?1.病例報告?病例一:患者陳某某,女,39歲,因“左上后牙牙套脫落3周余”來我院就診,患牙曾于外院行根管治療與全冠修復。檢查:左上第二磨牙(27)牙體預備狀,
1.病例報告?患者男,56歲。主因“土塊砸傷致背部疼痛3h,左下肢麻木1h,短暫意識喪失2min”就診。CT檢查提示:T12椎體壓縮性骨折;T12、L1、L2右側橫突骨折;胸腰椎骨質增生,椎管形態可,背部血腫,棘間及棘后韌帶斷裂(圖1、圖2)。?圖1 術前脊柱CT檢查三維重建左側面觀圖2 術前脊柱C
【一般資料】男性,23歲,居民【主訴】男性,23歲,居民外傷致全身多處疼痛活動受限2小時余【現病史】患者緣于2小時余前外傷傷及全身多處,當即全身多處疼痛,逐漸腫脹伴活動受限,來我院急診就診,拍片示:右手骨質未見異常;右尺骨鷹嘴骨折;右膝骨與關節未見異常。拍CT示:頭顱CT平掃未見明顯異常;右肺中葉條
【一般資料】患者,男,71歲,農民。【主訴】主因左側肢體無力2小時入院。【現病史】患者于入院前2小時無明顯因出現左則肢體活動無力,左側上肢持續時間約10分鐘后癥狀逐漸緩解,左側下肢仍感無力,無頭痛頭暈、無惡心嘔吐,無流誕等癥狀,在家未經特殊處理,急來我院,門診查頭cT示:腦動脈硬化性白質腦病。,為行
?臨床上,脊髓血管畸形(spinal?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SAVM)為先天性病變,可發生在脊髓任何節段,以頸段和腰段部位常見。本研究報道2例頸段脊髓血管畸形,曾被誤診為急性脊髓炎或中樞神經脫髓鞘疾病,通過積極復合手術治療和康復訓練,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逐漸恢復。?1.
各種原因導致的牙列缺損都會使患者的口腔功能、面部美觀以及心理受到影響。種植義齒的修復應用逐漸廣泛。種植區有足夠的骨量支持是保證種植體獲得良好功能與修復效果的重要條件,當骨量不足時就需要在術區通過引導骨組織再生術(guided?bone?regeneration,GBR)來進行骨增量。對解剖結構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