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內首臺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妙手A”(McroHand A)系統在天津大學通過了天津市科委主持的成果鑒定。這是國內首次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打破了國外同類產品的技術壟斷。該系統是由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和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聯合研制,是國家“863”計劃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重點支持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熊有倫等七位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認為,該技術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與常規開口手術相比,微創手術在治療效果,減輕痛苦,恢復周期,醫療成本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機器人技術應用于微創手術,可拓展微創手術醫生的操作能力,改善醫生的工作模式,規范手術操作,提高手術質量,對微創手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了解到,國外已經研發出“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并逐漸成為微創外科發展趨勢。自2000年該系統通過美國FDA認證后,在普通外科、心臟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等領域開展了機器人手術。截止2......閱讀全文
2016年全球共有4000余臺醫療機器人,然而,幾乎所有的手術機器人都來源于加利福尼亞州桑尼維爾市的Intuitive Surgical。這家公司最為矚目的產品即達芬奇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系統,亦稱之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3D顯示效果卓越,能夠為醫生提供準確的空間距離;儀器擋板可以為醫
達芬奇手術系統是一個以微創的方式輔助復雜外科手術的機器人手術系統,目前,達芬奇手術系統被世界各國醫院爭相采用。以達芬奇為代表的手術機器人技術的普及,將手術的精準度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將外科手術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日前,邁阿密大學醫院宣布成為首家使用新一代(第四代)達芬奇Xi手術系統的教學醫院。
我國著名疼痛醫學專家、全國三叉神經痛研究中心主任彭勝3月22日宣布,其領銜開展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智能機器人三叉神經3D導航技術”已通過國家醫療器械監管部門批準,正式應用于臨床。這是全球首個將智能機器人應用于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創新醫療技術。這也是醫療機器人技術取得的又一突破。 最近醫療機
需要復雜的多學科尖端技術,能夠給民生、產業帶來巨大的影響和變革……醫療機器人這一高門檻、高價值領域被業內稱為“醫療器械領域的航天工程”。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醫療機器人前景廣闊,已覆蓋手術、康復、護理、教學等各個領域,其中手術機器人占比最高。目前,國外醫療機器人企業正在搶灘中國市場,部分國
2016年即將離去,展望2017年,大健康產業的機遇與“坑”會在哪里?記者采訪了十多位大健康產業的上市公司投資高管、投資機構投資人等,試圖把他們心中2017年大健康產業的機遇呈現出來。 多位采訪嘉賓都提及的高頻詞匯(不完全統計)有:腫瘤新藥、醫療器械、免疫治療、人工智能、醫療機器人、康復養老、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北京市科委公布了2020年度市科委第四季度項目(課題)立項公開清單,共254項,項目涉及了首都臨床診療技術研究及轉化應用,新冠肺炎疫情科技防控,生命科學前沿創新培育,食品安全技術保障,創新品種及平臺培育,城市精細化管理,疫情防控追溯、監測與消殺科技,科技支撐鄉村產業振興,
在兩三厘米見方的人體空間內,機械臂可以如繡花般精細操作。如今,手術機器人正在讓很多原本無法想象的手術場景變為現實。其中,達芬奇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以下簡稱“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更是代表了該領域的尖端水平。 自2006年國內引進首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以來,國內已累計開展了4萬多例機器人手術,涵蓋了
近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聯合開發的軟式內鏡操控機器人開展了人體臨床試驗,在消化內鏡介入領域內屬國際首例。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楊云生教授完成臨床操作。 軟式內鏡操控機器人系統獲得“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支持,是針對我國為數眾多
據國外媒體9月29日報道,從前,神經外科醫生的最好朋友是電動小圓鋸和刀子。但現在,機器手可以給醫生提供最好機會創造手術奇跡。以下是幾種最新的大腦外科手術工具。 (圖1) 飛秒激光 激光以每秒千的五次方的光脈沖殺死神經軸突,在細胞上產生一個斑點,有太陽一般火熱。這就是世界最快的飛秒激光。
火石創造的智能投顧助手統計顯示,2018年1月6日至1月12日,全球范圍內披露的醫療健康產業的投資事件(VC/PE)共計27起,其中國內13起,主要集中在北京市,投資金額最高的一起事件為植發服務及植發產品供應商“碧蓮盛”獲得華蓋資本投資的5億戰略融資。國外共披露14起投資事件,主要集中在美國,投
圖①:9月15日,在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舉辦的兒童科普野營活動中,孩子們觀看跳舞遙控機器人。 圖②:6月24日,在日本首都東京,機器人搖滾樂隊“Z-MACHINES”與日本流行音樂組合AMOYAMO一同表演。 圖③: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制的機器魚吸引了小朋友們的目光。 圖④:6月30日,在
日前,在法國波爾多舉行的第十四屆歐洲腹腔鏡與機器人大會上,中國微創腹腔鏡手術專家、解放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旭演示使用機器人的后腹腔入路腎部分切除術。憑借一整套與歐美國家完全不同的、以“后腹腔入路”為特色的泌尿外科腹腔鏡技術體系,張旭連續8次受邀在歐洲腹腔鏡與機器人大會上演示手術,他也是唯一被
劈開胸骨,打開胸腔,手術結束后再用鋼絲固定,一道20厘米長的“蜈蚣”形傷疤永遠“趴”在胸前,傳統開胸手術的危險性讓人不寒而栗。心臟外科手術能否不開胸?對外科醫生來說,以前如同科幻小說般遙不可及,如今卻在手術機器人的幫助下成真。 “只需要在病人胸前打3個小孔,再分別將代表機器人的‘左手’‘眼睛
內窺鏡是一種光機電結合的精密儀器,用于觀察人眼所不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體內組織和結構,被廣泛應用于工業檢測、工業微加工、醫學診斷、微創手術等領域。從最初的硬管內窺鏡到現在的光纖內窺鏡以及電子內窺鏡,內窺鏡的技術發展日
無論是獨立工作還是與人類一起合作,機器人正在變得無處不在。它們在遙遠的太空里遨游,在神秘的海洋里探索,它們既是我們的醫生、也是我們的司機,它們正在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急需一個平臺,在上面我們能夠傳遞機器人領域最新的科技進展,討論機器人倫理問題以及政策問題,進行深入的社會批判。為此,我們創
“11年前,是他們把我這個腸癌晚期伴肝轉移的患者從死亡邊緣拯救回來,才能在今日與大家一樣擁有健康的體魄。現在的我心情開朗,精神抖擻,對今后的生活更充滿了信心。”6月17日至19日,在一場云集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時、奧地利、韓國、日本、港澳、中國臺灣以及大陸1200人次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藥監局印發了2020年醫療器械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通知,要求各醫療器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技術歸口單位開展標準制修訂工作,做好標準的組織起草、驗證、征求意見和技術審查等工作,確保標準技術內容的科學性、合理性、適用性以及與相關政策要求的符合性。本次標準制修訂計劃共86
12月13日,智能手術機器人醫工交叉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遼寧省微創手術機器人重點實驗室2019年學術年會在沈陽舉行,來自國內50多名醫療機器人領域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圍繞機器人、醫學影像、人工智能及臨床應用等相關技術,聚焦前沿話題、最新研究成果共同開展學術探討和專業交流。 遼寧省微創手術機器人重點
看看它可以做什么。一款新外科手術機器人能夠執行精密手術過程中尤其需要的微觀層面操作:白內障手術。圖片來源:Axsis / Cambridge Consultants 這個叫作艾希斯(Axsis)的系統由英國劍橋顧問公司研發,是個兩只機械臂前端裝有小鉗子的小型遠程監控機器人。其設計目的是以更高的精確
近日,易凱資本發布了關于2016醫療健康產業投資的研報,報告對目前國內保險、醫療器械、醫藥、互聯網醫療等行業的發展情況和趨勢進行了詳盡分析,動脈網選取其中最為精華的部分進行了摘錄,對于即將布局這幾個行業的企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伴隨著中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的醫療健康產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
新一代(第四代)達芬奇Xi手術系統已于2014年4月1日被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批準投入使用,而首個獲批入市的意識控制助殘機械臂——DEKA 手臂系統(DEKA Arm System)也已于2014年5月9
近日,北京和睦家醫院外科團隊完成了數例為業內所稱道的高精尖手術術式。在由于生育率下降導致的以婦兒為方向全面開花的非公醫療領域進入瓶頸時,北京和睦家醫院外科團隊為非公醫療機構的發展路徑打開了新的突破口。對此,《健康界》記者對北京和睦家醫院外科團隊進行了采訪,如下為內容詳情: 在由于生育率下降導
俄羅斯科學院和奔薩農業大學發布消息,俄科院信息技術和設計研究所研發的俄羅斯首臺外科手術機器人在俄國立奔薩農業大學成功完成了首例動物試驗手術。 俄科學院信息技術和設計研究所于2017年研發出俄羅斯首臺外科手術機器人。醫生可通過計算機操控臺監控機器人手術的全過程,操控臺可位于本院,也可通過網絡
周巖冰(中)與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胃腸外科臨床機器人手術團隊 8月19日,經過10多個小時的緊張工作,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胃腸外科臨床機器人手術團隊使用Da Vinci(“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完成了4例高難度胃癌、直腸癌手術,為第三屆中國醫師節獻上了一份厚重而特殊的禮物。 達芬奇機
天津大學機械學院院長王樹新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很多方面都是“吃螃蟹的人”: 2014年,他們研發的“妙手S”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開展了我國首例國產機器人手術,在醫院里為病人完成了胃穿孔修補和闌尾切除手術。 但這并不是研究的終點。2015年,該團隊的專利以1000萬元費用獨家許可山東威高醫療裝備集
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神經外科是全國首批使用蔡司KINEVO?900顯微鏡的醫院之一,這是一種新型的外科醫生驅動的機器人可視化系統,它將手術顯微鏡的功能與4K分辨率和3D可視化以及專門的機器人控制。光學,導航和模擬信息流入顯微鏡的目鏡并投射到手術室的大型顯示器上,為手術室工作人員提供詳細的視角,包括
在手術室外操作機械臂 吳醫生展示遙控器,做手術如對計算機玩游戲機 在英國萊斯特郡格蘭菲爾醫院,華裔醫生古拉姆·安德烈·吳,4月28日與5名醫護人員破天荒搖控機械臂做心臟手術,是全球首例。這項替70歲英國老翁克羅克醫治心律不整的手術,不但為醫學歷史翻開新一頁,還意味日后醫生或可遠在海外
人工智能還無法取代醫生對患者進行診斷,但它的出現更大意義在于提高了醫療行業的效率。人工智能并不是為了和醫生“唱反調”,更不是醫生的“敵人”,相反它扮演的是一個輔助的角色,讓有限的醫療資源發揮更大價值,而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便率先成為了解讀見證醫療人工智能的第一角色。 這是前不久在世界達芬奇機
隨著我國心腦血管、腫瘤等疾病的顯著增長,多學科聯合治療的“一站式”復合手術,整合了外科手術和微創的介入治療,有助于提高復雜手術的效率和成功率,促進開發創傷更少、療效更佳的手術方法,造福廣大患者。 2014年3月16日,GE醫療中國隆重推出業界革命性的IGS智能移動介入機器人——Discov
慢病高發,健康管理漸成趨勢 建國以來,中國主要疾病譜變化顯著,死亡率高發的疾病由以傳染病為主過渡到慢性病為主。而中國傳統的以治療為主的診療模式也將會隨著國家疾病譜變化而改變,未來以預防為主的診療模式可能更加貼合國情民情。死亡率(1/10萬)來源:2013中國衛生統計年鑒 從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