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研究人員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計劃項目,共對人類基因組中所有30億個堿基對進行了測序,很多人認為我們機體的DNA是一本開放的百科全書,但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很快也會出現,盡管科學家們對這本書進行了翻譯,但僅僅只是解釋了其中很少一部分內容。 機體中有高達98%的DNA并不會編碼產生蛋白質,很多基因組暗物質被認為是一些非功能的進化殘留物,然而在這些非編碼DNA中隱藏了很多至關重要的調節性原件,其能夠控制數千個基因的活性,此外,這些原件在多種疾病發生中也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比如癌癥、心臟病、自閉癥等,同時這些原件也能為科學家們開發新型療法提供新的線索。 為了繪制圖譜并且解釋人類基因組中功能性序列的功能,2月2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發布了一項資金用于資助5個有特色的研究中心,其中就包括舊金山的兩個研究中心,旨在研究這些調節性原件如何影響基因表達乃至影響基因的行為。這項研究計劃中,研究人員將會利用最新的研究技術,比如基因編輯技術......閱讀全文
生物學家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認為,既然幾乎所有具體的生理機能都要由蛋白質來完成,那么不編碼蛋白質的DNA應該是沒有用的,可以稱為“垃圾DNA”;而且人類基因組項目發現人的基因組中僅有1.5%的序列是給蛋白質編碼的,其余的98.5%的序列是以前認為的“垃圾”DNA。 此前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名為E
在《來自基因組暗物質的lncRNA、ciRNA和miRNA》一文中我們提到:人類基因組中也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dark matter)”的非編碼序列,包括基因間非編碼序列、內含子非編碼序列等。所謂基因組“暗物質”,其實就是基因組中的非編碼RNA——不包含用于制造蛋白質的版圖,構成了超過
自從精準醫學成為大眾熱詞以后,大家認為我們現在什么都可以精準,醫學很容易精準了,但是我個人的觀點是,精準醫學雖然從本質上可能帶來變革,可能引導新的產業的發展,也許產業規模是巨大的,但是現在才剛剛上路,才剛剛開始。因為在精準醫學的概念下,我們目前依然存在著巨大的挑戰,依然存在著巨大的困難。 為
超過98%的人類基因組由非編碼基因組成。這些非編碼基因被稱為基因組的“暗物質”,它們能調控編碼基因的表達,從而影響人類健康和疾病進程。自從人類基因組序列被公開發表以來,科學家們努力解析基因中的功能元件,包括非編碼調節區——參與轉錄調節的順式調節區和非編碼RNA(ncRNA)。轉錄因子在整個基因組
9月27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發表了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組與計算生物學所楊力組的最新合作研究論文,發現來源于基因內含子區域的環形RNA新分子,揭示其成環機制及在基因轉錄調控中的重要功能。 眾所周知,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
9月27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組與計算生物學所楊力組的最新合作研究論文,發現來源于基因內含子區域的環形RNA新分子,揭示其成環機制及在基因轉錄調控中的重要功能。 眾所周知,人類基因組中存
北京時間2018年3月31日晚間,北京希望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希望組”)在南京舉行的第五屆NGS創新開發者大會,與北京基云惠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基云惠康”)共同宣布啟動“個人參考基因組服務計劃(Personal Reference Genome Service Project)”
來自賓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取得了一項里程碑式的研究新發現:他們發現了轉錄起始的精確位點,從而為解析基因組“暗物質”的起源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18日的《Nature》雜志上,這將有助于分析復雜疾病特征所在的確切位置。 所謂基因組“暗物質”,其實就是基因組中的非編碼RNA——不
隨著對重要但知之甚少的基因組部分——“DNA暗物質”的認識日漸增加,從根本上改變了科學家們研究疾病的方式。人類基因組中包含有大約2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占總數的不到2%),而70%的基因組被轉錄為非編碼RNA。但當前仍尚未系統地調查過這些稱作為長鏈非編碼RNAs (lncRNAs)的片段以及它們發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Genome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圣勞倫學院的研究者闡述了其在疾病系統生物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在文中發現,一種名為vlincRNAs(較長基因間非編碼RNAs,very long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s)的人類
4月7日,《細胞研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課題組和徐濤課題組,以及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曲靜課題組合作的題為Visualization of Aging-Associated Chromatin Alterations with an Engineered TALE System的研究
4月7日,《細胞研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課題組和徐濤課題組,以及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曲靜課題組合作的題為Visualization of Aging-Associated Chromatin Alterations with an Engineered TALE System的研究
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新型三維基因組活細胞成像工具TTALE,并利用該系統實現了對端粒縮短和著絲粒構象變化等衰老伴隨的染色質結構改變的精準成像。此外,該研究發現了核仁區核糖體DNA拷貝數減少可以作為人類衰老的新型分子標志物。上述成果為在遺傳和表觀遺傳水
核糖核酸(RNA)是一類重要的遺傳物質,經編碼轉錄成蛋白質則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不過,研究發現,非編碼RNA占人類基因組轉錄產物的90%以上。由于不參與編碼,這類RNA曾被認為是人類基因組的“暗物質”或者“垃圾”。 近年來,大量新研究成果表明非編碼RNA是許多生命過程中富有活力的參與者。2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近年來研究人員正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堿基的基因組并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近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于長非編碼RNA的最新進展。該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或與小胖威利綜合征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的非編碼序列,包括基因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特殊類型RNA分子的3-D圖像,其對于干細胞重編程至關重要,被稱之為基因組中的“暗物質”。圖片來源: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
過去幾十年已經徹底改變了遺傳學和基因組學,那么,下一個十年呢?《PLOS Biology》請了不同領域的8位牛人科學家,談談他們的預測。無一例外,所有預測都指向更大規模和更多類型的數據。當然,這些大牛都很樂觀,許了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一個光明的未來。 Wellcome Trust Sanger研究
過去幾十年已經徹底改變了遺傳學和基因組學,那么,下一個十年呢?《PLOS Biology》請了不同領域的8位牛人科學家,談談他們的預測。無一例外,所有預測都指向更大規模和更多類型的數據。當然,這些大牛都很樂觀,許了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一個光明的未來。 Wellcome Trust Sanger研究
生物大數據最核心的部分是組學數據,而組學數據中最基礎的數據是基因組數據。有了近年的基因組研究才派生出蛋白質組、代謝組、生物網絡。也正是因為基因組的研究,才使得生物大數據實實在在地成為了大數據。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與傳統醫療的融合,醫學界開始在研究大數據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發現新的生物學規律。如今,這
據英國《每日郵報》官網報道,美國科學家近日開發了一種新的基因篩選工具,能繪制引起癌癥、糖尿病和癡呆癥的基因突變,或有助于開發新療法,進而拯救每年因此喪生的數百萬人。新成果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雜志上。 領導這次研究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大衛·戈爾茨坦說,現在的基因測序只能在不超過三分之一的遺傳病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癥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癌癥基因組中的大量非編碼區域(也被稱之為人類癌癥DNA的“暗物質”)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致癌突變;這種突變或能作為一種新型潛在的治療靶點,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多種類型癌癥的新型療法,包括腦癌、肝
談到遺傳物質,我們往往指的是從父母那兒繼承到的DNA(脫氧核糖核酸)。這些DNA會轉錄成為RNA,進而指導各種蛋白質的合成,例如血紅蛋白或胰島素。除了這些RNA之外,細胞中還存在著大量神秘的非編碼RNA。 MicroRNA是最廣為人知的一種非編碼RNA,這種微小的分子控制著眾多基因的啟動和關閉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10日報道,最近,科學家首次利用一種新技術分析了以往被稱為“垃圾DNA”的全部基因組,以尋找某些遺傳病的成因。埃克塞特大學醫學院和倫敦帝國學院合作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一種叫做胰腺發育不全的疾病正是由位于染色體隱蔽部位的調控基因變異造成的。相關論文發表在 11月10日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10日報道,最近,科學家首次利用一種新技術分析了以往被稱為“垃圾DNA”的全部基因組,以尋找某些遺傳病的成因。埃克塞特大學醫學院和倫敦帝國學院合作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一種叫做胰腺發育不全的疾病正是由位于染色體隱蔽部位的調控基因變異造成的。相關論文發表在11 月10日
近日,來自密歇根大學綜合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揭示了他們發現的成千上萬個新型潛在的癌癥生物標記物;文章中,研究者分析了此前未被研究過的長鏈非編碼RNAs(lncRNAs)的基因組信息,這一巨大的成分曾經被認為是基因組中的暗物質,很少被研究過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2007年10月,第十屆中美前沿科學研究會(CAKFoS)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實際上慶祝了中國科學界與國際科學界互動交流與合作的10年。作為會議的指導和組織者,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和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曹京華在最新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撰文,回顧了10年中美前沿研討會的意義和作用
人類對基因組變異的認識又向前推進一大步:西安交通大學日前傳出消息,該校葉凱青年科學家工作室團隊與荷蘭、美國、德國的20個科研機構,通過開發新的計算機算法和分析處理流程,分析并報道了在250個健康家庭的基因組中的所有類型變異,其中包括以前從未觀測到的大量復雜型變異,即基因組中的“暗物質”。 據介
基因組中“暗物質”片段產生的謎題已經困擾了科學家們10幾年時間,這段長而彎曲的DNA鏈并沒有明顯的功能,而如今研究人員揭開了這一謎題;這個難題主要集中在一些不編碼蛋白質的DNA序列上,然而這些序列在很多種動物機體中是相同的,通過剔除一些超保守成分(Ultraconserved El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