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腸道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1.血管病變的病程長短不一,多數較長,長者可達幾十年。 2.出血方式多樣,可急性大量出血,反復間斷出血和慢性少量出血。 3.多數出血為自限性或經止血藥物、輸血等可暫時停止,血紅蛋白也可恢復正常。 4.未出血時幾無陽性癥狀和體征。......閱讀全文
簡述腸道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1.血管病變的病程長短不一,多數較長,長者可達幾十年。 2.出血方式多樣,可急性大量出血,反復間斷出血和慢性少量出血。 3.多數出血為自限性或經止血藥物、輸血等可暫時停止,血紅蛋白也可恢復正常。 4.未出血時幾無陽性癥狀和體征。
簡述脊髓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1.神經根性疼痛 在病變所在神經根分布區有放射性痛,如頸、背、腰或雙下肢放射痛。體位改變可誘發疼痛,休息后可自行緩解。疼痛可影響兩個以上神經根分布區。 2.進行性神經根和脊髓功能障礙 表現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和括約肌功能障礙:肌力弱、間歇性跛行、感覺減退或消失,大小
關于腸道血管畸形的基本介紹
腸道血管畸形包括動靜脈畸形、血管擴張、血管瘤、血管發育不良等,是引起急性或慢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常是血管本身異常,也可是某一系統性病癥或某一綜合征的表現之一。
關于腸道血管畸形的病因分析
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好發于空腸、盲腸及右半結腸,兒童、青壯年血管畸形以空回腸多見,而中老年血管畸形以結腸、尤其以右半結腸多見。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消化道出血和繼發性貧血。
治療腸道血管畸形的相關介紹
無癥狀的血管畸形無需治療,對于有出血的患者,常規治療與上、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療相同。此外,還可行內鏡下治療、手術治療、導管治療及激素療法。 1.內鏡下治療 對于內鏡可以到達的部位可以行內鏡下電凝、激光及注射硬化劑等治療。 2.手術治療 僅適用于內鏡下治療多次而無效的出血患者,以及危及生命的
關于腸道血管畸形的檢查介紹
反復間斷出血和慢性少量出血者,血中紅細胞總數及血紅蛋白的含量均下降;大便潛血實驗陽性。 1.選擇性腸道血管造影 選擇性或高選擇性血管造影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手段。血管造影中血管畸形可分為3型:Ⅰ型為動-靜脈吻合或黏膜下血管發育不良;Ⅱ型為血管錯構瘤;Ⅲ型為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血管造影后的主要征
簡述腦動靜脈性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1.顱內出血 常見癥狀,也是最危險的臨床表現。表現為突發的劇烈頭痛,惡心,嘔吐,頸部強直,昏迷,甚至死亡。根據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的多少,有不同的其他伴隨表現,如失語,偏癱,偏盲等。 2.頭痛 出血會導致頭痛,但是有些未出血的患者,也會出現頑固性的頭痛,表現為不同部位的持續或者反
腦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腦血管畸形是腦血管先天性、非腫瘤性發育異常。是指腦血管發育障礙而引起的腦局部血管數量和結構異常,并對正常腦血流產生影響。其破裂出血主要表現為腦內出血或血腫。其多見于年輕人,發病年齡平均20~40歲。 臨床表現 1.搏動性頭痛 位于病側,可伴顱內血管雜音。 2.出血 常為首發癥狀,表現為
腦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1.一般癥狀 搏動性頭痛,位于病側,可伴顱內血管雜音。 2.出血 常為首發癥狀,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內血腫。 3.癲癇 可為首發癥狀或見于出血后,多為全身性發作或局限性發作,局限性發作有定位意義。 4.局源癥狀 幕上病變者可有精神異常,偏癱、失語、失讀、失算等。幕下者多見眩暈、
簡述小腸血管畸形的癥狀體征
腸道血管畸形可以沒有癥狀。惟一的臨床表現是胃腸道出血。一般反復間斷便血,量中等。可呈現貧血。少數病例因出血量大,可發生休克。癥狀可持續發生,也可呈間歇性或階段性。
簡述小腸血管畸形的發病機制
1.分型 目前多數同意Moore的分類法,即根據血管造影結果,將腸道血管畸形分為3種類型:Ⅰ型(孤立型):病變呈局限性,發病年齡常大于55歲,好發于右半結腸,手術時往往未能發現,病變多屬后天獲得性;Ⅱ型(彌漫型):病變較大,且較廣泛,發病年齡小于50歲,可位于腸道任何部位,手術時偶可發現,病變由
簡述腦血管畸形的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 2.血管內介入治療 3.立體定向放射治療(γ-刀,X-刀) 4.自發出血的治療 5.對癥治療 6.用藥原則 (1)自發出血時,立即使用6-氨基己酸等止血藥,降顱壓以20%甘露醇或速尿為主,必要時使用人血白蛋白。 (2)癲癇患者長期系統的治療,根據癲癇類型,分別選用:苯
小兒腦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1.顱內動脈瘤 在并發出血以前往往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僅偶見第Ⅲ、第Ⅴ及第Ⅵ腦神經麻痹現象;或有輕微額部或眼眶部疼痛。出血時往往急性發病,可見劇烈頭痛、嘔吐及頸強直等腦膜刺激癥狀。并可見抽搐、偏癱、單癱或失語等。病兒可因顱壓增高神志逐漸昏迷。如出血限局在蛛網膜下腔,病兒可無限局體征,而僅有腦膜刺激
簡述中心性血管畸形的治療方式
手術時極易出血,除準備足夠血源外,為控制出血可采用低溫、降壓麻醉。手術時應結扎一側或雙側頸外動脈,或直接先結扎下牙槽動脈(或上頜動脈);當然,TAE技術比頸外動脈結扎能更有效地控制術中出血。 以前對頜骨中心性血管畸形多采用切骨手術,則傾向于盡量采用保存性手術;其中介入性治療已初步取得成功,宜作
第Ⅱ-Ⅲ型脊髓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髓內型患者的臨床表現與硬膜型者有明顯不同。前者常見于青少年、兒童,常以髓內和蛛網膜下隙出血起病,約3/4的患者有出血史,且有1/3的患者出現急性神經功能障礙癥狀,表現為進行性肢體肌無力、感覺障礙、括約肌功能異常和性功能障礙。髓內血管畸形患者中約1/5伴有髓內動脈瘤,而這些脊髓動脈瘤又常位于供給髓
簡述微靜脈畸形的臨床表現
1.即常見的葡萄酒色斑。多發于顏面部皮膚,常沿三叉神經分布區分從小的斑點到數厘米,大的可以擴展到一側面部或越過中線到對側。以手指壓迫病損,表面顏色退去;解除壓力后,血液又立即充滿病損區,恢復原有大小和色澤。 2.所謂中線型微靜脈畸形主要是病損位于中線部位,項部最常見,其次可發生在額間、眉間,以
概述第Ⅰ型脊髓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1.疼痛 是脊髓動靜脈畸形患者最為常見的癥狀。胸腰段背部或臀部的疼痛可能為其主要癥狀,也可出現神經根性痛。其發生率占本組病例的40%~50%。 2.運動障礙 在脊髓硬膜動靜脈畸形的患者中。有30%~40%伴有運動功能障礙,其通常為上運動神經元和與腰骶部脊髓相關的下運動神經元的混合性功能障礙
小兒腦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及檢查
臨床表現 1.顱內動脈瘤 在并發出血以前往往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僅偶見第Ⅲ、第Ⅴ及第Ⅵ腦神經麻痹現象;或有輕微額部或眼眶部疼痛。出血時往往急性發病,可見劇烈頭痛、嘔吐及頸強直等腦膜刺激癥狀。并可見抽搐、偏癱、單癱或失語等。病兒可因顱壓增高神志逐漸昏迷。如出血限局在蛛網膜下腔,病兒可無限局體征,而
簡述神經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中樞神經管是胚胎發育成腦、脊髓、頭顱背部和脊椎的部位。如果中樞神經管沒能正常發育,在嬰兒出生時,上述部位就可能出現缺陷。 無腦畸形和脊柱裂都是在胎兒發育時就產生的畸形,所謂“神經管畸形”就是指包括無腦兒、腦膨出、腦脊髓膜膨出、脊柱裂/隱性脊柱裂、唇裂及腭裂等發育畸形。 神經管畸形的胎兒在出生
簡述腸道蛔蟲癥的臨床表現
腸道蛔蟲癥常引起反復發作的上腹部或臍周腹痛。由于蟲體的機械性刺激及其分泌的毒物和代謝產物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亂和異性蛋白反應,如納差、惡心、嘔吐、腹瀉和蕁麻疹。兒童嚴重感染者,可引起營養不良,精神不安,失眠、磨牙、夜驚等。 腸內蛔蟲一般處于安靜狀態,但受到各種刺激(如高熱、消化不良、驅蟲不當等)
小兒腦血管畸形的發病機制及臨床表現
發病機制 1.囊性動脈瘤 由于血管壁中層結構薄弱,逐漸擴張,引起囊性腫物,其好發部位為顱底動脈環前部,尤其在血管分支處。其大小不等,當它的直徑已達到6~15mm時,常在動脈瘤的基底部發生破裂。破裂后可致蛛網膜下腔大量出血,也可引起硬膜下、腦實質或腦室腔的出血。在局部可形成血腫,壓迫腦組織。并可
簡述血管角化瘤的臨床表現
1.Mibelli血管角化瘤(肢端型) 皮損為1~5毫米大小暗紅色或紫紅色圓形丘疹,表面呈疣狀,常見于指(趾)背面和肘膝部患者,手足常發冷發紺。 2.Fordyce血管角化瘤(陰囊型) 皮損為多發性小的血管性丘疹2~4毫米大小。早期皮損為紅色柔軟性丘疹,晚期呈淡藍色紫色角化性丘疹皮損,好發
簡述虹膜新生血管的臨床表現
1.第1期 即早期,新生血管首先出現于虹膜的近瞳孔緣及房角的某些區域。虹膜表面可見細小彎曲和不規則的紅線在棕色虹膜。虹膜角膜角檢查見房角寬度仍正常。此期持續時間隨發病原因不同而異,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所致者發展迅速,此期僅維持數周或數月。 2.第2期 虹膜新生血管繼續增加,互相融合,直至整個
簡述肝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
各種肝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 1.肝海綿狀血管瘤 最常見的一種肝臟良性腫瘤,瘤體內充滿血管腔,外觀呈紫紅色或藍紫色,質軟。大多數患者無癥狀,當腫瘤直徑大于4cm時出現腹部包塊或胃腸道癥狀,也可出現脾大和腹水。 2.門靜脈血栓形成 驟然起病者,出現劇烈腹痛、腹脹和嘔吐;如血栓形成發生
腦血管畸形的病因
1.動靜脈畸形 又分為典型者和Galen大靜脈畸形兩種:臨床癥狀除因為占位和壓迫以外,盜血也是重要的原因。顱內血管雜音明顯。嬰兒期可出現腦積水。病死率很高,約50%死亡。血液分流量不大者,心衰較輕,可有反復的一過性偏癱。治療困難,可進行分期手術。 2.先天性顱內囊性動脈瘤 在小兒較少見。主
腦血管畸形的診斷
1、青少年患者,有頭痛、癲癇和蛛網腔下腔出血史。 2、臨床表現有急性顱內自發出血、或癲癇發作、或明顯局源體征者。 3、頭部CT:平掃病變常為低密度、周圍亦有低密度,若腦內出血可見高密度,增強后血管區呈高密度,有時可見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 4、頭部MRI:優于CT,不僅能顯示畸形血管及其周圍
腦血管畸形的概述
腦血管畸形是腦血管先天性、非腫瘤性發育異常。是指腦血管發育障礙而引起的腦局部血管數量和結構異常,并對正常腦血流產生影響。其破裂出血主要表現為腦內出血或血腫。其多見于年輕人,得到確診年齡平均20-40歲。 腦血管畸形亦稱血管瘤,非真性腫瘤,系先天性腦血管發育異常,臨床上有多種類型,其中以動靜脈畸
腦血管畸形的檢查
1.頭顱平片 顯示腦膜中動脈迂曲變寬,提示畸形血管可能。 2.頭部CT 可發現血腫及提供畸形血管的可能性。 3.頭部磁共振 優于CT,不僅能顯示畸形血管及其與周圍腦組織的關系,還可區別出血與鈣化。 4.腦血管造影 是本病最可靠和主要的診斷方法,并能行血管內介入治療。
簡述顱內動靜脈畸形的臨床表現
1.顱內出血 小的出血,癥狀多不明顯。出血量大,可以導致患者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甚至腦疝,導致患者生命終止。 2.癲癇發作 年齡越小,癲癇出現的幾率越高,多是由于額葉及顳葉的動靜脈畸形導致。有些患者表現為大發作,也有患者表現為局灶發作。長期癲癇發作,會導致患者智力減退。 3.頭痛 幾
簡述血管運動性鼻炎的臨床表現
1.鼻塞型 癥狀以鼻塞為主,多為間歇性。一些患者晨起時的鼻塞嚴重,白天減輕或消失。也有的患者每晚加重,常伴有隨體位變化的交替性鼻塞。如鼻黏膜發生息肉樣變或鼻息肉,可有不同程度的持續性鼻塞。時有噴嚏,但程度較輕。噴嚏過后鼻可獲短暫緩解。患者往往對氣候和環境溫度的變化異常敏感。 2.鼻溢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