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手術治療蛛網膜炎的介紹
非手術治療一般早期或急性期病例應先采用各種藥物或措施進行綜合治療,其目的在于控制蛛網膜炎癥、松解炎性粘連和降低顱內壓力,并對原發感染病灶進行治療。 (1)抗生素:對非特異性蛛網膜炎不是特效的,但在治療可能存在于顱內或身體其他部位的隱性或顯性細菌性感染,特別在蛛網膜炎活動期,可收到一定效果。 (2)腎上腺皮質激素:對防治蛛網膜粘連和炎癥有較好的效果,初期應用效果較好。用藥期間應注意補充氯化鉀。如經過一個療程有效,必要時可重復使用。 (3)降低顱內壓力:可以采用20%的甘露醇、甘果糖(甘油果糖)、利尿藥等。 (4)其他藥物:如神經營養藥和血管擴張劑等。......閱讀全文
非手術治療蛛網膜炎的介紹
非手術治療一般早期或急性期病例應先采用各種藥物或措施進行綜合治療,其目的在于控制蛛網膜炎癥、松解炎性粘連和降低顱內壓力,并對原發感染病灶進行治療。 (1)抗生素:對非特異性蛛網膜炎不是特效的,但在治療可能存在于顱內或身體其他部位的隱性或顯性細菌性感染,特別在蛛網膜炎活動期,可收到一定效果。
手術治療蛛網膜炎的介紹
(1)后顱凹探查術:對小腦半球和橋小腦角的蛛網膜粘連和囊腫進行剝離和切除,可收到一定效果。對中線型第四腦室正中孔和小腦延髓池的粘連和囊腫可行剝離和切除,并使中孔開放。如枕大池廣泛粘連影響腦脊液循環吸收,可先行枕肌下減壓術,以后再考慮做腦室腹腔分流術。 (2)視交叉部探查術:視交叉部蛛網膜炎視力
非手術治療腹膜炎的基本介紹
1.體位 在無休克時病人應取半臥位,便于引流處理。半臥位時要經常活動兩下肢,改換受壓部位,以防發生靜脈血栓形成和壓瘡。 2.禁食 對胃腸道穿孔病人必須絕對禁食,以減少胃腸道內容物繼續漏出。 3.胃腸減壓 可以減輕胃腸道膨脹,改善胃腸壁血運,減少胃腸內容物通過破口漏入腹腔。 4.靜脈輸
非手術治療急性腹膜炎
對病情較輕,或病程較長超過24小時,且腹部體征已減輕或有減輕趨勢者,或伴有心肺等臟器疾患而禁忌手術者,可行非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也可作為手術前的準備工作。 1.體位:一般采取前傾30°~45°的半臥位,以利炎性滲出物流向盆腔,減輕中毒癥狀,有利于局限和引流,且可促使腹內臟器下移,腹肌松弛,減輕
關于手術治療腹膜炎的介紹
1、病灶處理 手術清除感染源越早,患者預后愈好,原則上手術切口應該愈靠近病灶的部位愈好,以直切口為宜便于上下延長、并適合于改變手術方式。 2、清理腹腔 在消除病因后,應盡可能的吸盡腹腔內膿汁、清除腹腔內之食物和殘渣、糞便、異物等。 3、引流 目的是使腹腔內繼續產生的滲液通過引流物排出體
手術治療急性腹膜炎的相關介紹
繼發性腹膜炎絕大多數需要手術治療。 1、手術適應癥: ①經上述非手術治療6~8小時后(一般不超過12小時),腹膜炎癥及體征不緩解反而加重者; ②腹腔內原發病嚴重,如胃腸道或膽囊壞死穿孔、較窄性腸梗阻、腹腔內臟器損傷破裂,胃腸手術后短期內吻合口漏所致的腹膜炎; ③腹腔內炎癥較重,有大量積液
關于瘢痕的非手術治療的介紹
(1)壓力療法 用專門的壓力套加壓,適用于瘢痕面積大,不適宜放療和局部藥物治療者。每日停用時間不超過30分鐘。該法對活動性瘢痕疙瘩效果不明顯,但可以減少術后放療和注藥劑量。 (2)化學療法 使用長效類固醇制劑,直接注射到瘢痕內,來抑制瘢痕內過量的膠原蛋白,達到退化瘢痕的效果。主要副作用有皮膚萎
脊髓蛛網膜炎的治療措施
1.抗感染治療。對疑為感染引起者,可酌情選用抗生素、抗病毒制劑或試用抗結核治療。 2.皮質激素治療。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100~200mg1次/日,10次為一療程)或肌注、口服強的松、地塞米松等。椎管內注射對防止粘連擴散和促進炎癥吸收效果更好。通常用地塞米松,首次為2mg(可逐漸增量至5mg)
概述蛛網膜炎的基本治療
(一)抗感染治療:在疑為或明確是感染所致病例,可給以抗菌素或抗病毒制劑。有的病例即使結核證據不多,也可先給抗結核治療,兩周左右如有療效,中繼續按結核治療。 (二)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可靜脈滴氫化可的松(100~200mg,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或肌注或口服潑尼松、地塞米松等。椎管內注射激素
非手術治療胰腺假性囊腫的介紹
臨床上對早期發現的胰腺假性囊腫應先采用內科保守方法治療。 (1)內科治療 如伴急性胰腺炎,應使胰腺處于休息狀態減少胰液的外滲控制囊腫進一步發展。方法包括嚴格禁食3周左右,胃腸減壓應用H2受體拮抗藥及生長抑素以減少胰泌素和膽縮素-促胰酶素的分泌,使胰腺分泌功能處于靜止狀態;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進行