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日前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云南白藥等24家藥企采購非法銀杏葉提取物的通報,云南白藥昨日晚間再發公告,承認從桂林興達采購五批計6.9噸銀杏葉提取物。 根據公告,云南白藥表示該公司全資子公司中藥資源公司響應下游客戶云南希陶綠色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安寧分公司開展對外業務的需求,從桂林興達采購五批計6.9噸銀杏葉提取物,并銷售給上述下游客戶。截至目前,貨物已全部發往云南希陶綠色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安寧分公司。并表示,該行為屬于中藥資源公司正常的經營貿易業務。除以上業務外,中藥資源公司未發生過任何銀杏葉提取物的生產、采購和銷售業務。 云南白藥還透露,該公司已于2015年5月22日,向云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進行了匯報,同時通知云南希陶綠色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安寧分公司對所發的銀杏葉提取物進行追蹤調查。此前,5月19日,國家食藥監總局披露,桂林興達藥業有限公司擅自更改銀杏葉提取生產工藝,同時從不具備資質的企業購進以鹽酸工藝生產的銀杏葉提取物,并......閱讀全文
根據6月8日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關于開展銀杏葉提取物和銀杏葉藥品檢驗的通告》(2015年第20號)要求,銀杏葉提取物和銀杏葉藥品生產企業按照總局公布的補充檢驗方法進行了自檢,現將有關情況通告如下: 一、經各省(區、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核查,90家銀杏葉提取物、銀杏葉片(含分散片)和銀杏葉膠囊生產
問題銀杏葉提取物流向21家企業,無限極、如新等啟動召回程序 問題銀杏葉提取物的波及面正在擴大,除了被要求批量自查并公布召回舉措的制藥企業之外,一批以該提取物為原料的保健品生產企業也未能“幸免”。 有接近國藥控股的人士昨日向南都記者表示,植物提取物和動物提取物相繼被嚴查,表明新一輪針對投料
銀杏葉提取物 (圖片來源:資料圖) “揚子江藥業銀杏葉片261批不合格,不合格率63.3%;貴州信邦制藥銀杏葉片不合格率73.9%;貴州益佰制藥銀杏葉片不合格率100%,銀杏葉提取物全部合格;深圳海王藥業銀杏葉片不合格率95.6%;銀杏葉分散片不合格率100%。”食藥總局22日晚間公布了全國9
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關于使用違法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保健食品有關核查情況的通告》(2015年第22號)要求,使用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保健食品的企業進行了自查,現將有關情況通告如下: 一、全國共有168家使用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保健食品企業報送了自查情況。其中,157家企業使用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了保健食
“銀杏葉事件”仍在持續發酵,國家食藥監局近日連發“三道金牌”,強調做好銀杏葉專項治理工作。為此,部分涉事企業也已啟動召回。在風波背后,記者了解到,由于改變工藝能大幅壓縮成本,使得相關企業敢于鋌而走險。同時,也折射出植物提取物行業監管標準的缺失。 國家食藥監總局5月31日再次重申,6月3日以前召
熱度持續近半月之久的“銀杏葉”事件仍在繼續發酵,在食藥監總局下達的“自查”令下,不斷有新的公司被牽扯進來。5月31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其官網上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銀杏葉藥品專項治理的通知》,通知要求相關企業“確保應召回藥品在6月3日前全部召回到位。” 已有9家上市公司發自查公告
◎每經記者 黃宗彥 實習記者 吳林靜 銀杏葉事件這一看似個別企業的違法操作事件,卻如燎原之火一般蔓延到整個行業。 昨日,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了自去年1月份至今,全國90家生產銀杏葉提取物及產品的自查結果。其中問題批次高達45%,不合格企業近6成。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涉事的上市藥企,被檢批
一、植物提取物的定義:植物提取物是以植物為原料,按照對提取的最終產品的用途的需要,經過物理化學提取分離過程,定向獲取和濃集植物中的某一種或多種有效成分,而不改變其有效結構而形成的產品。按照提取植物的成分不同,形成甙、酸、多酚、多糖、萜類、黃酮、生物堿等;按照最終產品的性狀不同,可分為植物油、浸膏、粉
“‘銀杏葉’非法提取物事件”追蹤 “銀杏葉”事件現多米諾骨牌反應。繼5月26日云南白藥一紙公告“牽出”康恩貝之后,5月28日,海王生物發布公告稱有涉“非法銀杏葉提取物”事件,而港股上市公司朗生醫藥也隨之遭到波及。 銀杏葉事件持續發酵 5月28日,海王生物公告披露稱,收到公司的銀
隨著中藥研究事業的不斷發展,中藥材在國內和國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藥物的重要有效成分的含量成為質量檢查必不可少的參數,高效液相色譜的使用越來越廣泛。針對高效液相色譜對藥物尤其是中藥材的檢測,本文采用HPLC法測定了銀杏葉中黃酮物質的含量。 2010年版《中國藥典》共收載品種4600余種,新增
這一最新研究由南京大學醫學院、南京鼓樓醫院的徐運教授聯合蘇州第一人民醫院、蘇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完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期刊。 他們證實,每天服用銀杏葉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和
又有一家知名醫藥企業中槍“銀杏葉事件”,食藥總局近日通報哈藥集團制藥總廠使用了違法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保健食品。 此前,食藥總局公告稱,大連珍奧集團、湯臣倍健、無限極有限公司、如新(中國)有限公司等21家保健食品企業從桂林興達藥業、寧波立華制藥購進銀杏葉提取物。 “哈藥集團制藥總廠使用不合格銀杏
又有一家知名醫藥企業中槍“銀杏葉事件”,食藥總局近日通報哈藥集團制藥總廠使用了違法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保健食品。 此前,食藥總局公告稱,大連珍奧集團、湯臣倍健、無限極有限公司、如新(中國)有限公司等21家保健食品企業從桂林興達藥業、寧波立華制藥購進銀杏葉提取物。 “哈藥集團制藥總廠使用不合格銀杏
5月2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銀杏葉藥品專項治理工作以來,監管部門核查、產品召回及企業自查情況,涿州東樂制藥有限公司等19家銀杏葉制劑生產企業召回工作均已啟動。 目前,監管部門已對桂林興達藥業有限公司、萬邦德(湖南)天然藥物有限公司立案調查,案件現場調查取證已經結束,正在
國家食藥監總局近日公布使用違法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保健食品有關核查情況,此前曝光的部分違法銀杏葉提取物流向了21家保健食品企業,近六成原料已使用,部分產品已上市銷售。據了解,已上市銷售的產品需在6月25日前完成召回工作。 國家食藥監總局官網發布的通告顯示,截至目前,發現有21家保健食品企業從桂林
▲江浙地區1、寧波綠之健: 主要產品有越橘提取物、紫杉醇、千層塔提取物、茶葉提取物等產品。2、浙江惠松制藥有限公司:與日本松浦藥業株式會社合作,主要生產與經營中藥材與菌類提取物產品。3、無錫綠寶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大型綠茶提取物生產與供應商,與日本太陽化學合作,綠茶提取物出口占市場份額較大。4、浙江康
中藥提取物出口攀升不少洋貨"出口轉內銷" 銀杏葉提取物、越橘提取物、人參提取物……走出國門紅遍全球的"植物提取物"近日有了國際商務標準,而參與制定的上市公司或將受益,銷售也將更有"底氣".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一季度植物提取物出口額高達3.3億美元,占中藥商品出口額的47%,而美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日前證實,云南白藥集團中藥資源公司曾購買桂林興達藥業有限公司違法生產的6900公斤銀杏葉提取物。據食藥總局5月19日的通報,包括云南白藥等三家上市公司在內的24家藥企,采購了桂林興達藥業有限公司非法生產的銀杏葉提取物。 頂著“云南白藥”的金字招牌,云南白藥集團中藥資源公
人民網連續關注自然之寶違規事件后,引起了北京市藥監部門的重視,但自然之寶并沒有就此反思。8月17日出版的湖北《長江商報》報道,自然之寶“天然蘆薈軟膠囊”和“潤智銀杏提取物膠囊”兩款摻藥食品仍在湖北銷售。而之前,因為藥監部門對自然之寶進行了調查,自
一談到中醫藥,很多人就會認為是“玄學”,因為無法用西醫理論來解釋。占世界中草藥市場半壁江山的日本和韓國,其所用的中藥原材料80%都是從中國進口,“優質原料”為何常掌握在外國人手中?目前中國還沒有一種中藥進入歐美國家臨床,中藥“走出去”舉步維艱。“走出去”是不是就應該堅持歐美標準?這些困惑與思考,
2016年11月11-12日,由中國質譜學會主辦、華質泰科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承辦的“2016第四屆中國原位電離質譜會議(AIMS2016)”在廣州白天鵝賓館召開。本屆會議涵蓋原位電離質譜技術前沿基礎、原位電離質譜小型化、原位電離質譜產業化和原位電離質譜技術應用新趨勢的四大主題,吸引了兩百余
近10年來,我國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額從1997年的1.23億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4.77億美元,增長287.8%,發展之迅速,令人矚目。(由于中藥中絕大多數藥物為植物藥,因此在國內業界通常將“中藥提取物”和“植物提取物”兩個詞組等同看待。 &nb
抽檢監測是2013年新一輪機構改革以來,食藥監管部門新增的一項職能。為充分發揮抽檢監測“治未病”作用,省食藥監局將風險研判納入全系統“一把手”工程,并分別出臺了食品、藥品安全風險研判例會制度,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前移放在風險研判、預警分析、提早預防上,推動監管從“事后滅火”向“事前防范”轉變。截
9月21日,由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與萊西市政府共建的青島能源所城鎮化發展研究中心暨萊西市產業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召開了第一屆第一次理事會,并舉行了揭牌儀式。 研究中心(研究院)采取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研究所黨委書記彭輝擔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由彭輝主持
可以說,從7月22日CFDA開展的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到現在,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輪的起點源于12月4日“全國藥物臨床試驗數據核查工作座談會”,隨即各省局先后緊急召集各所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主任開會,除了傳達“會議”精神外,還要求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開展新一輪的自查工作,然而這輪自查不
8月20日,英國藥品管理局在其官網發布警告,提醒大家謹慎選用一些未經英國官方注冊通過的中藥,稱這些中藥含有高含量的有害毒素,包括鉛、汞和砷,此次被警告的產品有北京同仁堂的牛黃解毒片、保靈堂的白鳳丸以及恒隆昌的發寶。 隨后同仁堂方面有工作人員回應稱:被“點名”的牛黃解毒片符合國家安全標準,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