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繼阿爾茨海默病之后第二常見不可治愈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大腦細胞中錯誤折疊蛋白質的(α-synuclein,α-突觸核蛋白)聚積。越來越多的蛋白質開始聚集在一起時,就會導致神經組織死亡,留下大片的“死腦物質”——路易小體(Lewy Bodies)。隨著腦細胞的死亡,它們會損害一個人的活動、思考或調節情緒的能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和帕金森病之間存在關聯。近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學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發現了帕金森病起源于腸道細胞并將身體神經元傳遞到大腦的新證據。 “這些研究結果進一步證明了腸道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更精確的模型,用于測試能夠預防或阻止帕金森病進展的治療方法,”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細胞工程研究所所長、神經學教授Ted Dawson博士說道。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euron.DOI: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19......閱讀全文
口服抗生素是我們在感染細菌或真菌時常用的一類藥。但抗生素如果過度使用,會干擾人體正常菌群,還容易導致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近期一項研究發現,抗生素使用量還和帕金森病風險有關,進一步提醒我們要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問題。 來自芬蘭最大的醫院——赫爾辛基大學醫院(Helsinki University H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淀粉樣蛋白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Si Lab, 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1】Science:反常!一種淀粉樣蛋白非但不致病,而且還有助于儲存記憶 doi:1
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們將一種遺傳開關插入到了神經細胞中,使得患者可以通過服用不影響任何其他細胞的設計藥物來改變它們的活性。正在研究的細胞是可以生成神經遞質多巴胺的神經元,其發生缺陷是廣泛運動障礙帕金森病的罪魁禍首。 多巴胺是對協調運動至關重要的一種大腦化學物質。帕金森病標準療
最近,來自科隆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們發現了帕金森癥的新的發病機制,可能有助于針對性的療法的開發。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腦中特定數量的,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的死亡。由此導致的多巴胺缺乏會導致諸如靜息性震顫,
動物模型對于幫助我們了解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并找到治療方法,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相比較嚙齒動物來說,大型動物更接近于人類,它們為確定人類中所看到的重要病理事件,提供了很好的模型;大型動物對于驗證有效的治療方法或確定治療靶標,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缺乏來自大型動物的胚胎干細胞系,我們很難用傳統
動物模型對于幫助我們了解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并找到治療方法,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相比較嚙齒動物來說,大型動物更接近于人類,它們為確定人類中所看到的重要病理事件,提供了很好的模型;大型動物對于驗證有效的治療方法或確定治療靶標,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缺乏來自大型動物的胚胎干細胞系,我們很難用傳統
阿爾茲海默癥(AD)是一種毀滅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多發于中老年群體,正影響著全球超5000萬人的健康和生命(平均每100位60歲及以上老人中就有5-8名癡呆癥患者)。遺憾的是,全球2/3人并不了解或者關注這一疾病,中低下收入國家的患者及時接受診斷的概率不足1/10。就在其他疾病得益于醫療技術進步
2015年11月27日——VIB/魯汶大學(KU Leuven)Patrik Verstreken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揭示了一種機制的詳細細節,為神經元之間的溝通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洞察。該研究闡明了受損的神經突觸(synapses)——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點——如何被修復以保持神經元之間的交流處于最佳水
賓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和他們的學生,花了無數時間試圖解決棘手的研究奧秘,是什么激勵著他們這樣做呢?賓州州立大學生物學教授陳功(音譯,Gong Chen)說,答案是,他們希望幫助緩解患者及其親人的痛苦。他告訴一群阿爾茨海默氏病患者及其親屬朋友:“我希望幫助那些患有大腦/脊髓損傷和疾病的人。” 在2
亨廷頓病(HD)是重要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此病與一系列重大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癡呆、帕金森病都很相似。亨廷頓病是典型的遺傳性疾病,因而成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的熱點。科學家們期望通過對亨廷頓病的研究能找出針對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的有效方法。 先前的研究報道主要著重于亨廷頓病中基因突變產生的變性蛋白
編者按:藥物靶點永遠是新藥研發人員關注的重點,它們代表了全新療法的可能。今日,我們為大家整理了7月份值得關注的一些靶點新聞。它們有些已經令人耳熟能詳,有些則少有人知。盡管它們仍處于研發的極早期,但在10年,20年后,也許就有一款新藥基于這些靶點獲批上市。我們相信,對于關心未來的您來說,這份清單值
來自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教育部神經變性病學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針對一種關鍵的作用因子:膠質源性神經生長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展開研究,實現了人胚胎神經干細胞GDNF在體外培養條件下的表達調控,這對于帕金森病等神經
最近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在血液和腦脊液中發現神經元細胞釋放的神經細絲輕鏈蛋白能夠反映神經元細胞的損傷程度。相關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euron上。這項研究表明這些神經細絲輕鏈蛋白或將為了解神經退行性疾病進展以及治療效果提供重要信息。 神經細絲輕鏈蛋白是影響神經元細胞形狀和穩定性的細胞骨架的一部分
最近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在血液和腦脊液中發現神經元細胞釋放的神經細絲輕鏈蛋白能夠反映神經元細胞的損傷程度。相關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euron上。這項研究表明這些神經細絲輕鏈蛋白或將為了解神經退行性疾病進展以及治療效果提供重要信息。 神經細絲輕鏈蛋白是影響神經元細胞形狀和穩定性的細胞骨架的一部分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本年度生物領域獲獎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諾獎風向標”榜單揭曉 4名科學家榮獲2018拉斯克獎 拉斯克獎是全球最為著名的醫學類獎項之一,也有“諾貝爾風向標”之稱。這是因為在諸多拉斯克獎得主中,已有87人獲得了諾貝爾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Wes全自動蛋白質表達定量分析系統應用于微量腦組織蛋白表達分析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與帕金森、藥物濫用密切相關帕金森病和藥物濫用障礙都與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功能改變有關。在外側中腦,黑質(SN)的多巴胺能神經元(SN)向背側紋狀體發出投射,參與控制運動,而位于腹側被蓋區(VTA)的多巴胺能神經元(VTA
導讀:10多年前,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Susan L. Ackerman教授及其同事首次強調了腦部疾病的成因。經過對這一成因多年的深入研究,她和同事們現在又有了新突破:他們發現,一種被稱為Ankrd16的基因能夠阻止他們最初觀察到的缺陷蛋白質的聚集,或為預防腦疾病帶來希望。 2018年5
來自北京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斑馬魚模型中證實,th2 (tyrosine hydroxylase 2 )基因是色氨酸羥化酶的編碼基因,在5-羥色胺合成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作為5-羥色胺能神經元(serotonergic neuron)的一個標記物。這些研究成果發表在6月
細胞蛋白質量關系著生物的生存。在衰老過程中生物維持蛋白質量的能力會逐漸下降,受損蛋白和錯誤折疊蛋白的累積起來會造成細胞死亡和細胞功能故障。阿爾茨海默癥、帕金森癥、亨廷頓舞蹈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就與蛋白質控減弱有關。人多能干細胞能夠無限復制同時維持未分化狀態,這就需要避免蛋白體系有任何不平衡。幫助蛋白折
目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參與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的一個新基因,這一發現將來有望提供一個新的藥物靶點,可預防、甚至可能治愈這種使人衰竭的神經系統疾病。 帕金森氏病是位居阿爾茨海默氏病之后、第二種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這種漸進性和毀滅性的疾病
5月16日,《自然》雜志以“ANKRD16 prevents neuron loss caused by an editing-defective tRNA synthetase”為題報道了這一研究成果。 科學家們之前發現,有缺陷的蛋白質會在阿爾茨海默癥和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疾病中引起有害的沉積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生物系教授陳功,致力于“突觸發生與可塑性”和“神經干細胞”等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對神經發育、學習記憶、神經損傷后的修復有直接的關系,這些研究的突破對于目前沒有很好治療辦法的神經系統疾病的防治,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其帶領的研究小組先后在Cell、PNAS、Neuron、
線粒體是細胞內的能源工廠,負責為細胞提供必要能源,也在信號傳導、細胞死亡和細胞生長中起關鍵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將線粒體功能障礙與衰老、神經退行性疾病關聯起來,比如阿爾茨海默癥、帕金森病和亨廷頓舞蹈病。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在本期Cell雜志上連發兩篇文章指出,線粒體是大腦退化的關鍵。 加州
對于許多神經退行性疾病來說,比如帕金森病、肌萎縮側索硬化和外周神經病變,軸突的損失是一個早期的缺陷。當軸突出現損失,神經細胞就無法正常交流,神經系統功能受到損傷。特別是對外周神經病變來說,受損的軸突會觸發自毀程序。 在一項新研究中,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在自毀的軸突中發現一個特殊分子,深入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幾十年來,心理學家一直認為神經遞質多巴胺是一把雙刃劍:在大腦中釋放,作為獎勵,訓練我們尋求愉悅的體驗,但也是一種不斷追求導致成癮的“藥物”。 根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新研究,這只是多巴胺的一面。另一方面,多巴胺也是為了應對不愉快的體驗而釋放的,例如觸摸熱茶壺,可能是訓練大腦以避免將來使用它
隨著“冰桶挑戰”在互聯網上風行,許多人第一次聽說了漸凍人,以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ALS)”這個佶屈聱牙的病名。這種怪病也引起了許多疑問,在此就把相關答案總結一二。 漸凍人到底是種什么病? ALS,又稱MND,也就是“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ALS
自從1985年發現朊蛋白(prion)基因以來,它對神經元的 作用及生物學影響一直是個謎。“最終,我們發現了朊蛋白的明確功能,揭示出與特異的受體結合,它們對神經的長期完整性負責,”蘇黎世大學與蘇黎世大學醫院 神經病理學研究所Adriano Aguzzi教授說。因此,發表在《自然》(Nature)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單細胞測序領域的重磅級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Cell:開發出空間單細胞測序技術,有助揭示早期乳腺癌產生浸潤性之謎 doi:10.1016/j.cell.2017.12.007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報道一種新的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