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納米技術》 新型藥用納米粒子結構可分解排出體外 將DNA鏈和納米粒子當作構件,組裝成一種可以增強攝取小鼠體內腫瘤的納米結構,并在之后發生分解,改善體內清潔度,最終降低潛在毒性。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的這項研究結果為抗癌藥物投遞的安全、可控提供了一種新策略。 為了改進投遞效果,納米粒子的體積必須足夠大到能夠吸收并困住腫瘤。但是,一旦納米粒子發揮治療效果后,會殘留在體內很長時間,因為體積太大而無法被體內系統自行清除,從而可能產生慢性中毒。 Warren Chan等人設計出一種納米粒子結構,其結構由一個帶有DNA鏈的核心納米粒子與多個小納米粒子層相連而成,體積大小剛好能夠吸收腫瘤。研究人員發現該結構能夠作為成像試劑和抗癌藥物的載體。他們注意到與核心納米粒子和未經過組裝的納米混合結構相比,這種納米結構在小鼠體內能夠在腫瘤中產生的累積效果更好。重要的是,在后續的小鼠尿液分析中檢測到這種納米結構的......閱讀全文
英國倫敦納米技術中心的研究人員研制出一種新型納米探針,利用該納米探針可以檢測出某種抗生素藥物是否能夠與細菌結合,從而減弱或破壞細菌對人體的破壞能力,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是科學家第一次將納米探針運用于藥物篩選,相關試驗的初步結果已經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納米技術》雜志上。 人們在用抗生素治病的過
英國倫敦納米技術中心的研究人員研制出一種新型納米探針,利用該納米探針可以檢測出某種抗生素藥物是否能夠與細菌結合,從而減弱或破壞細菌對人體的破壞能力,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是科學家第一次將納米探針運用于藥物篩選,相關試驗的初步結果已經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
封面故事:SAXS方法的最新應用 本期封面所示為由三維小角度X射線散射確定的一個人小梁骨樣本中的超級結構和膠原原纖維取向。“小角度X射線散射”(SAXS)原則上能探測從納米尺度到宏觀尺度的一系列不同長度上的結構順序。然而,此前仍然沒能獲得三維圖像同時保持納米結構取向信息的實驗方法和分析方案。
一個反映人腦發育情況的模型 轉基因小鼠被廣泛用來模擬人類疾病,但由于人腦的組織要比嚙齒類動物的腦組織復雜得多,所以腦發育疾病尚未得到研究。Juergen Knoblich及同事利用人多能干細胞建立了一種不同的模型,即一個三維“類器官”培養系統,它能反映人腦發育的幾個方面。該系
封面故事:DNA堿基對引導結晶的思想被付諸實踐 DNA堿基對可以引導有用材料結晶的思想,對納米技術專家來說是一個很有誘惑力的思想。現在,在首次發現與納米顆粒相結合的DNA可以影響它們聚合10年之后,兩個研究小組已將這一概念付諸實踐。Park等人發現,結合到金納米顆粒上的DNA分子以
封面故事: “灣流”對大氣高層的影響 “灣流”是一個大西洋暖流,它將熱量向北輸送,使西歐在冬季要比北美明顯溫暖。人們知道它會影響短期天氣現象,如地表風及氣旋的形成等,但它對長期氣候及大氣高層的效應卻不是很清楚。現在,將天氣分析、衛星數據及一個大氣環流模型結合起來的一項研究顯示,
【1】封面故事: iPS細胞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doi | 10.1038/534310a 過去人們認為,“誘導多能干”(iPS)細胞將預示著一場醫學革命。人們希望,一個患者的皮膚、血液或其他細胞有可能被重新編程為iPS細胞,然后用它們來生長肝細胞、神經細胞或治療其疾病所需的不管什么其他細胞。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 IV通
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瑞典研究理事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通知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瑞典研究理事會(VR)雙邊合作協議,2018年雙方共同在“Renewable energy”和“Biotechnology”領域征集和資助中瑞合作研究項目。經過公開征集,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教授陳宇星和周叢照課題組與孫林峰課題組合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了人類溶酶體維生素B12外排蛋白ABCD4的近原子分辨率三維結構,為深入理解該類膜蛋白轉運的分子機制以及其突變引發疾病的致病機理提供了基礎。該研究成果以Cryo-
最近,美國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名為quadrapeutics的技術將四種癌癥藥物結合起來共同治療惡性腫瘤。臨床前研究顯示這種療法療效是傳統療法的17倍之多。這種載藥系統的結構基礎是一種等離子體納米氣泡,科學家將調整過劑量的化療藥物裝載至這種納米粒上,從而使其能夠靶向治療癌癥細胞,卻不會傷
中科院副秘書長譚鐵牛(前排左三)等會見出席第331次香山科學會議的美國NIH副院長 Michael Gottesman博士(前排右三)等美國科學家。 以“腫瘤納米技術與納米藥物”為主題的第331次香山科
“一方面,ABC轉運蛋白引起囊性纖維化等疾病,而另一方面它們幫助免疫系統識別受感染細胞或癌細胞,” Robert Tampé 教授解釋道。大量的具有醫學、工業和經濟意義的ABC轉運蛋白也是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它們使細菌和其他病原體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同樣,他們可以幫助腫瘤細胞抵抗抗腫瘤藥物的侵入,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1月12日,“2019金屬組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香港大學主辦,共100多位業界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本次會議的獨家合作媒體,為您帶來全程跟蹤報道。會議現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近期,在北京市科委先導與優勢材料創新專項支持下,中科院高能所趙宇亮研究團隊在富勒醇納米抗腫瘤材料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富勒醇納米抗腫瘤材料是一種潛在高效低毒抗腫瘤藥物,它通過“監禁”腫瘤細胞的方式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與傳統化療“殺死”腫瘤細胞的原理相比,具有不殺死細胞,沒有可觀測的體內
近期,在北京市科委先導與優勢材料創新專項支持下,中科院高能所趙宇亮研究團隊在富勒醇納米抗腫瘤材料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富勒醇納米抗腫瘤材料是一種潛在高效低毒抗腫瘤藥物,它通過“監禁”腫瘤細胞的方式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與傳統化療“殺死”腫瘤細胞的原理相比,具有不殺死細胞,沒有可觀測的體內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靈敏的新成像技術揭示了生物膜(biofilms)結構的一些細節,從而打開了攻擊如霍亂、囊性纖維化患者肺臟感染以及甚至慢性鼻竇炎等因形成生物膜而產生抗生素耐藥性的大量細菌性疾病的大門。相關論文發布在7月13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細菌
2010年9月9日,北京,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讀取實驗結果。北大第一醫院是19家“超級細菌”監測哨點之一。 最近在我國檢測出的“超級細菌”呈現出“來路不明,致病性不強”的特點,但“超級細菌”的真正威脅在于“耐藥性”的傳播,而非“致病力”的強弱。 自8
編者按:癌癥是世界上最具毀滅性的疾病之一。三分之一的女性和二分之一的男性有可能會在一生中會遇到癌癥。我們該怎么打敗它? 作為一個成功的科技企業家,肖恩·派克(Sean Parker)曾與扎克伯格一起創立在線社交網絡公司Facebook,并擔任創始總裁。由于自身過敏和免疫疾病,派克很早就對免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結合X射線晶體學、核磁共振波譜、低溫電子顯微鏡和脂質組學等多方面數據,首次構建了一個流感A病毒外殼的完整模型。這一方法稱為粗粒度分子動力學模擬,能生成不同溫度和脂類成分的軌跡,揭示出構成膜的各種成分特征。該成果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病毒如何在野外生存,并找出戰勝它們的新方法。研
(八)臨時社交網絡:讓信息閱后即焚 隨著人們隱私意識的逐漸覺醒,以Snapchat為代表的新型應用憑借著非永久性數據分享模式異軍突起。這些服務所分享的數據帶有“朝生暮死”的特性,信息能閱后自毀,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護人們的隱私,極大地緩解人們對隱私被泄露的擔憂,還可以讓人們更自由暢快地交流,因
廣義的細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指所有應用于生物學和醫學的、以細胞為操作對象的技術手段,其中也包括細胞培養。一般地說,細胞工程主要指應用各種手段對細胞不同結構層次(整體、細胞器、核、基因等)進行改造,如進行細胞融合、核移植、基因轉移等,以獲得具有特定生物學特性的細胞。一.細胞融
2019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獎專業評審工作已經結束。現將通過專業評審的4項省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和260項陜西省“三大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建議獎勵項目在陜西省人民政府網站和陜西省科學技術廳網站公布。最高科學技術獎建議獎勵人選(4人)序號候選人提名單位1安芷
、 封面故事:怎樣減小觀測偏差 研究成果需要能夠重復和確證,這是科學過程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但當今所采用的系統和方法的復雜性,卻讓編輯和審稿人對某項研究成果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更難有把握。作為關于研究成果不可再現性問題系列報道的一部分,本期《自然》雜志發表了兩篇關于怎樣減小觀測偏差的文章。在評論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2015年度十大新興技術,飛行機器人、仿人腦芯片等十大突破性的科技進展入選。 此榜單每年發布一次,由世界經濟論壇新興技術跨界理事會選出該年最有潛力解決全球長期挑戰的技術成果,旨在促使人們關注新興技術的潛力及蘊藏的風險。 今年的十大新興技術體現了創新在改善人們生活、推動行業變
2011年是我國“十二五”社會經濟發展的開局之年,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未來我國重點培育和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將承載著艱巨而偉大的歷史使命。制藥業是生物醫藥產業重中之重,搶占和攻克制約我國藥物創新和產業化過程中許多亟需解決的瓶頸技術、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等關鍵技術,是促進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經濟發
西北核技術研究所 王勇老師 來自西北核技術研究所的王勇老師為大家介紹了《應用物理》期刊的相關情況。 近年來我國在應用物理研究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年產生了大量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其知識總量已經躍居世界前列。但目前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分 散在各有關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UKRI)共同組織的研討會所確定的合作內容, 2018年,雙方共同資助中英雙方科學家在“抗生素耐藥”領域(Antibacterial Resistance)開展的實質性合作研究項目。經過公開征集,我委共收到23項申請,經初步審查并與英
為支持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自然》期刊的250位主編選出2017年發表的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250多篇文章。這些論文來自全球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也包括中國作者的論文,大多涉及跨國或跨機構的科研合作。NMT非損傷微測技術,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優秀活體生理功能研究技術之一,中國科學家在NMT的生命科學應
以色列 研究抗癌、抗衰老疑難雜癥 超高分辨率顯微鏡看到活細胞 本報駐以色列記者 毛黎 特拉維夫大學率先證明,通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能有效地破壞動物癌細胞DNA,同時保持周圍其他細胞組織完好無損;舍巴醫學中心在全球首次試驗性采用“逆向個性化藥物”(RPM)治療癌癥患者;特拉維夫大學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