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DNA研究有何用,你可能會舉出親子鑒定、刑偵追兇、農業育種這樣司空見慣的例子。但有一群生物學家卻不喜走尋常路,他們居然能用DNA分析捕捉生物圈的“八卦緋聞”。不過,這可不是普通的娛樂八卦,而是不同生物之間“風流往事”。 就在最近,德國波茨坦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雜志發文稱 ,他們發現現今的棕熊和已滅絕的洞熊曾有過雜交——那場“風流往事”至少發生在數萬年前,并且至今仍影響著棕熊的基因構成[1]。 洞熊,何方神獸? “洞熊”這個名字,對于亞洲人民來可能說十分陌生。但在歐洲,它們可以算得上是與恐龍媲美的“古生物明星”。早在中世紀,中歐和東歐地區的天主教僧侶就在山間洞穴發現過這種神秘熊類的化石[2]。由于僧侶們不太懂生物解剖,根據一些神話想象,把洞里的骨頭當成是死去的惡龍。把洞熊(上圖)與棕熊(下圖)放在一起對比,二者初看確實有些神似。圖片來源:Sergiodlar......閱讀全文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俄羅斯和美國的研究人員通過聯合研究發現,西伯利亞棕熊的唾液中含有的特殊化學物質能夠有效殺滅金黃色葡萄球菌。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棕熊亞種機體的微生物組進行了深入研究;西伯利亞棕熊生活在蒙古國、中國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俄羅斯和美國的研究人員通過聯合研究發現,西伯利亞棕熊的唾液中含有的特殊化學物質能夠有效殺滅金黃色葡萄球菌。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棕熊亞種機體的微生物組進行了深入研究;西伯利亞棕熊生活在蒙古國、中國北部和西伯利亞,雖然它們大多數吃的是素食,但有時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洞熊化石研究獲進展。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生江左其杲,其導師劉金毅、標本館陳津和捷克科學院/捷克國家博物館Jan Wanger,以及周口店博物館董翠平、隗建華和寧娟合作,對館藏于古脊椎所和周口店博物館的大型熊類化石做了系統回顧,并識別出其中幾件標本毫
據美國科學促進會網站報道,科研人員通過DNA(脫氧核糖核酸)測序,發現北極熊和棕熊在過去的10萬年中曾經多次成功交配,如今的北極熊也擁有愛爾蘭棕熊“血統”。這一研究對提請有關部門加強對北極熊與棕熊雜交后代的保護以維持該物種的延續有重大意義。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現代生物學》雜志
一項研究發現,雖然洞熊在距今2.5萬年前已經滅絕,但是它們的DNA依然存在于今天的棕熊體內。 德國波茨坦大學的Axel Barlow及同事分析了4只生活在71000年~34000年前的洞熊基因組序列,并將其與其他動物的DNA和基因組序列進行比較,研究對象包括古代及現代棕熊、北美和亞洲黑熊、眼鏡
英媒稱,對于雪人迷來說,新發表的有關這種像人猿一樣的傳說物種的基因研究可能很難接受。 據路透社11月28日報道,研究人員28日表示,對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的9個據稱是雪人的骨頭、牙齒、皮膚、毛發和糞便樣本的分析顯示,8個樣本來自亞洲黑熊、喜馬拉雅棕熊或西藏棕熊,1個樣本來自狗。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
拉薩4月9日電 記者9日從西藏自治區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處獲悉,2011年西藏落實野生動物肇事補償經費1.111億元,在保護野生動物的同時,也維護了受害民眾的利益。 西藏地域遼闊,野生動物資源非常豐富。加之近年來西藏不斷加大自然保護區建設,野生動物資源儲量比20年前增長3
通常,大腦皮質神經元的數量與結構決定了智力水平。心理學和生物科學副教授Suzana Herculano-Houzel介紹說,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比較了不同種類的食肉動物,看看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與大腦的大小。包括一些人們最喜歡的物種,貓和狗,獅子和棕熊等。” 狗的神經元比貓多 之所以選擇食肉
圖為新一期Cell(《細胞》)封面那只憨態可掬的北極熊 憨態可掬的北極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體內脂肪占據了約25%的體重。但它們卻很少得心血管疾病,這是什么原因呢? 5月8日,華南理工大學學生劉石平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細胞》)上以封面故事公開發文,揭示了其中的奧秘。
2011年7月下旬在斯瓦爾巴德群島北部的巴倫支海,一只北極熊媽媽和她的幼崽正在一塊浮冰上休息。 一項最新的遺傳學研究顯示,北極熊的進化進程遠遠早于此前的設想,路透社稱,該發現進一步引發了人們對其能否適應全球變暖的憂慮。 研究指出,北極熊從其近親棕熊中分化出來的時間大約在60萬年前,這比科
洞熊Ursus spelaeus(以及它的祖先類型德寧格爾熊Ursus deningeri)是第四紀歐洲的標志化石物種,也是人類最早認識到的化石物種之一。這種巨大的熊類曾經遍布歐洲,并以喜好在洞穴中居住而著稱。在100多萬年的演化歷史中,洞熊與古人類開展了無數次爭奪洞穴的戰爭,最后以洞熊在170
在環境污染事件頻頻發生的同時,我們還經常聽到毀林、偷獵野生動物、亂采中草藥、過度放牧、占用濕地等破壞生態的行為。現實表明,這些事情往往發生在國家強調“嚴格保護”的自然保護區。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如何讓世代居住在保護區的群眾積極參與保護?7月20日舉行
《自然—通訊》 亞馬孫盆地大片區域在前哥倫布時期有人居住 近日,《自然—通訊》發表的一篇文章稱,前哥倫布時期的人口(15世紀90年代歐洲人來到美洲大陸前)遍布亞馬孫地區南部。研究報道了新發現的土方工程,包括可追溯到公元1250至1500年在塔帕若斯上游盆地的要塞村。這些結果表明亞馬孫南部綿延
美國研究人員稱:大黃石生態系統的駝鹿正在本能地向人類居住地遷移,以尋求它們生產幼仔期間的安全。 野生生物資源保護協會的研究表明:駝鹿正在向公路和其它有人類存在的地區遷移,以避免天敵傷害它們的幼仔。研究人員追蹤研究了大黃石生態系統中的駝鹿和熊的行為,結果發現: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在產仔季節,懷
熊膽產品生產企業 “歸真堂”準備上市的風波還未平息,另一家熊膽產品生產企業黑龍江黑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黑寶藥業)據稱也將上市。 日前,關于熊膽產品生產企業黑寶藥業“密謀上市”的消息出現在其股東哈爾濱工大集團網站上。不過,黑寶藥業多名人士在接
總冠軍及創造性視覺組冠軍:波斯瓦納Chobe國家公園中的大象。(Ben Osborne)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0月25日報道,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將于10月26日展出2007年殼牌野生生物攝影獎獲獎作品,這一比賽吸引了來自78國家的32000件作品。獲獎作品隨后還將在英國和海外
北極熊比以前認為的更古老 據一項新的遺傳學分析,北極熊在大約60 萬年前與它們最近的親族分道揚鑣。這些發現提示,該適應了寒冷的物種比以前認為的要古老約5 倍,它們可能比最近所假設的有更多的時間來適應北極的情況。先前對北極熊的研究聚焦于線粒體DNA 或mtDNA,它是由母
2014年《科學》年度突 “羅塞塔”飛船和它的被稱作Philae的著陸艙在11月成為標題新聞,當時Philae在一個名叫67P/Churyumov-Gerasimenko的快速運行的彗星表面著陸。但是,據《科學》的編輯說,科學的好戲還在后頭;他們將“羅塞塔”與67P的相會放在其年度科學突破的名單之
意大利的一個研究小組對著名的奧茲冰人的衣服和箭袋等隨身物品進行基因組測序后,識別出了每塊皮革的所屬物種,讓人們對這個史上最古老的冰木乃伊有了更多的了解。 奧茲冰人是一具擁有5300年歷史的冰木乃伊,1991年在意大利境內的阿爾卑斯山脈被兩個偏離了路線的步行者發現,隨后引發了科學界的轟動。此后2
在高度文明的當今時代,保護動物早已成為多數國家、多數人的共識。毫無疑問,我們中國人是支持保護動物的,正因為如此,當有人在網絡上提出了反對“活熊取膽”之后,立即引來了廣泛關注。在此,筆者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態度:堅決反對虐待動物,但也堅決反對不實新聞的傳播。 2006年1
連日來,“活熊取膽”在中國掀起強烈風波,身陷輿論漩渦的歸真堂開放熊場參觀依舊未得到公眾的“寬恕”,“活熊取膽”引發了公眾對瀕危動植物入藥的爭議。貴重而稀缺的動物中藥材生存在倫理道德與中醫藥學的夾縫中,其出路何在? 在歸真堂、中國中藥協會、亞洲動物保護基金輪番在媒體上或解釋、或質疑后,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于公布內蒙古畢拉河等21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批準新建了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重要意義是什么?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價值如何?怎樣做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工作?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環境保護部有
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江左其杲博士研究團隊根據產自寧夏同心地區野狐貍圈子溝一件犬熊類的上頜化石,研究發現并確定了中新世(2300萬-530萬年前)時期犬熊屬的一個新種,以為中國新生代哺乳動物研究做出巨大貢獻的古生物學家邱占祥院士名字命名為占祥犬
近日,在玉樹市哈秀鄉云塔村,狗獾、豹貓、石貂等多種在三江源區域較為罕見的食肉動物闖進了監測紅外相機的鏡頭。 “狗獾、豹貓以及石貂等動物,雖然以前通過訪談得到過有效的信息,但這次應該是三江源區域第一次留下如此清晰的圖片資料,為證明通天河沿區域森林及灌叢生態系統的豐富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從事三江
人與野生動物沖突是對人或野生動物造成負面影響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在中國,特別是偏遠山區,由于人口增長、耕種和放牧面積擴張、獵物種類和數量減少,人與野生動物沖突也在增加,特別是食肉類動物和亞洲象等對人、牲畜及農作物的危害不斷增加,不僅給當地居民帶來人身和財產損失,也給保護區的管理工作帶來困
新疆科學工作者日前偶然發現一種白化的野生鹡鸰,這種白化的野生鳥類十分罕見,全身變白的概率為百萬分之一。 8月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8月10至16日,該研究所研究員馬鳴一行在天山北部的艾比湖考察野生鳥類遷徙情況時,偶
人民網西寧9月26日電 (記者 周東平)日前,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第一個固定保護站――卓乃湖保護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結束了近10年在極端危險和艱苦的條件下管理局巡山隊員住帳篷進行藏羚羊產仔現場保護的歷史。 2001年4月,根據當時盜獵犯
“社會發展到21世紀,智人這種曾經憑借強大虛構能力統治了地球的生物,今天卻面臨著種種的窘境。人類對自身的認知還缺乏足夠的科學精神和方法,回歸到渺小而浩瀚的生命本身,我們的認知仍舊淺薄,我們需要回歸到本質了解生命,了解科技。”華大基因CEO尹燁近日在在2018信睿論壇上對“生命密碼”分享時說道。圖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獨特的自然地理單元,是我國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及氣候變化的“啟動器”和“調節器”,也是我國和全球重要生物物種基因庫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及生態安全屏障。因此,青藏高原在我國生態建設和保護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由于高、寒、旱
南亞西瓦里克是亞洲最經典的化石產區之一,自從19世紀上葉就有大量研究開展,至今仍然是國際古生物的研究熱點區域。化石點位于青藏高原南麓,其生物演化與青藏高原隆升息息相關。相比起靈長類等熱門門類,南亞的食肉目研究則顯得稍微滯后,很多分類演化問題懸而未決。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