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感染的診斷
在充分了解發病經過,并進行全面體格檢查后,如懷疑顱內感染主要的診斷方法是腰穿腦脊液檢查,血常規、腦電圖、CT或MRI檢查可以協助診斷和鑒別檢查。腦脊液檢查包括測壓、常規、生化、細菌學檢查和病毒抗體檢查等。測定腦脊液壓力可以確定顱內壓的高低,這是其他方法尚不能代替的。觀察腦脊液色澤、檢查腦脊液的細胞數、細胞分類、蛋白質的含量、糖和氯化物的含量,尋找細菌和病毒感染的證據,目的在于明確顱內感染是否存在、嚴重程度、何種病原體感染,這對于選擇正確的治療至關重要。 為了明確診斷和了解病情的轉歸,有助于調整治療方案,有些患者需要再行腰椎穿刺術檢查腦脊液情況,還有些嚴重的結核菌或真菌感染的患者治療需要腰穿鞘內注射用藥。對這些患者,醫生會努力把腰穿檢查的風險降到最低,為了早日治好所患疾病,患者應該積極配合醫生進行腰穿復查,不要有任何心理負擔。......閱讀全文
顱內感染的診斷
在充分了解發病經過,并進行全面體格檢查后,如懷疑顱內感染主要的診斷方法是腰穿腦脊液檢查,血常規、腦電圖、CT或MRI檢查可以協助診斷和鑒別檢查。腦脊液檢查包括測壓、常規、生化、細菌學檢查和病毒抗體檢查等。測定腦脊液壓力可以確定顱內壓的高低,這是其他方法尚不能代替的。觀察腦脊液色澤、檢查腦脊液的細
顱內感染的病理病因
病原體通過昆蟲叮咬、動物咬傷或輸血等方式進入血液,經血行播散進入腦內。孕婦感染時病原體可經胎盤傳遞給胎兒。腦鄰近組織感染時病原體可直接擴散入顱。通過皮膚、呼吸道或胃腸道黏膜感染,病原體可進入血液或沿神經末梢,神經干進入腦內。顱內感染多數無明顯季節性,有兩種傳染性疾病有季節性。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
顱內感染的概念是什么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包括脊髓炎、腦脊髓炎、腦膜炎、脊膜炎、腦脊膜炎、腦炎和腦膜腦炎等,發生于腦部的又稱為顱內感染,以腦膜炎、腦炎和腦膜腦炎最常見。各種生物性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螺旋體、立克次體等均可侵犯腦或脊髓實質、腦膜和血管,引起急、慢性炎癥。
顱內感染的臨床表現
任何年齡均可患病,潛伏期為2~21天,平均6天;前驅期可有發熱、全身不適、頭痛、肌痛、嗜睡、腹痛和腹瀉等癥狀。多急性起病,常見癥狀包括發熱、頭痛、嘔吐、頸強直、抽搐、失語、偏癱、共濟失調、不自運動、精神障礙、意識障礙和腦膜刺激癥等。腦炎患者腦實質損害的表現突出,容易出現抽搐、失語、偏癱,精神及智
開顱術后顱內感染合并銅綠假單胞菌感染致切口膿腫...
開顱術后顱內感染合并銅綠假單胞菌感染致切口膿腫病例分析負壓封閉引流術(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一種廣泛運用于燒傷、骨科、創傷科等各種創面治療的技術,包含有一根或者多根引流管以及由聚乙烯醇水合藻酸鹽泡沫制成的傷口敷料,用于覆蓋和填充有軟組織或者皮膚缺損的傷口,然后使用
鞭炮爆炸傷后致顱內感染病例分析
鞭炮爆炸致顱腦損傷具有病情急、傷勢重、伴隨污染重、病情易變等特點,后期易形成顱內感染或膿腫,救治難度大,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第960醫院成功救治1例鞭炮爆炸傷致顱內感染復雜病例,現復習相關文獻總結如下。?1.病例資料?1.1病史資料?患者36歲男性,在燃放花炮時傷及頭部,當地醫院CT檢查示右側額部
類似腫瘤的顱內隱球菌感染病例分析
?1.病例?女,29歲,間歇性頭痛、頭暈伴惡心、嘔吐1月。曾于當地醫院查頭顱CT考慮左側額葉腦腫瘤伴卒中。為求進一步手術治療,門診擬“顱內占位”收入院。入院查體:頸項強直,雙肺呼吸音清,布氏征陽性,T37.8℃,BP111/75mmHg。?復查頭顱CT:左側上頜竇及篩竇內見軟組織密度影伴斑點狀鈣化密
關于顱內非特異性感染的簡介
顱內非特異性感染是由化膿性細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包括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硬膜下(外)膿腫等疾病。臨床癥狀以頭痛、發熱、腦膜刺激征及腦脊液中多形核白細胞增多為主的炎性變化。
鼻咽癌放療后顱內真菌感染病例分析
?顱內真菌感染是一種較為少見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多發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長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以及有糖尿病的老年人,而頭頸部腫瘤放療導致的顱內真菌感染較為罕見。?1.病例資料?63歲女性,8年前診斷為鼻咽癌,并于當地醫院行鼻咽癌放療,總計次數35次。2個月前,突發頭痛,右側較明顯,伴胸悶、惡心
影響內鏡下經蝶垂體瘤切除手術并發顱內感染的...
該篇文獻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分析影響內鏡經蝶入路(EETA)垂體瘤切除手術并發顱內感染的***危險因素。作者根據術后并發顱內感染情況將研究對象分為感染組(研究組,n=19)和未感染組(對照組,n=175),研究性別、腫瘤類型、腫瘤直徑、糖尿病、術前應用激素、術前應用抗菌藥物、術前垂體功能低下、腦脊液漏、
替加環素鞘內注射成功治療顱內感染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男,14歲,2017年1月20日因頭痛伴意識障礙8h入院。入院時神志昏迷,頭部CT示右側小腦血腫伴蛛網膜下腔出血,急診行開顱小腦血腫清除術。2月10日,意識好轉為嗜睡。DSA示小腦血管畸形。2月27日行小腦血管畸形切除術。2月29日起反復發熱,體溫在39℃以上,并出現枕部皮下積液。皮下
關于顱內非特異性感染的檢查介紹
(一)實驗室檢查: 急性期間周圍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粒細胞占80%~90%。 (二)腦脊液檢查: 早期即有炎癥性改變,壓力增高,外觀混濁,甚至為膿性,細胞數可達(1000~10000)×10/L以上,且以多形核白細胞為主,恢復期才以淋巴細胞為主。腦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但糖
概述顱內非特異性感染的治療原則
(一)全身療法: 1.嚴格掌握抗生素使用原則,輕癥可不應用,重癥特別是敗血癥則應早期、足量、廣譜、聯合、有效的抗生素靜脈輸入。注意用前做試驗和用后的藥物反應。 2.支持療法,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加強營養,嚴重感染可少量多次輸入新鮮血液。 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對重癥患者定時測T、BP、P、
一例麻疹孿生球菌致顱內感染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男性,49歲,因發熱伴意識模糊3d于廊坊市人民醫院就診,入院前3d無明顯誘因地出現發熱,體溫達38℃,咳嗽,咳痰,咽痛,伴鼻塞,流涕,未行特殊診治,1d前起床后出現頭痛,為前額部持續性脹痛,伴惡心,無嘔吐。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white?blood?cell?count,WBC):21.
顱內炎癥的概述
腦膜炎是一種腦膜或腦脊膜被感染的疾病。細菌型腦膜炎是一種特別嚴重的疾病需及時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在數小時內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的精神損傷。病毒型腦膜炎則比較嚴重但大多數人能完全恢復,沒有后遺癥。 腦膜炎比較罕見,大多數為兩歲以下的嬰兒。開始的癥狀類似感冒,如發熱、頭痛和嘔吐,接下來嗜睡和脖
臨床思考:嬰兒發熱、前囟門高,一定是顱內感染嗎?
臨床思考:嬰兒發熱、前囟門高,一定是顱內感染嗎?囟門是反應嬰兒頭部發育和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窗口。正常情況下,嬰兒前囟門是平的,如果鼓起來或逐漸凸起飽滿,則可能是疾病發出的信號。臨床上顱內疾患(感染或占位)、藥物因素以及其他特殊原因都可能導致前囟門隆起改變,需要進一步分析原因,否則,可能導致誤診誤治。
關于鼻源性顱內感染性頭痛的發病機制介紹
鼻源性顱內感染性頭痛是因額竇及篩竇外傷骨折或手術損傷篩板,形成腦脊液漏,直接造成的腦膜反復感染。 額竇及篩竇外傷骨折或手術損傷篩板,形成腦脊液漏,直接造成腦膜反復感染;急性額-篩竇或蝶竇炎如并發骨髓炎可直接累及腦膜,或經黏膜血栓性靜脈炎方式感染腦膜;外鼻癤腫引起的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常致腦膜炎,
簡述鼻源性顱內感染性頭痛的臨床表現
起病急常有畏寒或寒戰,繼而高熱。頭痛在起病早期即開始出現,多為全頭脹痛,頭痛較為劇烈。如有腦膿腫形成則以膿腫側的前額和眼球后的疼痛明顯,夜間加重,并伴有惡心、嘔吐、痛苦呻吟、煩躁不安或呈昏迷狀態。腦膿腫包膜逐漸形成后,體溫可降低,頭痛亦可顯著減輕,而精神癥狀則逐漸明顯。
關于顱內非特異性感染的鑒別-診斷介紹
1.非化膿性腦膜炎,其腦脊液中細胞多為淋巴細胞,而化膿性腦膜炎的腦脊液中細胞增多以多形核白細胞為主,加上糖含量降低和乳酸氫酶增高可排除非化膿性腦膜炎。 2.機械、化學、中毒性腦膜損害及癌癥腦膜病。這些情況也會出現與化膿性腦膜炎類似的臨床表現,但通常憑仔細的病史,原發病的確定,對疾病轉歸的觀察及
成人急性顱內靜脈竇血栓伴顱內血腫的治療分析(一)
顱內靜脈竇血栓(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是臨床少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大多預后良好。但CVST合并顱內血腫后患者的病情重、進展快,死亡率高達3%~15%。目前針對CVST合并顱內血腫的治療方案尚無統一意見。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2015年1月—2018
成人急性顱內靜脈竇血栓伴顱內血腫的治療分析(二)
1.4治療時機?一旦明確診斷后立即給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當單純抗凝治療效果不佳,神經功能惡化或意識程度下降,出現梗死繼續加重時開始進行血管內治療。當全身抗凝聯合介入治療后仍然出現腦出血增多、腦水腫加重、腦疝或腦疝前期癥狀時,或保守治療過程中突然出現腦疝或腦疝前期癥狀時,均立即行去骨瓣減壓術及血
成人急性顱內靜脈竇血栓伴顱內血腫的治療分析(三)
?Vivakaran等認為即使術前臨床表現非常嚴重的部分患者術后也能完全恢復,是由于梗死區域神經元并未完全壞死所致;故需嚴格保護血腫周圍梗死水腫區域。本組3例患者均行血腫清除術,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此結果支持行清除血腫以進一步減壓,但須嚴格保護血腫周圍的梗死水腫區域。減壓術后仍有患者
重型顱腦損傷去骨瓣減壓術后顱內感染多因素分析
該研究以重型顱腦損傷行去骨瓣減壓術患者 220 例為研究對象,依據術后顱內感染情況分為兩組,手術時間、 合并癥、GCS 評分、腦脊液漏、腦室外引流和置管、開放性損傷、 抗菌藥物使用時間等研究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來探討重型顱腦損傷去骨瓣減壓術后顱內感染的影響因素。220 例患者年齡為 16~76
左側側腦室室管膜瘤術前合并顱內感染病例分析
室管膜瘤是神經膠質細胞瘤中的一種,起源于室管膜細胞,WHO分級Ⅱ級,占神經上皮腫瘤的3%~9%。2017年7月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1例左側側腦室室管膜瘤術前合并顱內感染,現報道如下。?1.病例資料?43歲男,因突發意識模糊伴間斷抽搐3 h入院。入院體格檢查:,體溫39.7℃;煩躁不安,查體欠配合;
開顱患者術后顱內感染的病原學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
該研究選擇神經外科住院治療的1126例顱內手術患者,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單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分析發生術后感染的影響因素,并對感染患者腦脊液分離出的病原菌進行分析。納入影響因素: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手術類型、手術次數及合并相關基礎疾病、有無頭皮下引流、有無腦脊液漏、
關于鼻源性顱內感染性頭痛的診斷治療特點介紹
一、診斷要點 1、有外傷史或腦脊液鼻漏史。繼而出現高熱和劇烈頭痛。 2、頸項強直,克匿格征陽性。 3、腰椎穿刺壓力升高,腦脊液混濁,粒細胞增多,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腦脊液細菌培養陽性。 二、治療要點 1、全身足量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2、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發生。 3、全身
介入栓塞治療肺吸蟲感染性顱內動脈瘤病例分析
肺吸蟲主要侵及肺部,其次為腦組織。腦型肺吸蟲臨床并不少見,主要引起腦實質損害,治療上以抗寄生蟲藥物及外科手術切除占位性病灶為主。因肺吸蟲感染導致顱內動脈瘤形成臨床少見,對其進行血管內介入治療的相關報道較少。筆者報道1例采用介入治療的肺吸蟲感染性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復習文獻,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眶內顱底蝶、篩竇侵襲性曲霉菌感染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14歲男性,因右眼失明半年余入院。入院體格檢查:生命體征平穩;右眼外展受限;右側瞳孔直徑約4.0 mm,直接對光反射消失,間接對光反射欠靈敏,無光感;左側瞳孔直徑約3.0 mm,直接、間接對光反射均靈敏;視力、視野均正常;頸抵抗(-)。入院抽血化驗檢查均正常。?術前CT示右側前
顱內Castleman病病例分析
患者女,32歲。于2017年1月初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為發作性脹痛不適,3~5min自行緩解,無頭暈、嘔吐、行走不穩、肢體無力、肢體麻木、口角抽搐、意識不清、聽力下降、視物模糊。?MRI表現:T1WI呈等信號,T2WI呈中等偏高信號,DWI呈稍彌散受限,增強掃描呈明顯強化,與腦組織以線樣低信號影分界
顱內軟骨瘤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男性,41歲。因右側面部麻木10d入院。入院時體格檢查:神志清楚,右側面部感覺減退;四肢肌力、肌張力基本正常。頭部CT平掃示:右側顱中、后窩(顳骨巖尖、枕骨右側、枕骨斜坡)軟組織密度腫塊,邊緣光滑,腫塊內見小斑片狀高密度影,大小約40mm×28mm(圖1A);局部骨質破壞(圖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