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毒肺炎 過敏性肺炎第一次發作易與病毒肺炎相混淆,于接觸抗原數小時后出現癥狀:有發熱、干咳、呼吸困難、胸痛及發紺。少數特應性患者接觸抗原后可先出現喘息、流涕等速發過敏反應,4~6小時后呈Ⅲ型反應表現為過敏性肺炎。體格檢查肺部有濕啰音,多無喘鳴音,無實化或氣道梗阻表現。X線胸片顯示彌漫性間質性浸潤,和粟粒或小結節狀陰影,在雙肺中部及底部較明顯,以后擴展為斑片狀致密陰影。 急性發作時,末梢血象呈白細胞計數升高(15~25)×109/L(15000~25000/mm3)伴中性粒細胞增高,但多無嗜酸性粒細胞升高,丙種球蛋白升高到20~30g/L(2~3g/dl),伴IgG、IgM及IgA升高,血清補體正常,類風濕因子可為陽性。肺功能檢查顯示限制性通氣障礙有肺活量下降,彌散功能降低,局部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無明顯氣道阻塞及血管阻力增加。 2、鸚鵡熱,病毒性肺炎及其他感染性肺炎 過敏性肺炎可通過培養和血清學試驗與鸚鵡熱,病毒性......閱讀全文
1、病毒肺炎 過敏性肺炎第一次發作易與病毒肺炎相混淆,于接觸抗原數小時后出現癥狀:有發熱、干咳、呼吸困難、胸痛及發紺。少數特應性患者接觸抗原后可先出現喘息、流涕等速發過敏反應,4~6小時后呈Ⅲ型反應表現為過敏性肺炎。體格檢查肺部有濕啰音,多無喘鳴音,無實化或氣道梗阻表現。X線胸片顯示彌漫性間質
盡管過去認為血清沉淀抗體陽性即可明確診斷,但血清抗體的存在既不敏感也不特異。診斷依據環境接觸史,有關臨床特點,胸部X線和肺功能測定及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作出。接觸病史可提供線索(如工作時接觸過抗原的人可無癥狀,或癥狀可在再次接觸后48小時重新出現)。接觸致病抗原的病史并不易查出,尤其是“空調肺”(加
1、影像學 胸部X線檢查可能正常,也可能有彌漫性間質纖維化。常出現雙側性斑塊或結節樣浸潤,支氣管肺紋理增粗,或呈小的腺泡樣改變,提示有肺水腫。罕見肺門淋巴結腫大和胸腔積液。CT特別是高分辨CT對判斷病變類型和范圍有較高價值。 (1)急性過敏性肺炎的CT表現 雙肺磨玻璃樣改變;雙肺廣泛的斑片狀
早期診斷并避免接觸抗原是治療的關鍵所在,從患者的接觸環境中除去致敏抗原對于治療和預防都有關鍵作用。藥物治療僅對部分病例具有重要輔助作用。 糖皮質激素治療可以緩解和消除急性加重期癥狀,并可預防永久性損害如支氣管擴張、不可逆性氣道阻塞和肺纖維化的發生。對于肺功能損害輕微,避免抗原接觸可自行康復的患
過敏性肺炎(外源性過敏性肺泡炎)是易感人群反復吸入各種具有抗原性的有機粉塵、低分子量化學物質,引起的一組彌漫性間質性肉芽腫性肺病。反復吸入含嗜熱放線菌干草引起的農民肺即是其中的代表。過敏性肺炎的發生與季節性大氣污染、室內微生物污染有關,病人首先須脫離致病原的環境。 過敏性肺炎是一組由不同過敏原
吸入過敏原后少數病兒出現喘息、流涕等前驅表現,3~6小時后開始出現癥狀,表現為發熱、干咳、呼吸急促、胸痛及缺氧、口唇、指趾末端發紺等,6~8小時上述癥狀達高峰,24小時癥狀基本消失。發作時肺部體征與哮喘發作時不同,多無喘鳴音,主要聽到的是濕性啰音。 急性型常在接觸抗原后4~8小時發病,可有發熱
1.急性膽囊炎 應與引起腹痛(特別是右上腹痛)的疾病進行鑒別,主要有:急性胰腺炎、右下肺炎、急性膈胸膜炎、胸腹部帶狀皰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闌尾炎等。 2.慢性膽囊炎 應注意與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胃消化不良、慢性病毒性肝炎、胃腸神經功能癥和慢性泌尿道感染等鑒別。慢性膽囊炎時,進食油膩
1、病毒肺炎 過敏性肺炎第一次發作易與病毒肺炎相混淆,于接觸抗原數小時后出現癥狀:有發熱、干咳、呼吸困難、胸痛及發紺。少數特應性患者接觸抗原后可先出現喘息、流涕等速發過敏反應,4~6小時后呈Ⅲ型反應表現為過敏性肺炎。體格檢查肺部有濕啰音,多無喘鳴音,無實化或氣道梗阻表現。X線胸片顯示彌漫性間質
影像學上孤立型細支氣管肺泡癌需要與結核球、炎性假瘤、局灶性感染、淋巴瘤、出血性病變及機化性肺炎等鑒別;實變型細支氣管肺泡癌需要與大葉性肺炎、肺梗死、干酪性肺炎、淋巴瘤樣肉芽腫、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和肺間質纖維化等相鑒別。而彌漫多結節型的細支氣管肺泡癌需要與血型播散性肺結核、肺轉移瘤、肺膿腫等相鑒
1.十二指腸潰瘍穿孔 多數病人有潰瘍病史,其腹痛程度較劇烈,呈連續的刀割樣痛,有時可致患者于休克狀態,腹壁強直顯著,常呈“板樣”,壓痛,反跳痛明顯;腸鳴音消失;腹部X線檢查可發現膈下有游離氣體,惟少數病例無典型潰瘍病史,穿孔較小或慢性穿孔者病狀不典型,可造成診斷上的困難。 2.急性胰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