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們將一種遺傳開關插入到了神經細胞中,使得患者可以通過服用不影響任何其他細胞的設計藥物來改變它們的活性。正在研究的細胞是可以生成神經遞質多巴胺的神經元,其發生缺陷是廣泛運動障礙帕金森病的罪魁禍首。 多巴胺是對協調運動至關重要的一種大腦化學物質。帕金森病標準療法:多巴胺替代治療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喪失效應,隨著干細胞技術的出現,一些生物醫學研究人員已在探索在實驗室中生成可用于移植的多巴胺生成細胞這一想法。盡管一些醫生已對多巴胺細胞移植進行了測試,由于移植細胞生成多巴胺時不是過多就是太少這種療法經常失敗。 在發表于4月28日《細胞干細胞》(Cell Stem Cell)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Waisman中心的張素春(Su-Chun Zhang)教授構建出了兩種相關的細胞類型。當他們檢測設計藥物時,一種類型的細胞提高了多巴胺生成;另一種則終止了多巴胺生成。 張素春和共......閱讀全文
2019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獎專業評審工作已經結束。現將通過專業評審的4項省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和260項陜西省“三大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建議獎勵項目在陜西省人民政府網站和陜西省科學技術廳網站公布。最高科學技術獎建議獎勵人選(4人)序號候選人提名單位1安芷
生物通報道:人類多能干細胞 (hPSCs)是目前生物學領域最引人注目的話題之一,其原因在于hPSCs可通過改善機體再生能力,為治療許多疾病提供了一個潛在的途徑。此外,hPSCs系統也適用于藥物篩選和毒性測試。 通過hPSCs構建神經發育模型,為分析神經早期發育,病理進程和治療方法開辟了一個新的
根據《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的規定,教育部組織開展了2012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評審工作。 經評審,決定授予“軟界面電分析化學的若干問題研究”等36項成果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稀土生物效應的細胞無機化學研究”等6
來自威斯康星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了一種新策略來快速構建誘導性基因敲除(iKO)人類多能干細胞(hPSC)系。相關研究論文發布在7月2日的《細胞干細胞》(Cell stem cell)雜志上 威斯康星大學的張素春(Su-Chun Zhang)教授及助理研究員Yuejun Chen是這
序號 項目名稱 全部完成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
10月2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2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英國皇家學會合作交流項目初審結果。序號科學部編號項目名稱中方申請人中方依托單位11201101460基于展向扭曲結構的流動與噪聲控制研究劉宇南方科技大學21201101470面向旋轉環境下無線傳感器自供電的能量俘獲新機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301 81201256 牛辰 復旦大學 絲/蘇氨酸蛋白激酶Stk調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和毒力的分子機制研究 H1901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3 2013-1-1 2015-12-31 302 81201277 毛日成 復旦大學 干擾素刺激基因MS4A4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機制
#aabbccdd2 td{border:1px solid #666666;} #aabbccdd2{border:1px solid #666666} 序號
唐氏綜合癥(Down syndrome)是小兒最為常見的一種出生缺陷類疾病,臨床特征為智能障礙、體格發育落后、特殊面容以及其他的問題。盡管早已知道這一疾病是由于染色體異常(多了一條額外的21號染色體)所導致,然而直到現在科學家們仍然不清楚這條額外的染色體是如何引起如此廣泛的效應的。 在
2月20日,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與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召開“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解讀會”,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獨立或合作取得的7項重大科學成果入選,包括:研制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開創煤制烯烴新捷徑;揭示水稻產量性狀雜
鈷/氧化鈷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CO2為液體燃料01 1、研制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 將二氧化碳在常溫常壓下電還原為碳氫燃料,是一種潛在的替代化石原料的清潔能源策略,并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對氣候造成的不利影響。實現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的關鍵瓶頸問題是將二氧化
科學通報,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這兩份期刊均是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我國學術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國內外各主要檢索系統收錄,如國內的《中國科學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等;美國的SCI、CA、EI,英國的SA,日本的《科技文獻
9月22日,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人干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解析帕金森病模型鼠腦內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重構的神經環路,發現移植干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以特異性修復成年腦內受損的黑質-紋狀體環路,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該研究由
人為什么會變老?對于人類來說,如何才能長生不老真的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但是至今為止都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衰老一直是生命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影響整個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均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數據顯示到2050年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年齡將超過60歲。因此,深入了解衰老
干細胞在未來的醫學中前景廣闊,但它們也同樣可以是導致疾病的一個原因。當這些自我更新的非特化細胞無法分化為各種細胞類型時,它們可能會啟動無法控制的細胞分裂,導致癌癥發生。 早在數十年前,魏茨曼研究所的科學家就率先證實了癌癥與干細胞錯誤分化之間的聯系。在新的研究中,來自魏茨曼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
最開始大家都以為是“垃圾”DNA的基因組“暗物質”近年來備受關注,增強子就是其中之一,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修改了現有的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用以來尋找增強子,他們的方法并不是編輯增強子,而是利用一種稱為CRISPRa(CRISPR activation)的工具,搜尋影響T細胞
我們曾經想過擁有一個比天生器官更勤力工作的“超級器官”嗎?比如“超級肝臟”等。插入人體干細胞內的合成DNA電路或許很快能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速度打造出一個新器官。 這一合成電路可以在計算機上設計并使用從網上訂購的零件組裝而成。科學家們表示,這一技術能讓我們方便快捷地制造出供移植的身體器
我們曾經想過擁有一個比天生器官更勤力工作的“超級器官”嗎?比如“超級肝臟”等。插入人體干細胞內的合成DNA電路或許很快能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速度打造出一個新器官。 這一合成電路可以在計算機上設計并使用從網上訂購的零件組裝而成。科學家們表示,這一技術能讓我們方便快捷地制造出供移植的身體器
1月8日是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召開的日子。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獎團隊部分成員黃瓜的馴化過程 清晨,黃三文和顧興芳在進入人民大會堂參加大會之前合了一張影,成為他們科研友誼的見證。 他們同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下簡稱蔬菜所),同樣研究黃瓜,在
世界就是這么不公平,有些人喝涼水都發胖,有些人怎么吃也胖不了。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個體的肥胖傾向是由基因決定的。然而Cell雜志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調控也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Max Planck研究所的J. Andrew Pospisilik領導團隊對遺傳背景完全相同的小鼠和
發表于國際著名雜志Cell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為何抗糖尿病藥物會因不同個體機體DNA序列的較小的自然差異而表現出可變的效應。文章中研究者重點對重要的脂肪細胞分子PPAR-γ進行了研究,該分子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噻唑烷二酮(TZD)類藥物的作用靶點;PPA
轉基因斑馬魚胚胎上的閃亮藍光讓科學家選擇性地激活光敏感轉錄因子。圖片來源:Anna Reade 從現在開始10年后,這種技術將會成為發育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界人人使用的工具。 Kevin Gardner打開一個小冰箱模樣的培養器,看著里面閃爍的藍光,這種場景經常讓他想起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紐約
圖片來源:Anna Reade 轉基因斑馬魚胚胎上的閃亮藍光讓科學家選擇性地激活光敏感轉錄因子。 從現在開始10年后,這種技術將會成為發育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界人人使用的工具。 Kevin Gardner打開一個小冰箱模樣的培養器,看著里面閃爍的藍光,這種場景經常讓他想起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
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數據表明與多種多樣疾病相關的DNA改變影響的是基因組開啟和關閉基因的機制而非是基因本身。 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了與超過400種常見疾病以及臨床特征相關的大多數遺傳變化影響了基因組的調控線路。這些DNA區域包含了控制基因何時及何地被開啟或關閉的
轉基因斑馬魚胚胎上的閃亮藍光讓科學家選擇性地激活光敏感轉錄因子。圖片來源:Anna Reade 從現在開始10年后,這種技術將會成為發育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界人人使用的工具。 Kevin Gardner打開一個小冰箱模樣的培養器,看著里面閃爍的藍光,這種場景經常讓他想起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紐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美國科學家或許發現了I型糖尿病最早的生物標志物。這一發現將可以幫助延緩該疾病的發病時間。圖片來源:Scripps Research / La Jolla,California I型糖尿病,又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是通常在20歲前出現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先前研究表明,該病發
來自瑞典Karolinska研究所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科學家們證實了一些調控基因表達的“開關”在癌癥的形成中起重大作用。在發表于《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這項研究中,他們研究了一個基因區域,該區域包含了某個與結直腸癌和前列腺癌風險增高相關的特異單核苷酸變異,發現移除這一區域可顯著抵制腫瘤
近日,復旦大學張素春團隊首次將人類胚胎干細胞成功轉化成特定的神經細胞,并將轉化后的中間細胞注入到小鼠大腦中,使已喪失學習和記憶功能的小鼠恢復了學習和記憶能力。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最新一期的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業內專家認為,該成果對治愈各種神經功能缺陷疾病有重大意義。 據介紹,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